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菩提(海涛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不执着心灵和物质的人,内心可以得到真正的安宁,而不受外在的影响。

  ◎聪明的人说:铁、木头和麻绳所做成的枷锁,并不是坚固的束缚,迷恋金、银、财宝种种,才是最坚固的束缚。

  ◎所有的欲望,只有小小的甜味,而却隐藏着相当多的苦头。

  ◎沉溺在爱欲的人,宛如兔子困在牢笼那般惊恐,为束缚和执着所缠绑,长期受苦痛的折磨。

  ◎被不正确的思想所困住,爱欲强烈贪图享乐的人,欲望便加倍地增长,束缚也因而更坚牢。

  ◎人类潜在的真正思想──自爱。「如果真正深爱自己,就会将此心比他心,己所不欲的决不会加诸他人身上,这就是爱的本质。」

  ◎「知道他人之愤怒,需端正自己的信念,战胜自己,莫起了怨憎之心,如此方能战胜别人。」「要战胜自己内心愤怒之火。」

  ◎「怨憎会苦」需反求诸己。

  ◎不可只依据逻辑,推论,或事物的外表来决断事理。

  ◎如果没有爱那来的恨?爱与憎实是一体两面。释尊说:「只有被责备或只有被赞美都不是好现象」,褒贬都有,才是人类社会不变的真理。 ◎明知爱的果实苦涩,却又忍不住一定要尝的,正是我们人类性格中的大弱点。欲望是幸福的炼狱,它使人类有不怕幻灭、盲目的力量,它有使人无法拒绝的执着力与吸引力。情爱乃人类的宿命,自古英雄豪杰即已难逃此关。

  ◎爱与欲会成为人类痛苦的来源,就是因为「要把所爱之物据为己有」的心理所引起的,因此若要爱不带来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不要执着。释尊教导我们,不排斥父母的夫妇爱,不嫉妒媳妇的母子爱,不抗拒他人的利己之爱……种种能驾御「爱」的事才是人间的大爱。

  ◎释尊说:「不要看自己所爱之物。」

  ◎「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满足是最上的财产,信赖是最亲的亲人,心灵的安宁则是最大的幸福。」「寂静」是人类最高的境界。

  ◎人类潜在的自悔心,才是宗教所要寻求的真正的反省心。宗教的出发点就是对一切罪恶的自觉。

  ◎如果能无条件的承认自我的罪孽,并且抛弃虚伪的生活,人就得救了。忏悔之心是宁静的来源,也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

  ◎「不除去内心污秽,只想穿袈裟,和不整顿自己心灵,不求真理的人,连摸袈裟的资格都没有。」要做个表里一致的人。

  ◎要警戒自己不要像无心的汤匙一般,是个不知学习,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

  ◎释尊说:「人类的资格是有控制自我的能力。」

  ◎「杀生、说妄语、取非份之物、犯他人之妻、沉溺酒物,等于自掘根本。」

  ◎ 语言是精神的脉博,语言等于在一刻一划地雕塑着自己的人格,真是不可不慎啊!现代人言语混乱的原因,实在就是他们内心混乱的反映。

  ◎释尊对马胜比丘说:「不走就没有路,硬着头皮试试看吧!你将会发现自己有意想不到的能力。」拿出开拓道路的勇气吧!

  ◎智慧的大门,只为有探求心,上进心的人而开。综贯佛法而向佛道

  ◎佛法的多彩多姿,适化无方,凡不能统摄总贯,不能始终条理,都会犯上偏取部份而弃全体的过失。就如同取一滴水而弃大海,不能完整的把握佛法,以为法就等于一切,不需要广修遍学,所以一经一佛一咒的佛法,才大大的发展起来。这种家风,使佛教走上空疏贫乏的末运!

  ◎如来出世的真实意趣──教导人类,由人生而直趣佛道。所以着重熏修十善正行,不废世间资生事业,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而不以厌离(如念死)为初学的法门。 人乘正行而趣向佛道,也就是摄得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功德而趣入佛道。

  ◎如来说法,总是先说「端正法」──布施、持戒、离欲生天(定)。然后对有出世可能的,授以出世法门。

  ◎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统摄一切佛法,开显由人而成佛的正道。

  ◎「福德资粮,则人天具摄;智慧资粮,则声缘相协;律及经论,皆所依止;仅取一分,不成菩提」的全体佛教。

  ◎(一)「归敬三宝章」── 归依处处求,求之遍十方,究竟归依处,三宝最吉祥! 所说归依者,信赖以为体;归彼及向彼,依彼得救济。 若人自归命,自力自依止,是人则能契,归依真实义。

  ◎(二)「闻法趣入章」── 由闻知诸法,由闻遮众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 病想医药想,殷重疗治想,随闻如说行,佛说法如镜。 趣入正法者,应亲近善士,证教达实性,悲愍巧为说。 闻法而发心,随机成差别。下求增上生,现乐后亦乐。 中发出离心,涅槃解脱乐。最上菩提心,悲智究竟乐。 ◎(三)「五乘共法章」── 正信归依者,应修于正见,及修于正命,胜进不为难。 随业报善恶,五趣常流转;人中苦乐杂,升沉之枢纽。 勤修三福行(布施、持戒、修定),愿生佛陀前。依人向佛道,戒行为宗要。 系念佛法僧,戒施天功德;正念弥勒尊,求生彼净土。

