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菩提(海濤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報可能有缺陷,但心念可以自己做主。

  ◎不是心轉物,物不能轉,物是因緣法,怎麼轉,不被物轉,放下即是轉物。

  ◎「轉」煩惱變菩提,「化」煩惱爲覺性。

  ◎以煩惱心念佛,與佛不相應;用清淨心念佛,與佛能相應。 因爲本性是清淨、是無量光無量壽,所有的生滅法不如一念的不生不滅心。

  ◎凡是執著有所得心,皆屬戲論,離相才是佛法,無所得即是無所住,若有所得,皆是生滅法,皆是外道。

  ◎世間無一法,不被無常吞,當舍不淨身,換取清淨心。

  ◎一定要把「有」的事物,化成「無」的功夫,學佛必須要轉化爲覺性,把有的執著化爲空性的智慧,就是真修行者。

  ◎從生滅法中放得下,當下是不生不滅,即是吾人本來面目,青山常不動,白雲任去來。

  ◎衆生皆在無明的見解中,所以不講道理是正常的,不要在意。

  放 下

  ◎修行若是順著貪瞋癡的習氣,就要一直輪回生死。斷掉貪瞋癡,放下叁毒惡劣的習性,做逆生死流的工夫。

  ◎這個世間不值得我們這樣痛苦、煩惱,不值得我們這樣執著,不值得我們傷心、落淚,這個世間必須遠離,必須放下。

  ◎執著是一切顛倒的根本,能放下執著,無始以來的生死即了。如果能從「如如不動、不取于相」下手,即是正確的方法。

  ◎「放光」的意思表示本性、表示平常心、表示真心,都在當下,佛放光是因爲證悟到平等的真心。

  ◎放下就是道,放不下就沒有道可言。凡夫聖人之分別在于「放下、放不下」。

  ◎當下無心,空性「不離當下」是說,我眼睛投射到那裏所見的一切都是生滅的,但是「見」不會生滅。

  ◎相愛容易相處難,這個世界的山河大地,包括我們的情緒,每天都在變化,此即是輪回相,我們凡夫大都是無明的産物,相處久了,不可能不會沖突對立,意見不同是正常的,所以包容就顯得特別重要。

  ◎世間有一樣比閻羅王更偉大的,就是沒有妄念,貪瞋全盤放下,任何人都沒有你的辦法,放不下則臨命終時會很無奈,閻羅王就是看你的念頭而來,沒有念頭就沒有生死,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念頭。

  ◎念頭就是動,動就失掉本來的清淨心,動到念頭就離開了真心,修行一定適用這八個字,才能成佛道──「如如不動,不取于相」。

  ◎任何事情發生時,大修行人一定要做到無事無爭,無爭就是道,平等心與空相應即是道,「道在寂靜無生之處」。

  ◎只懂得布施,不知道將煩惱舍掉,不是真布施者。

  ◎如何造褔?放下即是褔,沒有煩惱即是大褔德的人。

  ◎情、欲是障道之根本,我們無始劫以來所以會輪回,主要是我們受欲望、貪愛的心所束縛,只要懂得放下,即不受輪回,此是修行的關鍵。世間沒有放不下的事情,肯與不肯而矣!

  ◎要發願做佛,以佛自許,以不生滅心來過日子,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佛法是心法,不要祈求心外之佛,內心達到最平等的清淨無煩惱,才是無上的心法。

  ◎若不知心地法門,心外求法,雖然用功拜佛念佛,一樣是外道。

  真 心

  ◎何謂常住真心?無所住就是常住,住于無住叫做常住,若有所住,即非常住,何以故?有所住即是生滅無常故。

  ◎佛的偉大是在于一切境界,不論順逆都能了知,如如不動。我們應當慚愧,何以一點小事都不能放下、不能擺平、永遠做不了自己的主人。

  ◎我們盡量給衆生因緣、機會,但不一定能改變衆生。

  ◎我們都想追求世間最偉大的事情,空性不生不滅,即是世間最偉大之處,永遠存在的法身慧命,無量壽、無量光。(無有空間時間的束縛)。

  ◎發上品心得上品戒,上品戒即是無所住。

  ◎世間最堅固的東西就是「空性」,不見有少法生滅,即是一切事究竟堅固,首楞嚴大定也。

  ◎生死只是意識層面的轉變而已,沒有真正的生死。

  ◎惡劣的衆生是讓我們去同情、去觀照、去度脫的對象,不是去恨、排斥、對立的。

  ◎念佛是念自己自性的清淨心,念佛的目的是要讓心清淨,如果放下虛妄的執著,心就能清淨,念佛即是佛,心淨則國土淨,心不清淨,念到死也一樣。

  ◎內心無恩怨是大修行,放下才是修行。有寬恕心的人是大修行,內心無所住的是大修行人。

  ◎平常心是平常心,是無相的心,平常心是擺平自己的心,沒有高低起伏的情緒,無是無非,水在高處是平的,水在低處也是平的。

  ◎不昧因果──覺者知道因緣果報的存在性,接受因果的必然性。

  (1)歡喜承受現實果報的來臨。

  (2)決不敢再造惡因、結惡緣,隨緣度衆生。凡夫抗拒果報,不敢接受自作自受的因緣事實,生起煩惱憂愁之心,更以惱怒怨恨之心再造惡因。

  心 念

  ◎「離妄絕相,照體獨立」,修行用此八字。離開一切虛妄的因緣法,放下一切假相,用清淨得本性。「照體獨立」,就是不受根、塵、識的束縛,見性不受根、塵、世的遷製,靈光灼耀是自在人。

