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菩提(海濤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不執著心靈和物質的人,內心可以得到真正的安甯,而不受外在的影響。

  ◎聰明的人說:鐵、木頭和麻繩所做成的枷鎖,並不是堅固的束縛,迷戀金、銀、財寶種種,才是最堅固的束縛。

  ◎所有的欲望,只有小小的甜味,而卻隱藏著相當多的苦頭。

  ◎沈溺在愛欲的人,宛如兔子困在牢籠那般驚恐,爲束縛和執著所纏綁,長期受苦痛的折磨。

  ◎被不正確的思想所困住,愛欲強烈貪圖享樂的人,欲望便加倍地增長,束縛也因而更堅牢。

  ◎人類潛在的真正思想──自愛。「如果真正深愛自己,就會將此心比他心,己所不欲的決不會加諸他人身上,這就是愛的本質。」

  ◎「知道他人之憤怒,需端正自己的信念,戰勝自己,莫起了怨憎之心,如此方能戰勝別人。」「要戰勝自己內心憤怒之火。」

  ◎「怨憎會苦」需反求諸己。

  ◎不可只依據邏輯,推論,或事物的外表來決斷事理。

  ◎如果沒有愛那來的恨?愛與憎實是一體兩面。釋尊說:「只有被責備或只有被贊美都不是好現象」,褒貶都有,才是人類社會不變的真理。 ◎明知愛的果實苦澀,卻又忍不住一定要嘗的,正是我們人類性格中的大弱點。欲望是幸福的煉獄,它使人類有不怕幻滅、盲目的力量,它有使人無法拒絕的執著力與吸引力。情愛乃人類的宿命,自古英雄豪傑即已難逃此關。

  ◎愛與欲會成爲人類痛苦的來源,就是因爲「要把所愛之物據爲己有」的心理所引起的,因此若要愛不帶來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不要執著。釋尊教導我們,不排斥父母的夫婦愛,不嫉妒媳婦的母子愛,不抗拒他人的利己之愛……種種能駕禦「愛」的事才是人間的大愛。

  ◎釋尊說:「不要看自己所愛之物。」

  ◎「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滿足是最上的財産,信賴是最親的親人,心靈的安甯則是最大的幸福。」「寂靜」是人類最高的境界。

  ◎人類潛在的自悔心,才是宗教所要尋求的真正的反省心。宗教的出發點就是對一切罪惡的自覺。

  ◎如果能無條件的承認自我的罪孽,並且抛棄虛僞的生活,人就得救了。忏悔之心是甯靜的來源,也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

  ◎「不除去內心汙穢,只想穿袈裟,和不整頓自己心靈,不求真理的人,連摸袈裟的資格都沒有。」要做個表裏一致的人。

  ◎要警戒自己不要像無心的湯匙一般,是個不知學習,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

  ◎釋尊說:「人類的資格是有控製自我的能力。」

  ◎「殺生、說妄語、取非份之物、犯他人之妻、沈溺酒物,等于自掘根本。」

  ◎ 語言是精神的脈博,語言等于在一刻一劃地雕塑著自己的人格,真是不可不慎啊!現代人言語混亂的原因,實在就是他們內心混亂的反映。

  ◎釋尊對馬勝比丘說:「不走就沒有路,硬著頭皮試試看吧!你將會發現自己有意想不到的能力。」拿出開拓道路的勇氣吧!

  ◎智慧的大門,只爲有探求心,上進心的人而開。綜貫佛法而向佛道

  ◎佛法的多彩多姿,適化無方,凡不能統攝總貫,不能始終條理,都會犯上偏取部份而棄全體的過失。就如同取一滴水而棄大海,不能完整的把握佛法,以爲法就等于一切,不需要廣修遍學,所以一經一佛一咒的佛法,才大大的發展起來。這種家風,使佛教走上空疏貧乏的末運!

  ◎如來出世的真實意趣──教導人類,由人生而直趣佛道。所以著重熏修十善正行,不廢世間資生事業,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而不以厭離(如念死)爲初學的法門。 人乘正行而趣向佛道,也就是攝得五乘共法、叁乘共法功德而趣入佛道。

  ◎如來說法,總是先說「端正法」──布施、持戒、離欲生天(定)。然後對有出世可能的,授以出世法門。

  ◎以「五乘共法」、「叁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統攝一切佛法,開顯由人而成佛的正道。

  ◎「福德資糧,則人天具攝;智慧資糧,則聲緣相協;律及經論,皆所依止;僅取一分,不成菩提」的全體佛教。

  ◎(一)「歸敬叁寶章」── 歸依處處求,求之遍十方,究竟歸依處,叁寶最吉祥! 所說歸依者,信賴以爲體;歸彼及向彼,依彼得救濟。 若人自歸命,自力自依止,是人則能契,歸依真實義。

  ◎(二)「聞法趣入章」── 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衆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病想醫藥想,殷重療治想,隨聞如說行,佛說法如鏡。 趣入正法者,應親近善士,證教達實性,悲愍巧爲說。 聞法而發心,隨機成差別。下求增上生,現樂後亦樂。 中發出離心,涅槃解脫樂。最上菩提心,悲智究竟樂。 ◎(叁)「五乘共法章」── 正信歸依者,應修于正見,及修于正命,勝進不爲難。 隨業報善惡,五趣常流轉;人中苦樂雜,升沈之樞紐。 勤修叁福行(布施、持戒、修定),願生佛陀前。依人向佛道,戒行爲宗要。 系念佛法僧,戒施天功德;正念彌勒尊,求生彼淨土。

