慈法法師于安居開示《安樂集》法語集萃
★
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爲最,如法的修持爲最,如法的行持自己的心地爲最,其他不相幹、無關痛癢的東西該放一放了,真正好好審視自己的心智,若真有什麼違緣來的時候我們如何面對?我們對生死都是滿不在乎或心存僥幸,很少有人真的在乎,都是刀不架到脖子上就不知道生死在逼迫著自己。
★
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感招、即是回施、即是確證。南無即是皈命,一切有情的生命、意識,乃至覺受想行識之見聞覺知性,本來亦是無來無去的。我們現下亦是無來無去的。強做來去的心念,不過是起用、因緣而用、因緣而妄生罷了。一念回歸,即是自性清淨、本來具足。
★
做善業生驕慢心,做惡業生怖畏心,皆非回向心,回向是于自己現前作業無挂無礙,直奔王家願往生西方的心。以極樂世界爲自己的清淨歸向,當下做此決斷即是臨命終時,即是不再纏縛于自己的貪嗔癡慢疑、纏縛于自己的見聞覺知,當下極樂世界即是歸依處、清淨處、無所操作處、圓滿處、一切具足處。
★
學佛是爲了治療我們生死輪回的病、無常的病,阿彌陀佛的報德、極樂世界的莊嚴就可以治療我們的病。
★
學佛是大福德,無福之人沒有聽聞佛法和念佛的機會,不具福慧修法也會變成很苦的事。爲什麼淨土被稱爲了義之了義、方便之方便之教呢?就是因爲它叁根普被,無機不收,一生成辦。先消除你的疑慮,生起圓滿的信心。願往生者必生,攝化十方一切衆生鹹得往生,是平等法性的展現。若說只有善人或惡人或某一類人當機能往生,則不能說是無機不被,則法性有虧了,諸佛親證法性功德之真實亦不得展現。
★
一切有爲染著皆是罪業,包括世間之善法,有所染著,都是過失。若以無漏的心智、順性的心智修一切法,包括惡性法,皆是利人之法,無染無著故、自然出離故、無用心故、能普利純淨十方故。故知一個事情的用心最爲重要,以無漏、無染、順性之心行利人之法是爲善法。那種以蓋寺廟出了多少錢、放了多少生、印了多少經來安慰自己,不能決出生死苦海,以出世間善法來說,是無有功德的,染著功德之事必被功德所累。粘粘乎乎的什麼事都沾什麼事都染,生死不出,輪回之業卻日盛。
★
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有很多的疑慮、疑惑。比如修密法修上師相應法,對上師有疑慮,到關鍵的時候,這一念疑慮即不得成就、不得解脫。對阿彌陀佛我們無有可懷疑的地方,因爲阿彌陀佛即是我們法性的彰顯,是諸佛徹底悲心的回施。而以我們凡夫的心,若說哪個上師、哪個喇嘛,哪個善知識是法性的展現,會審視懷疑地問:他真證到了嗎?到生死關口,疑慮是最害人的。我們應把疑慮徹底的舍棄掉,在信根上用力,培養真正的信願,阿彌陀佛的國土即是法性的國土,是我們的本家本國。在此處要真正地決定地皈依。
★
昧失菩提心,修法無益。異見異解是可以的,但若拿自己所學的東西去征服、教導、批駁別人,將別人判爲邪見者、罪惡者,甚至判爲魔,沒有真正生起利人之心,清淨自己的心、清淨社會的心沒有真實生起過,清淨自己、清淨世間、清淨有情的法則沒有運用過,用的是我法尊貴的心,拿自己的法自己的知見去扼殺別人,說到最後就是質問別人:你證到了嗎?你是佛嗎?在這種糾纏中空過,是毫無意義的,不能自覺也不能覺他。
★
世間人把欲望、需求的滿足當快樂,而不知寂滅之樂。世間快樂必然是更疊變化著,是生滅無常的。人爲事業忙,不求斷煩惱,忙著造新業,不爲了生死,忙著互相贊謗,爲教訓別人增長學問忙著學習,不知求清淨安樂。
★
五濁惡世的色、聲、香、味、觸、法只會使我們沈浸,增加貪愛執著,使人無有出離的機會。學佛若成了豐富生活的一種方法,生死未了、生死不了,比不學佛的世間人還熱鬧。爲了征服別人莊嚴自己,爲找人的毛病,具備教訓別人的資本去修法,所有修學只是增加了自己的知見和驕慢,此爲捉蛇者的修法,學著佛法卻與佛法背道而馳。
★
我們薄地凡夫若沒有無染著清淨增上的皈依,說不用心,是很難把握自己的,一但放逸就是無度的、無邊際的,所有作爲皆是塵勞。故運用清晰的緣他法的擇取,以貪善法來轉移對治我們的惡貪。做爲一個自尊自愛的人,有意識地做善法,避開凶險。主動有意識地避開貪嗔癡慢疑邪見和殺盜妄淫帶給我們的傷害。懂得真正如何做是愛護自己愛護一切有情。不細心體會則易增加自己剛烈痛苦的一面。若有清淨作意就比較方便,否則易陷入茫然、失念和無記。