  ◎(四)「三乘共法章」── 佛说解脱道,四缔与缘起,甚深诸佛法,由是而显示。 随业感生死,不出于三界。烦恼贪瞋痴,不善之根本。 佛摄诸烦恼,见爱慢无明。苦集相勾缠,死生从缘起。 解脱于痴爱,现证寂灭乐。三学八正道,能入于涅槃。 缘起中道义,不着有无见,正见得解脱。

  ◎(五)「大乘不共法章」── 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缘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 菩萨之所乘,菩提心相应,慈悲为上首,空慧是方便。 依此三要门,善修一切行。菩萨之学处,十善行为本, 摄为三聚戒,七众所通行。总摄菩提道,六度与四摄。 退失菩提心,嫉悭与瞋慢。

  心的声音

  尊重大众的拥有,

  以共享福利代替自私自利。

  尊重天地的生机,

  以环保护生代替破坏残杀。

  ◎人生的一切际遇,无非是为了帮助我们灵性的成长。你的遭遇即是丰富人生的素材,你的处境更是获得解脱和智慧的踏脚石。

  ◎我们经常会发现,人们回答问题和所提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先前我们已经告诉他们的那些。

  ◎没有人比不愿意听的人更聋。你的心是满的,又怎么装得下别的东西呢?

  ◎正如农田要经过休耕才会肥沃。学习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必需先将你的杯中之物倒光。

  ◎一个人真正的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和意义上,自我解放出来。

  ◎尊重大众的拥有,以共享福利代替自私自利。尊重天地的生机,以环保护生代替破坏残杀。

  ◎人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死也是一刹那的事。

  ◎综观每件事情、每个问题的正反两面之后,我们会发现,其实内心最深沉的恐惧,在所有状况明朗了解后,将会自行化为乌有。

  ◎心在自然的状况下,是清澄、洁净而不混乱的。它会变的混乱,是因为追逐法尘,迷陷在情绪当中!

  ◎以正念去接受时,则不会过份地快乐,而当事物破灭毁损,也不会闷闷不乐感到痛苦。因为在正念中,我们清楚地看清了事物无常的真相。

  ◎有时生活中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得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修行真正的法喜,并不在于自己清净解脱的成果,而是根源于,愿意将此心得与经验的过程分享他人。

  ◎有时候,我们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应该去说该说的话,去做该做的事。

  ◎人的一生这么短促,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富有或者贫穷,愉快地对待生活是最重要的。

  ◎生活中有两个悲剧,一个是你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另一个是你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要停止不做某事,比开始去做某事要难得多!如果你想去除不悦的想法,就专心致力于喜悦的想法上。

  ◎花呀!枝呀!叶呀!在大地母亲的眼里,都是她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

  ◎经验告诉我们,停留在不愉快情绪的时间越长,会大量降低我们解决问题的整体能力。

  ◎当我们对别人有更多的了解,就会有深切的谅解;当我们对别人有真挚的同情,就会有更深长的道情。

  ◎修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即使我们生病或处于苦痛中,我们依然觉知。不同的是「感觉只是感觉,心只是心」,我们只与平静同住──超越苦、乐的平静。

  ◎「不受」并不是没有觉知,而是心无贪爱染着,于诸漏心得解脱,而不取受一切法,离于我、我所。

  ◎永远用同一个问题问自己:「设身处地,你会怎么办?」你将发现要化解问题真的不难。

  ◎「慧的解脱」是要用真理去「觉世间」,并从它解脱出来。

  和谐的生活

  ◎当我们在一起唱诵时,共同生活时,我们要注意到别人,感觉我们的一致性,而创造出和谐。

  ◎我们在世界所造作的,只是心灵的反映。创造和谐的第一步是从内在开始。心中和谐的感觉是来自知足。

  ◎知足不会来自外在的情境,因为外在的情况不会永远如我们所愿。

  ◎唯一的真实是无常、苦、无我。

  ◎要寻找完美的世界,须从内心去寻找。其中之一是「独立」,是情感的独立,不依赖别人的认同。 佛陀说:「我不需要和这世界争辩,但这世界会和我争辩。」他能接受有人对他或是教义有不同的意见。

  ◎情感的独立需要有爱心。寻找爱会让我们得不到完全满足。然而,去爱别人却可以带给我们情感的独立和满足。爱别人不需要考虑回报。爱和他人无关,爱是我们心灵的属性。

  ◎假如我们因为身体和心灵而受苦,那就永远不会有满足。 佛陀要我们回想,「我生来就是会患病的。」我们要去哪里找到满足呢?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在我们心灵中。在心灵中,我们会了解别人的意义,而且能创造和谐,围绕在我们的心中,这也就是我们修行的地方。

  ◎有时候禅坐甚至会牵动深埋在心里的伤痕和恨。那是因为我们终于正视这些苦,而且会清楚地看到它。这会让我们生起对他人的慈悲,因为我们看到人生来就是要受苦。

  ◎知足取决于内心的和谐──美丽而开放的心灵,充满花朵、包含着爱、情感的独立、接纳自我。我们不必去追求爱或别…

《人间菩提(海涛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阿姜央达的格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