  ◎佛──空性(智慧)平等(慈悲)的心。

  ◎「無」是保安符,把一切無事貼在心中,是我們的保安符、仙丹妙藥。

  ◎生命的幸福是從覺醒中來,非由追求而得。

  ◎爲何不能了脫生死?因爲受時空限製,空間是指心量的大小,時間是心念的執著。

  ◎佛陀教導我們忍耐與寬容,是超越痛苦的最上方法。

  ◎智慧的生活態度是避免苦,而不是追求快樂。

  ◎如果心念常帶歡喜感恩,有正面的念力,免疫功能會上升。心打開,往光明愉快的方面想,身體就健康。

  ◎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若有所得全歸生滅,無所得名爲坐道場。

  ◎修行人要深信因果,但在因果當中要了解本體的當下是空性。

  ◎如果我們都不會死,「生命」就沒有什麼意義,因爲有「死」才顯出活著的珍貴。死亡是生命的一面鏡子,告訴我們如何感謝生命的難得。

  ◎內心無妄想、無住、無著,臨命終時,只有阿彌陀佛來接引,無有生滅的念頭,只有本性不生滅的心,此是修行的方法。

  ◎只有一種方法可以讓我們解脫,就是觀空、觀無常,除掉得失的強烈觀念,很快就會解脫。

  ◎許多法門歸納起來,就是看念頭,要訓練不要隨便起念頭,但是要有先決條件,一定要讓自己清淨下來,讓意念清淨下來,自己看得見起心動念,你就慢慢作得了主。

  ◎無常的本身就是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空,空就是與常相應。

  

  法的禮物

  任他雪山萬丈高,

  太陽一出化江水;

  任他愚癡煩惱長,

  心田一開化甘露。

  ◎微笑的表情,可以感受生活中每一刻的豐足與喜悅;樂觀的心情,足以抵擋生命中每一次的挫折與打擊。

  ◎任他雪山萬丈高,太陽一出化江水;任他愚癡煩惱長,心田一開化甘露。

  ◎生命中所有事件的發生,不論當時多麼痛苦、悲慘,都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賜予你智慧、力量與覺醒。

  ◎不要怕作任何決定,也不用怕作錯決定,因爲恐懼來自未知,一旦看清前因後果,自然就無須害怕,亦無須後悔。

  ◎幸福往往是事過境遷之後,你才體會到原來你已經有過的一種境地。

  ◎許多人一生都在「無法承受痛苦」的錯誤想法中度過,然而你已經承受了痛苦,尚未做的,只是去感受痛苦以外的其他覺受。

  ◎我們有煩惱?還是煩惱有我們?

  ◎一個人會覺得煩惱,是因爲他還有時間煩惱;一個人爲小事煩惱,是因爲他還沒有大煩惱。

  ◎在這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完全屬于你自己,那就是──你的心念;只要心念一轉,你的世界也會隨之改變。

  ◎法的禮物,勝過世間一切的禮物!

  ◎如果我們一無所求,那我們將得到甚麼?答案是:我們甚麼也得不到。無論我們得到甚麼,都只是痛苦的一個原因。

  ◎每件事物都已完備而且圓滿,所缺的,只是那些有足夠信心來實踐與分享的人。

  ◎只要能體會生命是無常的,沒有得或失,只有變化與轉化,就知道死不是一種結束,是另一層面的開始。

  ◎憤怒是弱者的武器。愈愛生氣的人,其實自卑感愈重,生氣只是他不克自製的反應。

  ◎當別人有生氣的情緒時,我們不妨把他當成是一種求救的訊息──實他們的內心欠缺的是更多自尊及肯定。

  ◎龍樹菩薩說:凡對因果有堅定不移之信心,乃爲世間正見。

  ◎當一個人發現有人與自己一般痛苦,甚至有過于自己時,他的痛苦就會變得容易忍受,因爲痛苦之不易忍受,乃是帶有主觀誇大的色彩之故。

  ◎人活著不是期待人生完全沒有悲苦,而是要期待自己有所體悟,能超越悲苦。

  ◎逃避學習的後果,只會使這些課程,一再地出現在生命之中,你終究要練習到學會爲止。

  ◎混亂升起的地方,也是甯靜升起的地方。哪裏有混亂,透過智慧,那裏就有甯靜。

  ◎「放下」,並不是不需要去修行,而是意味著必須遵循「放下」的法門修行。

  ◎修行,是爲了要看到原本的心。 所以我們必須訓練心去認識法塵,並且不迷失其中。

  釋迦金言

  ◎甯靜來自內心,勿向外尋求!

  ◎放下過去的煩惱,不耽憂未來,不執著現在,你的內心就會平靜。

  ◎不嫉妒、不貪婪、沒有私欲,在所有情況下,內心都持有那份甯靜,這就是高尚!

  ◎不要把你所得的估計過高,也不要嫉妒別人。羨慕別人,就得不到甯靜的心靈。

  ◎當一個人品嘗到孤獨與恬靜的美味時,便不會産生恐懼的心理和犯罪的行爲。

  ◎痛苦的根源是私欲,無論企求快樂、報複、或只企求長壽的欲望,都會導致痛苦。

  ◎欲望會導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欲望永遠無法完全滿足。

  ◎從愛欲産生憂愁,從愛欲産生恐懼,拔除愛欲的人,既沒有憂愁,也沒有什麼恐懼可言。

  ◎固執某一件事物(或某種見解),而輕視其他事物(或見解)是愚昧的,智者稱它爲「束縛」。

  ◎沒有貪愛和憎恨的人,就沒有束縛。

  ◎一個人應該舍棄憤怒,拔除傲慢,超越所有的束縛。…

《人間菩提(海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阿姜央達的格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