★
淨土法門不舍一切煩惱衆生,只有利人份而沒有把哪個人搞成妖魔鬼怪的份,是依法不依人的法則。大家同念佛、同往生、同安樂,同得清淨平等法益而遠離了人障。我們這個時代,人障是很難避開和逾越的,若有人發心不正,就會假借佛法假借某一善知識來膨脹自己的名聲和得失,炫耀自己的師父是哪位大善知識、大成就者,若不能如法修持,則成爲佛法中的驕慢者、墮落者。
★
佛在經中多處提到,說末世之人不斷煩惱,多學多聞徒增知見,增上慢心熾盛,自贊謗他,毀滅佛法。生在這個時代,我們從自己心靈深處仔細審視觀察,是否因學佛得心得清涼安住,煩惱業習日漸減少。
★
世間人貪圖人天福報,現生是苦,未來流轉生死亦是苦。我們學佛人若不求生淨土,所有修學的漸次法都非是橫斷,就怕此生不了生死。有人認爲學淨土法門不修漸次無清晰界限故不得法益。有修密法的人說,我此生不成就,十六世內也必得成就,上師爲我授記過了,學禅的人說此生不悟他生悟,來世童身出家再參。問題是你能把握住自己不迷嗎?你能否擇取來世之人生與修法呢?此生你能不迷嗎?前生此生從何來你自己知道嗎?在漸次修持中,進退的因緣很多,稍有相似的輕安相似的境界,則又違緣現前。故只有仗佛力能橫斷生死惡趣,這樣說不是誇張淨土法門,這種教化是諸佛親宣,實在是緣佛力的根本善巧,此生不由他生度,此生必了生死,不留任何退路。
★
有人認爲,要先做好人再學佛,話說的聽上去很有道理,但非是真念佛人。做好人不沾染世間,回歸到念佛出離可以。若說先做好人再來念佛,則很難出離叁界,因易染著人間愛樂、人間福報而難思出離。舍五欲得輕安才能知道世間五欲之苦。在這個世間嚴持五戒的人會得安穩的福報和安樂的,會得到一切人天的恭敬,但卻難生舍離世間的心。
★ 我們往往在所謂的無生之生中有情計,有染著分、貪著愛憎分。爲消融我們的情計,故爲我們設立一個清淨無生的國土,生者是我們衆生尚存之一念,有生有滅之心罷了。若我們不存這個心,無此心業,深知生即無生,毫無疑慮,現身在娑婆即是極樂中人。這不是泛泛的道理,在無所得處清淨修持,真明了通達此善巧的人就會破除此種執著。
★
在順緣中我們是很難思出離的,很難把一句佛號、佛的智慧功德清晰的表現出來的。而在違緣中、在逆境中,則感受到這是我們唯一的投奔、唯一的依靠、唯一的隨順,能感受到佛法爲世間真正的需要。不如此則苦不堪言,而我們的分別執著的心、有所得的心充滿了驕慢、法慢。而平等無礙的菩提心則能感化利益世間,因菩提心是真實的、無起滅、無有佛魔、無自性的心,它是那麼的廣大安樂殊勝,清淨的作業而無所取。
★
有位參禅的善知識責問藕益大師:你每日取向念佛不是重小法而舍大法嗎?藕益大師反問:善知識,你不念佛你念的是什麼?念佛不增不減是爲淨意,我們反省自己,每日是念佛時多還是念自己無明的業流多?修禅定得五停心觀察自己就會知道,我們的念如瀑布一樣。我們平日躁動、亂想,念過幾聲無挂礙的佛呢?自問有過一念決定的念橫斷生死業流嗎?唯系阿彌陀佛、唯系極樂淨土,客居娑婆必歸極樂。鈍根信順亦有信忍順忍的加持,一個清淨未來的回向,利根人直接得無生法忍,得不退轉。
★
發菩提心即是引導大家出離的心,是大家應該不斷熏習、串習的,無始以來我們缺少對佛陀慈悲的感知和相應。因不願意舍離世間,對此是即恐慌又不願意舍棄。
★
我們信得及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信得及娑婆苦,知道娑婆世界苦是我們貪、嗔、癡、慢、疑、邪見招感而來,我們就會念阿彌陀佛極樂來對治得住安養,一念決定,一念真實,展現于未來,無舍無退。進取善巧、增益法益,增長善根自他二利。具念力、擇法力,不爲世間困惑,不爲有情疑見、異解異見所困惑,使周邊的因緣得清淨增上。
★
我們飽嘗了世間的痛苦,學佛若不得佛法的安樂和清淨的相應,實在是慘不忍睹。佛有大智慧火炬,南無就是把我們的煩惱業障、善惡二業投入此光明火焰中,放出智慧的光芒。故一念與佛功德相應,即是受盡時,得生彼國得究竟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