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菩提(海涛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还债想。

  ◎心地一尘不染才是恭敬,心里有杂念即不恭敬。

  ◎讲经说法、传播真理、转移社会风气,就是最彻底的慈善事业。

  ◎养生之道,以能戒除烦恼与忧悲为本,从清心寡欲入手。

  ◎不将烦恼是非带上床,不把忧悲苦恼带到明天,就是居家修行的不二法门。

  ◎家庭为烦恼之根本,出家要出烦恼的家及无明的家,才算真正出家。

  ◎有病才知生死苦,才会一心求解脱。《宝王三昧论》云:「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易生。」

  ◎如果自己是对的,别人硬说你不对,也要向他忏悔,修行就是要修忍辱!

  ◎君子以良心为镜,学佛之人以因果为镜,圣人以本性为镜。

  ◎玄奘法师说:「凡僧虽不能降福,但修福须敬凡僧。」修行人应学唐太宗──「虽见小沙弥,犹如敬佛。」

  ◎学佛不守戒,莫谈了生死。能够守戒,才能得到佛法上的「清凉」

  ◎慈舟大师云:「持戒确是救我们法身慧命的金丹,如果觉得生死有趣味,那就是魔子魔孙。」一番提醒,一番用心。

  ◎常人总不见自己有过,圣人总不见自己有德。不见有过,故其过山积;不见有德,故其德天高。

  ◎印光祖师说:「想要学佛祖了生死,须从惭愧、忏悔、止恶、修善而来。」惭愧、忏悔的力量,足够让心中潜藏的贪瞋痴扫荡无余,进而实践止恶、修善。

  ◎有愿无求,就自在!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菩萨行里,最重要的课题是布施、忍辱。布施是放下、是舍。不肯放下、不肯舍,就不能忍。真正能放下、能舍,自然就能忍。

  ◎佛言「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故佛陀教导我们要「远离众恶」。

  ◎顺境不动欢喜心,逆境不动瞋恚心,才能看到诸法实相。

  ◎障碍大慈悲心的是瞋恚,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瞋恚障。

  清 心

  ◎再好的机会、福报,如不能把握因缘,一样会溜走。

  ◎作事不怕不成,只怕无恒心。

  ◎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

  ◎遗失现在,未来就会后悔。

  ◎三兄四弟一条心,门前泥土化黄金。

  ◎逆境、是非来临,心中要持一「宽」字。

  ◎逆境现前,要欢喜接受,才能消除业障。

  ◎人都是向外追求名闻利养,其实最重要的是追求内心的清净平和。

  ◎要从「声、色」调习自己的一举一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境,都要和颜悦色、柔声细语。

  ◎欢喜心是一种涵养,能令周围的人都有如沐春风的喜悦感。 ◎做好事不是有钱人的专利,而是有心人的参与。

  ◎并非有钱就是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

  ◎勇往直前为人服务,就是幸福。

  ◎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为能为,才能升华自己的人格。

  ◎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历练的强打者,随时都可以挥棒。

  ◎心要像明月一样,有水就有月;心要像太空一样,云开见青天。

  ◎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勇于缩小自己。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屋宽不如心宽。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对人要宽心,讲话要细心。

  ◎要批评别人时,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无缺。

  ◎要用心,不要操心、烦心。

  ◎人要自爱,才能爱普天下的人。

  ◎真正自爱的人,不会与人计较。

  ◎要看好人,自己要先做个好人。

  ◎心有定力,智慧自然产生。

  ◎「心美」,看什么都顺眼。

  ◎人的生命要不断发挥它的功能, 才算是有意义的人生。

  ◎知缘、惜缘,再造善缘!

  ◎生命无常,慧命永久;爱心无涯,精神常在!

  发 愿

  ◎愿是成功的起点!人生最需要的就是愿,也就是希望。

  ◎发愿要发好愿,说话要说好话。

  ◎愿──必须要发利济众生的大愿,并且必须随时随地身体力行。

  ◎只要相信自己有无限的能力,做什么事都会成功。

  ◎不要去管别人的邪恶,只要经常提醒自己,什么是该做的或不该做的。

  ◎常常抱着利益众生之心,就可永远不离喜乐。

  ◎欣赏他人,即是庄严自己。

  ◎要得到别人的赞叹,就得先赞叹别人。

  ◎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一尺之面不如一寸之鼻;一寸之鼻不如一点之心。天堂地狱由心造!(心如工画师、法界唯心造)

  ◎好事我们要响应,坏事绝对要停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则是缺点的累积。

  ◎人往往不是没有力量去做事,而是不肯去做。

  ◎土地是人耕出来的;有第一年的播种,才有第二年的收成。

  ◎「路」必须去走方能到达,「事」必须去做才能完成,而「苦」则必须去受才可消除。

  ◎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标更辛苦。

  ◎生活有朝气,活得畅畅快快!工作讲求效率,做得踏踏实实!

  ◎今日退一步就是日后进一步的本钱。

  ◎能原谅别人的人最快乐!当你原谅一个人的时候,当下心中的烦苦也同时消失了!