  ◎(四)「叁乘共法章」── 佛說解脫道,四締與緣起,甚深諸佛法,由是而顯示。 隨業感生死,不出于叁界。煩惱貪瞋癡,不善之根本。 佛攝諸煩惱,見愛慢無明。苦集相勾纏,死生從緣起。 解脫于癡愛,現證寂滅樂。叁學八正道,能入于涅槃。 緣起中道義,不著有無見,正見得解脫。

  ◎(五)「大乘不共法章」── 不忍聖教衰,不忍衆生苦,緣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 菩薩之所乘,菩提心相應,慈悲爲上首,空慧是方便。 依此叁要門,善修一切行。菩薩之學處,十善行爲本, 攝爲叁聚戒,七衆所通行。總攝菩提道,六度與四攝。 退失菩提心,嫉悭與瞋慢。

  心的聲音

  尊重大衆的擁有,

  以共享福利代替自私自利。

  尊重天地的生機,

  以環保護生代替破壞殘殺。

  ◎人生的一切際遇,無非是爲了幫助我們靈性的成長。你的遭遇即是豐富人生的素材,你的處境更是獲得解脫和智慧的踏腳石。

  ◎我們經常會發現,人們回答問題和所提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是先前我們已經告訴他們的那些。

  ◎沒有人比不願意聽的人更聾。你的心是滿的,又怎麼裝得下別的東西呢?

  ◎正如農田要經過休耕才會肥沃。學習首先要學會的就是,必需先將你的杯中之物倒光。

  ◎一個人真正的價值,首先決定于他在什麼程度和意義上,自我解放出來。

  ◎尊重大衆的擁有,以共享福利代替自私自利。尊重天地的生機,以環保護生代替破壞殘殺。

  ◎人生不過是一瞬間的事,死也是一刹那的事。

  ◎綜觀每件事情、每個問題的正反兩面之後,我們會發現,其實內心最深沈的恐懼,在所有狀況明朗了解後,將會自行化爲烏有。

  ◎心在自然的狀況下,是清澄、潔淨而不混亂的。它會變的混亂,是因爲追逐法塵,迷陷在情緒當中!

  ◎以正念去接受時,則不會過份地快樂,而當事物破滅毀損,也不會悶悶不樂感到痛苦。因爲在正念中,我們清楚地看清了事物無常的真相。

  ◎有時生活中最大的不幸,莫過于得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

  ◎修行真正的法喜,並不在于自己清淨解脫的成果,而是根源于,願意將此心得與經驗的過程分享他人。

  ◎有時候,我們說了不該說的話,做了不該做的事,那麼接下來,我們就應該去說該說的話,去做該做的事。

  ◎人的一生這麼短促,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無論富有或者貧窮,愉快地對待生活是最重要的。

  ◎生活中有兩個悲劇,一個是你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另一個是你的欲望得到了滿足。

  ◎要停止不做某事,比開始去做某事要難得多!如果你想去除不悅的想法,就專心致力于喜悅的想法上。

  ◎花呀!枝呀!葉呀!在大地母親的眼裏,都是她的孩子,沒有什麼不同。

  ◎經驗告訴我們,停留在不愉快情緒的時間越長,會大量降低我們解決問題的整體能力。

  ◎當我們對別人有更多的了解,就會有深切的諒解;當我們對別人有真摯的同情,就會有更深長的道情。

  ◎修行菩薩道的過程中,即使我們生病或處于苦痛中,我們依然覺知。不同的是「感覺只是感覺,心只是心」,我們只與平靜同住──超越苦、樂的平靜。

  ◎「不受」並不是沒有覺知,而是心無貪愛染著,于諸漏心得解脫,而不取受一切法,離于我、我所。

  ◎永遠用同一個問題問自己:「設身處地,你會怎麼辦?」你將發現要化解問題真的不難。

  ◎「慧的解脫」是要用真理去「覺世間」,並從它解脫出來。

  和諧的生活

  ◎當我們在一起唱誦時,共同生活時,我們要注意到別人,感覺我們的一致性,而創造出和諧。

  ◎我們在世界所造作的,只是心靈的反映。創造和諧的第一步是從內在開始。心中和諧的感覺是來自知足。

  ◎知足不會來自外在的情境,因爲外在的情況不會永遠如我們所願。

  ◎唯一的真實是無常、苦、無我。

  ◎要尋找完美的世界,須從內心去尋找。其中之一是「獨立」,是情感的獨立,不依賴別人的認同。 佛陀說:「我不需要和這世界爭辯,但這世界會和我爭辯。」他能接受有人對他或是教義有不同的意見。

  ◎情感的獨立需要有愛心。尋找愛會讓我們得不到完全滿足。然而,去愛別人卻可以帶給我們情感的獨立和滿足。愛別人不需要考慮回報。愛和他人無關,愛是我們心靈的屬性。

  ◎假如我們因爲身體和心靈而受苦,那就永遠不會有滿足。 佛陀要我們回想,「我生來就是會患病的。」我們要去哪裏找到滿足呢?只有一個地方:那就是在我們心靈中。在心靈中,我們會了解別人的意義,而且能創造和諧,圍繞在我們的心中,這也就是我們修行的地方。

  ◎有時候禅坐甚至會牽動深埋在心裏的傷痕和恨。那是因爲我們終于正視這些苦,而且會清楚地看到它。這會讓我們生起對他人的慈悲,因爲我們看到人生來就是要受苦。

  ◎知足取決于內心的和諧──美麗而開放的心靈,充滿花朵、包含著愛、情感的獨立、接納自我。我們不必去追求愛或別…

《人間菩提(海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阿姜央達的格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