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报可能有缺陷,但心念可以自己做主。
◎不是心转物,物不能转,物是因缘法,怎么转,不被物转,放下即是转物。
◎「转」烦恼变菩提,「化」烦恼为觉性。
◎以烦恼心念佛,与佛不相应;用清净心念佛,与佛能相应。 因为本性是清净、是无量光无量寿,所有的生灭法不如一念的不生不灭心。
◎凡是执着有所得心,皆属戏论,离相才是佛法,无所得即是无所住,若有所得,皆是生灭法,皆是外道。
◎世间无一法,不被无常吞,当舍不净身,换取清净心。
◎一定要把「有」的事物,化成「无」的功夫,学佛必须要转化为觉性,把有的执着化为空性的智慧,就是真修行者。
◎从生灭法中放得下,当下是不生不灭,即是吾人本来面目,青山常不动,白云任去来。
◎众生皆在无明的见解中,所以不讲道理是正常的,不要在意。
放 下
◎修行若是顺着贪瞋痴的习气,就要一直轮回生死。断掉贪瞋痴,放下三毒恶劣的习性,做逆生死流的工夫。
◎这个世间不值得我们这样痛苦、烦恼,不值得我们这样执着,不值得我们伤心、落泪,这个世间必须远离,必须放下。
◎执着是一切颠倒的根本,能放下执着,无始以来的生死即了。如果能从「如如不动、不取于相」下手,即是正确的方法。
◎「放光」的意思表示本性、表示平常心、表示真心,都在当下,佛放光是因为证悟到平等的真心。
◎放下就是道,放不下就没有道可言。凡夫圣人之分别在于「放下、放不下」。
◎当下无心,空性「不离当下」是说,我眼睛投射到那里所见的一切都是生灭的,但是「见」不会生灭。
◎相爱容易相处难,这个世界的山河大地,包括我们的情绪,每天都在变化,此即是轮回相,我们凡夫大都是无明的产物,相处久了,不可能不会冲突对立,意见不同是正常的,所以包容就显得特别重要。
◎世间有一样比阎罗王更伟大的,就是没有妄念,贪瞋全盘放下,任何人都没有你的办法,放不下则临命终时会很无奈,阎罗王就是看你的念头而来,没有念头就没有生死,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念头。
◎念头就是动,动就失掉本来的清净心,动到念头就离开了真心,修行一定适用这八个字,才能成佛道──「如如不动,不取于相」。
◎任何事情发生时,大修行人一定要做到无事无争,无争就是道,平等心与空相应即是道,「道在寂静无生之处」。
◎只懂得布施,不知道将烦恼舍掉,不是真布施者。
◎如何造褔?放下即是褔,没有烦恼即是大褔德的人。
◎情、欲是障道之根本,我们无始劫以来所以会轮回,主要是我们受欲望、贪爱的心所束缚,只要懂得放下,即不受轮回,此是修行的关键。世间没有放不下的事情,肯与不肯而矣!
◎要发愿做佛,以佛自许,以不生灭心来过日子,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佛法是心法,不要祈求心外之佛,内心达到最平等的清净无烦恼,才是无上的心法。
◎若不知心地法门,心外求法,虽然用功拜佛念佛,一样是外道。
真 心
◎何谓常住真心?无所住就是常住,住于无住叫做常住,若有所住,即非常住,何以故?有所住即是生灭无常故。
◎佛的伟大是在于一切境界,不论顺逆都能了知,如如不动。我们应当惭愧,何以一点小事都不能放下、不能摆平、永远做不了自己的主人。
◎我们尽量给众生因缘、机会,但不一定能改变众生。
◎我们都想追求世间最伟大的事情,空性不生不灭,即是世间最伟大之处,永远存在的法身慧命,无量寿、无量光。(无有空间时间的束缚)。
◎发上品心得上品戒,上品戒即是无所住。
◎世间最坚固的东西就是「空性」,不见有少法生灭,即是一切事究竟坚固,首楞严大定也。
◎生死只是意识层面的转变而已,没有真正的生死。
◎恶劣的众生是让我们去同情、去观照、去度脱的对象,不是去恨、排斥、对立的。
◎念佛是念自己自性的清净心,念佛的目的是要让心清净,如果放下虚妄的执着,心就能清净,念佛即是佛,心净则国土净,心不清净,念到死也一样。
◎内心无恩怨是大修行,放下才是修行。有宽恕心的人是大修行,内心无所住的是大修行人。
◎平常心是平常心,是无相的心,平常心是摆平自己的心,没有高低起伏的情绪,无是无非,水在高处是平的,水在低处也是平的。
◎不昧因果──觉者知道因缘果报的存在性,接受因果的必然性。
(1)欢喜承受现实果报的来临。
(2)决不敢再造恶因、结恶缘,随缘度众生。凡夫抗拒果报,不敢接受自作自受的因缘事实,生起烦恼忧愁之心,更以恼怒怨恨之心再造恶因。
心 念
◎「离妄绝相,照体独立」,修行用此八字。离开一切虚妄的因缘法,放下一切假相,用清净得本性。「照体独立」,就是不受根、尘、识的束缚,见性不受根、尘、世的迁制,灵光灼耀是自在人。
◎佛──空性(智慧)平等(慈悲)的心。
◎「无」是保安符,把一切无事贴在心中,是我们的保安符、仙丹妙药。
◎生命的幸福是从觉醒中来,非由追求而得。
◎为何不能了脱生死?因为受时空限制,空间是指心量的大小,时间是心念的执着。
◎佛陀教导我们忍耐与宽容,是超越痛苦的最上方法。
◎智慧的生活态度是避免苦,而不是追求快乐。
◎如果心念常带欢喜感恩,有正面的念力,免疫功能会上升。心打开,往光明愉快的方面想,身体就健康。
