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菩提(海濤法師)

  《人間菩提》

  海濤法師編著

  生命盡管是有缺陷的,

  但生活是需要贊賞的,

  一個人如果否定自己的特質,

  不可能擁有美麗的人生,

  也不可能擁有幸福。

  ◎爲利益衆生,實現佛法,付出心力,而生歡喜,謂之「法喜」。

  ◎布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非但沒有功德,反增煩惱。

  ◎我們在讀書或創業時,自己先要有一個發心,就是發「爲人服務、爲人犧牲奉獻、永不退轉」的誓願,這叫做「不忘初心」。

  ◎有時我們常怪別人不聽自己的話,其實自己何嘗聽自己的話,最不聽自己話的人,就是自己。

  ◎古人雲:不責人過錯,不舉人陰私,不念人舊惡,叁者可以養德,可以遠害矣!

  ◎聰明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能舍,能「舍」就能得,得到無限的快樂。

  ◎心念有強大的力量,所以才有必要把心念拿來念佛,把我們的心念安置在最高能量,最歡喜、清淨、慈悲的狀態。

  ◎六欲天雖然享受福樂,沒有痛苦、煩惱,但都有一個問題,就是死亡的問題。

  一場好夢總要醒過來,這是我們不選擇諸天爲歸依處的原因。

  ◎學佛而能夠深刻理解到學佛的根本意趣,進而感覺到非學佛不可,有這種堅強的信念,才能真正走向學佛之路,而不是在佛門邊緣歇腳,或者走入歧途。

  ◎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歡喜接受所面臨的一切,過一分鍾,即消一份災。

  ◎心靜自然人安分,人安分就能過著和樂的日子。

  ◎最平淡的日子,心裏最安定,甯靜最美,安定最樂。

  ◎勇氣不可失,信心不可無,世間沒有「不能」與「無能」的事,只怕──不肯。

  ◎以「媽媽的心」愛天下的衆生,以「菩薩的智慧」教育子女。

  ◎要培養一份清淨無染的愛,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得到回報,就不會有煩惱。

  ◎愛要濃淡合宜,像清茶淡香,若是太濃,則苦的喝不下。

  ◎要談情,就必須談長情──覺悟的情;要說愛,就必須說大愛──解脫的愛。

  ◎愛得普遍,愛得透徹,愛得幹淨俐落,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父母過分愛子女,會反射成爲子女的煩惱,對子女要放心,他們才能安定成長。

  ◎人生能平安順心並非是沒有橫逆,而是因爲你有能力轉化它。

  ◎一個人要先能夠「忍受」,忍受失望、忍受憐憫、忍受瞧不起、忍受瞧得起、忍受愛、忍受迷失,然後才能自由自在的追尋自己的理想。

  ◎有許多事情,你要先「受、得了」,然後才能找出意義。

  ◎我們不要對目前的遭遇,存有任何埋怨的心理,應該以平靜了業的心情來承受,並且要以更虔誠的心來忏悔行善,以彌補自己所造的業。

  ◎謹慎、警覺,是心航的導師;光明、柔和,是內在的佳侶。

  ◎不管佛菩薩再慈悲,業力再怎麼化解,人終究還是有要走的一天,重要的是我們從人生裏學到了什麼。

  因爲覺悟,讓我們有重生的機會,有忏悔的機會,有在這個生命裏重新得到啓示的機會。

  ◎「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怼、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

  ◎當我們年齡漸長,愈來愈覺得錢之可貴,就可能用錢去衡量一切,甚至衡量愛。豈知在這世界上,沒有錢之前,早有了愛。當我們沒有賺到錢之前,早賺到了愛,我們因愛而來到人世,有一天離開,帶不走錢,只帶得去滿懷的愛。

  ◎網路聯結了全世界的訊息,卻接收不到人們心底真實的感情。

  ◎要想能夠說出正面的話、良善的話、有意義的話,首要之務就要從淨化自己的心靈開始,有淨化的心靈,就會有淨化的意念,有淨化的意念才能說出良善美好的言語。

  ◎沒有被日出萬丈的光芒照過眼睛,沒有與月光並肩同行過,沒有聽過樹與風的合奏,你如何體會淨土的美好?

  ◎生命盡管是有缺陷的,但生活是需要贊賞的,一個人如果否定自己的特質,不可能擁有美麗的人生,也不可能擁有幸福。

  ◎一個人能改善自己的缺點,強化自己的優點,這是個人成功的要務;一個老板如果能包容員工的缺失,甚至欣賞員工的優點,這是企業成功的關鍵。

  ◎求全之心,可用之責己,但不可用以交友;滿足之心,可用之處境,但不可用以求知。

  ◎真正的慈悲,來自看見他人的苦痛。你有一種責任感,希望能夠給予他人一點幫助。

  ◎佛法本來如是,並無所謂深不深、難不難的,如果說是深是難,那是難在衆生自己,深在衆生自己。

  ◎命運中沒有偶然,一個人遇到順境、逆境,完全是由自己創造出來的。

  ◎我禮拜,不求佛菩薩賜福給我;我祈求,讓我得意時勿膨脹自我,挫折時心不萎靡,能夠安穩如山,寬厚如地。

  ◎瞋是失佛法的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髒腑。

  ◎智者事事反求諸己,愚者處處外求于人。

  ◎人之惑,惑于私,私除則明;人之病,病于惰,惰去則勇。

  ◎每個人都希望身處在高超、美好、清淨的地方。但這種地方不是容易找到的。因爲,我們的心不改變的話,環境是改變不了的。

  ◎義工,爲貪婪自私的行爲,留下了身教;義工,爲爭名逐利的人群,散播了開示;義工,爲冷漠機械的社會,增添了光熱;義工,爲人情紙薄的潮流,注入了情義。

  ◎慈悲是溫柔美好的世界,尊重是祥和歡喜的妙方,感恩是幸福安樂的泉源,贊歎是利人化他的法寶。

  ◎當我們被別人誤解而産生不平時,先試試放棄戴在心靈的面具吧!