  ◎怕人知道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不想。

  ◎遇到困难,一定要用更大的斗志面对,惟有勇敢面对困难,才有机会致胜。

  ◎人大都有名利之心,且好与人争、与事争。如果能与人无争,则人安;与事无争,则事安;人事无争,则世界亦安矣。

  ◎世间事都是彼此相对的,只要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待人,以光明磊落的心胸接物,人生到处都充满了真善美。

  ◎以慈爱来感化怨恨,以良善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谎言。

  自 重

  ◎一个人能被别人所尊重,且有能力为人付出,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读书求学不只是增广知识、技能,更要提升品格、改变气质。

  ◎理直气壮、得理不饶人者,不仅惹是生非、伤人伤己, 甚至永远无法化解仇恨、圆融人事。

  ◎好好调整自己的心,把恨人、瞋人的怨嫌心,转变成爱心、宽恕心。

  ◎别人强过自己,我要敬重他、向他学习;别人不如自己,我要谦虚他、鼓励他。

  ◎我不轻视自己,也不自大。

  ◎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切莫等待,等待常会落空。

  ◎稻穗结得越饱满,越会往下垂,一个人越有成就,更要有谦卑的胸襟。

  ◎听到好话,要如海绵遇水,牢牢吸住!

  ◎为善抱持平常心,才能安然自在。

  ◎「孝」首重在顺从,要体贴亲心、声色柔顺,切不可不耐与嫌烦。

  ◎孝顺父母是子女应尽的天职,侍奉公婆是儿媳应有的孝道。

  ◎孝顺要及时,行善也要及时。

  ◎让父母赞美一句,胜过拿钱到处消灾,因为父母的赞美,就是最大的祝福。

  ◎儿女的欢笑,是父母的冬阳。

  ◎不要总是要求别人给我什么,要想我能为别人做什么。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因为没有人能离群独居。

  ◎要祝福别人,也要祝福自己,祝福自己就不要唉声叹气。

  ◎凡夫只看到别人外在的污点,却看不到自己内心的垃圾。

  ◎多原谅别人,能积福德;把心量放大,福气就大。

  ◎生出一念善,既可自救,又可以救人;起了一念恶,不但毁人,而且毁己。

  ◎别人若对不起我们,便怀恨在心,这就是愚痴,生活中能时刻观察因缘,便能破除愚痴。

  习 气

  ◎道德是提升自我的明灯,而不该是呵斥别人的鞭子。

  ◎要端端正正,不要嘻嘻哈哈;要谨谨慎慎,不要唏哩哗啦。

  ◎虽然摸不到、看不见空气、风、电的形相与颜色,但不可否认它的作用与功能。同样道理,对鬼、神、佛、菩萨的灵验,亦不可忽视,善恶有报,如影随形。

  ◎与人相处要牢记「默」字;与家相处要牢记「忍」字;与世相处要牢记「宽」字。

  ◎少欲少烦恼,安稳最大利。

  ◎不要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更苦的人还很多。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勇于接受别人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菩萨的感情广大无际,能普爱一切众生。

  ◎「念佛」是为扩大自己,转「凡夫性」为「圣人性」。

  ◎真药难医冤孽病,横财不富命穷人。

  ◎一个对自己内心有所警戒的人,能远离恶魔的罗网。

  ◎路是人走出来的!千里之遥的路,都必须从第一步开始。

  ◎做该做的是智慧,做不该做的是愚痴。

  ◎世界浊恶,只要爱心片片,自成人间净土!

  ◎有力量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要有心。

  ◎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步,在人生道路中就会活得很快乐。

  ◎大错误容易反省,小习气不易除掉。

  ◎不能低头的人,是因为一再回顾过去的成就。

  ◎看他人的成功,犹如自己的成就,就是菩萨。

  ◎培养好自己的气质,不要争面子,争来的是假的,培养来的才是真的。

  ◎人人若能彼此沟通,就能相安无事,假如多心且猜疑,即成是非。

  ◎把握当下,就是用心。

  ◎是非当教育、赞美作警惕;嫌弃当反省、错误作经验;任何批评,都是宝贵的一课。

  清 净 心

  ◎一切法无我,去掉执着方做功课。真正下功夫就是去掉执着──离相无住,利他无我。

  ◎人不种因只求果,不耕耘只求收获,不付出只要获得,这完全不合乎宇宙法则。

  ◎发脾气能招魔,很沮丧会引鬼。不可告人的事断然不做,不可做的事断然不想。

  ◎把生命提升到纯生命,也就是成佛。佛者觉也,就是纯知觉,纯知觉就是不使任何东西,停留在我的知觉里面,什么都有,但什么都不许停留,这就是「无住生心」。

  ◎分别心就是「事情生心情」。

  ◎生灭心就是凡夫的相对心态, 一般人都有个内在的我主体和现象的客座,相互对立着,这种存有相互对立的心理状态,就叫生灭心,如果我们迄今不曾发觉到「烦恼纯属无明执着的生起,感受的当下并无实性,也无自性可得」,那已经是很严重的落在生灭心的状态了。

  ◎我们不能改变业报,但心性可以调和,情绪心态要稳定柔和,可以自主学佛。要调整心性,控制情绪,快乐的生活要从包容做起,用无相的心了知缘起无常,一切法无「能、所」,不被相所转,依报正…

《人间菩提(海涛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阿姜央达的格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