◎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若有所得全归生灭,无所得名为坐道场。
◎修行人要深信因果,但在因果当中要了解本体的当下是空性。
◎如果我们都不会死,「生命」就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有「死」才显出活着的珍贵。死亡是生命的一面镜子,告诉我们如何感谢生命的难得。
◎内心无妄想、无住、无着,临命终时,只有阿弥陀佛来接引,无有生灭的念头,只有本性不生灭的心,此是修行的方法。
◎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解脱,就是观空、观无常,除掉得失的强烈观念,很快就会解脱。
◎许多法门归纳起来,就是看念头,要训练不要随便起念头,但是要有先决条件,一定要让自己清净下来,让意念清净下来,自己看得见起心动念,你就慢慢作得了主。
◎无常的本身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空,空就是与常相应。
法的礼物
任他雪山万丈高,
太阳一出化江水;
任他愚痴烦恼长,
心田一开化甘露。
◎微笑的表情,可以感受生活中每一刻的丰足与喜悦;乐观的心情,足以抵挡生命中每一次的挫折与打击。
◎任他雪山万丈高,太阳一出化江水;任他愚痴烦恼长,心田一开化甘露。
◎生命中所有事件的发生,不论当时多么痛苦、悲惨,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赐予你智慧、力量与觉醒。
◎不要怕作任何决定,也不用怕作错决定,因为恐惧来自未知,一旦看清前因后果,自然就无须害怕,亦无须后悔。
◎幸福往往是事过境迁之后,你才体会到原来你已经有过的一种境地。
◎许多人一生都在「无法承受痛苦」的错误想法中度过,然而你已经承受了痛苦,尚未做的,只是去感受痛苦以外的其他觉受。
◎我们有烦恼?还是烦恼有我们?
◎一个人会觉得烦恼,是因为他还有时间烦恼;一个人为小事烦恼,是因为他还没有大烦恼。
◎在这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完全属于你自己,那就是──你的心念;只要心念一转,你的世界也会随之改变。
◎法的礼物,胜过世间一切的礼物!
◎如果我们一无所求,那我们将得到甚么?答案是:我们甚么也得不到。无论我们得到甚么,都只是痛苦的一个原因。
◎每件事物都已完备而且圆满,所缺的,只是那些有足够信心来实践与分享的人。
◎只要能体会生命是无常的,没有得或失,只有变化与转化,就知道死不是一种结束,是另一层面的开始。
◎愤怒是弱者的武器。愈爱生气的人,其实自卑感愈重,生气只是他不克自制的反应。
◎当别人有生气的情绪时,我们不妨把他当成是一种求救的讯息──实他们的内心欠缺的是更多自尊及肯定。
◎龙树菩萨说:凡对因果有坚定不移之信心,乃为世间正见。
◎当一个人发现有人与自己一般痛苦,甚至有过于自己时,他的痛苦就会变得容易忍受,因为痛苦之不易忍受,乃是带有主观夸大的色彩之故。
◎人活着不是期待人生完全没有悲苦,而是要期待自己有所体悟,能超越悲苦。
◎逃避学习的后果,只会使这些课程,一再地出现在生命之中,你终究要练习到学会为止。
◎混乱升起的地方,也是宁静升起的地方。哪里有混乱,透过智慧,那里就有宁静。
◎「放下」,并不是不需要去修行,而是意味着必须遵循「放下」的法门修行。
◎修行,是为了要看到原本的心。 所以我们必须训练心去认识法尘,并且不迷失其中。
释迦金言
◎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
◎放下过去的烦恼,不耽忧未来,不执着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
◎不嫉妒、不贪婪、没有私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都持有那份宁静,这就是高尚!
◎不要把你所得的估计过高,也不要嫉妒别人。羡慕别人,就得不到宁静的心灵。
◎当一个人品尝到孤独与恬静的美味时,便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和犯罪的行为。
◎痛苦的根源是私欲,无论企求快乐、报复、或只企求长寿的欲望,都会导致痛苦。
◎欲望会导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欲望永远无法完全满足。
◎从爱欲产生忧愁,从爱欲产生恐惧,拔除爱欲的人,既没有忧愁,也没有什么恐惧可言。
◎固执某一件事物(或某种见解),而轻视其他事物(或见解)是愚昧的,智者称它为「束缚」。
◎没有贪爱和憎恨的人,就没有束缚。
◎一个人应该舍弃愤怒,拔除傲慢,超越所有的束缚。…
《人间菩提(海涛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