  ◎覺人之僞,不形之于色;吃人之虧,不動之于口。

  ◎學佛的人,處處希望他人好,雖然希望自己好,但希望他人比我更好,這才是佛教徒的存心。

  ◎修行是不隨順動念頭,工作中專注學習不胡思亂想,學習替別人想,不爲自己。

  ◎只要你願意爲大衆寫下「曆史」的篇章,別人自然樂意爲你留下「曆史」的軌迹。

  ◎尊敬一個人,要散播他的善行;肯定一個人,要延續他的願心。

  ◎從「小腦運動神經受損嚴重,導致重度腦性麻痹」的孫嘉梁,證明了:腦性麻痹可以征服,「心靈麻痹」才是群醫束手的絕症。

  ◎「心無所住」,看到了只是看到,聽到了只是聽到,從不産生好惡。沒有妄念,就沒有煩惱心。

  ◎只有在天空最黑暗的時候,我們才能看到天上的星星。

  ◎對于淩駕命運之上的人來說,信心是命運的主宰。

  ◎熱情讓我們散發光彩,理想讓我們甘于等待。

  ◎爲真理服務最有價值,爲衆生服務最爲尊榮。

  ◎生活的艱苦,可以從淡泊中度過;人事的不安,可從勤勞與謙讓中改善。

  ◎用體諒的心,對待親情;用結緣的心,對待友情。

  ◎年年不忘春耕,自然能夠秋收;時時不離助人,自然能得人助。

  ◎眼睛要生在心裏,觀察自己;嘴巴要長在心上,評論自己。

  ◎生命中或許有「失望」,但一定不能「絕望」,總要滿懷「期望」,而且永不放棄「希望」。

  ◎忍耐是做人第一法;禮貌是處事第一法;謙虛是保身第一法;寬容是用心第一法。

  ◎忍耐,才能和氣致祥;悔過,才能提起勇氣。

  ◎人的心念意境,如能時常保持開朗清明,則展現于周遭的環境,都將是美而善的。

  ◎我們最穩當的保證人,是我們自己的般若智慧。

  正 覺

  清涼菩提

  未來的是妄想,

  過去的是雜念。

  保護此時此刻的愛心,

  謹守自己當下的本分。

  ◎健時,常作病想,可以保生;富時,常作貧想,可以守家;少時,常作老想,可以力學;活時,常作死想,可以近道。

  ◎有德即有福,無瞋即無禍;心寬壽自延,量大智自裕。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禅悅。

  ◎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所結合的心。

  ◎信佛必須學佛,學佛必須效法菩薩精神。菩薩心中沒有自我成就的企圖,只有成全衆生的悲願。

  ◎慈悲是由本性生出來的,而愛是由感情發出來的。

  ◎學佛是心靈的淨化,學佛是生命的解脫,學佛是福慧的圓滿。

  ◎開悟後所獲得的東西,便是放下一切,包容一切。能夠放下是智慧,能夠包容是慈悲。

  ◎往好處想的人,快樂滿懷;往悲觀看的人,痛苦不已。

  ◎用慈悲來處理他人的事;用智慧來處理自己的事。

  ◎所謂「放下」,並不是沒有自己,而是指沒有對抗心,沒有舍不得之心。

  ◎佛法的價值觀,就是肯定世間是因緣無常,人類應互助互容,任何的行動都必須指向內心的寂靜,及貪瞋癡的止息。

  ◎我們的權利及自我中心可以「放下」,但是責任和義務一定要「提起」。

  ◎看破是大學問,放下乃是功夫,能徹底的看破放下,成佛可期。

  ◎用慈悲心來關懷他人,乃至遍及于一切衆生;用智慧心來觀照自我,乃至微細的每個念頭。

  ◎自求解脫是慧業,助他解脫是福業,福慧雙修是菩薩道。

  ◎成佛道的要件是「柔軟心」。柔軟心就是無恨心、慈悲心、吃虧的心、處處忍耐的心、知足的心、不執著的心。

  ◎修行重點是:改革你的內在世界,使你的內在變得更柔軟、更謙卑、更有智慧。

  ◎修行是要使我們斷除情欲,而不是要使我們變成一個無情的人。

  ◎生死解脫,不是今生不死,不是未來永生,是未來生死苦迫的不再起,于今生的苦迫中得自在。

  ◎佛法的入門是:「看得破、放得下。」從哪裏下手?「布施」。

  ◎布施是放下,這是修功德;忍辱是成就功德,功德就不會喪失。

  ◎佛法是從一般戀世的自私人生,引向出世的無我人生。

  ◎你的心念佛時,就是向著極樂世界;心想財色名食睡,就是朝地獄鑽。

  修 行

  ◎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壞的執著,迷惑和錯誤的見解是最難脫逃的網,愛欲是最難渡過的河流。

  ◎學戒是學佛菩薩的行爲,修定是學佛的心。

  ◎唯有無限的付出,我們才能真正擁有全部。

  ◎一切惡念不令生,處處忍讓,處處學吃虧,當作…

《人間菩提(海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阿姜央達的格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