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菩提(海濤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還債想。

  ◎心地一塵不染才是恭敬,心裏有雜念即不恭敬。

  ◎講經說法、傳播真理、轉移社會風氣,就是最徹底的慈善事業。

  ◎養生之道,以能戒除煩惱與憂悲爲本,從清心寡欲入手。

  ◎不將煩惱是非帶上床,不把憂悲苦惱帶到明天,就是居家修行的不二法門。

  ◎家庭爲煩惱之根本,出家要出煩惱的家及無明的家,才算真正出家。

  ◎有病才知生死苦,才會一心求解脫。《寶王叁昧論》雲:「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易生。」

  ◎如果自己是對的,別人硬說你不對,也要向他忏悔,修行就是要修忍辱!

  ◎君子以良心爲鏡,學佛之人以因果爲鏡,聖人以本性爲鏡。

  ◎玄奘法師說:「凡僧雖不能降福,但修福須敬凡僧。」修行人應學唐太宗──「雖見小沙彌,猶如敬佛。」

  ◎學佛不守戒,莫談了生死。能夠守戒,才能得到佛法上的「清涼」

  ◎慈舟大師雲:「持戒確是救我們法身慧命的金丹,如果覺得生死有趣味,那就是魔子魔孫。」一番提醒,一番用心。

  ◎常人總不見自己有過,聖人總不見自己有德。不見有過,故其過山積;不見有德,故其德天高。

  ◎印光祖師說:「想要學佛祖了生死,須從慚愧、忏悔、止惡、修善而來。」慚愧、忏悔的力量,足夠讓心中潛藏的貪瞋癡掃蕩無余,進而實踐止惡、修善。

  ◎有願無求,就自在!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菩薩行裏,最重要的課題是布施、忍辱。布施是放下、是舍。不肯放下、不肯舍,就不能忍。真正能放下、能舍,自然就能忍。

  ◎佛言「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故佛陀教導我們要「遠離衆惡」。

  ◎順境不動歡喜心,逆境不動瞋恚心,才能看到諸法實相。

  ◎障礙大慈悲心的是瞋恚,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瞋恚障。

  清 心

  ◎再好的機會、福報,如不能把握因緣,一樣會溜走。

  ◎作事不怕不成,只怕無恒心。

  ◎行善要及時,功德要持續。

  ◎遺失現在,未來就會後悔。

  ◎叁兄四弟一條心,門前泥土化黃金。

  ◎逆境、是非來臨,心中要持一「寬」字。

  ◎逆境現前,要歡喜接受,才能消除業障。

  ◎人都是向外追求名聞利養,其實最重要的是追求內心的清淨平和。

  ◎要從「聲、色」調習自己的一舉一動,在任何時候、任何情境,都要和顔悅色、柔聲細語。

  ◎歡喜心是一種涵養,能令周圍的人都有如沐春風的喜悅感。 ◎做好事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有心人的參與。

  ◎並非有錢就是快樂,問心無愧,心最安。

  ◎勇往直前爲人服務,就是幸福。

  ◎難行能行、難舍能舍、難爲能爲,才能升華自己的人格。

  ◎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曆練的強打者,隨時都可以揮棒。

  ◎心要像明月一樣,有水就有月;心要像太空一樣,雲開見青天。

  ◎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勇于縮小自己。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觀念和行爲。

  ◎屋寬不如心寬。

  ◎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對人要寬心,講話要細心。

  ◎要批評別人時,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無缺。

  ◎要用心,不要操心、煩心。

  ◎人要自愛,才能愛普天下的人。

  ◎真正自愛的人,不會與人計較。

  ◎要看好人,自己要先做個好人。

  ◎心有定力,智慧自然産生。

  ◎「心美」,看什麼都順眼。

  ◎人的生命要不斷發揮它的功能, 才算是有意義的人生。

  ◎知緣、惜緣,再造善緣!

  ◎生命無常,慧命永久;愛心無涯,精神常在!

  發 願

  ◎願是成功的起點!人生最需要的就是願,也就是希望。

  ◎發願要發好願,說話要說好話。

  ◎願──必須要發利濟衆生的大願,並且必須隨時隨地身體力行。

  ◎只要相信自己有無限的能力,做什麼事都會成功。

  ◎不要去管別人的邪惡,只要經常提醒自己,什麼是該做的或不該做的。

  ◎常常抱著利益衆生之心,就可永遠不離喜樂。

  ◎欣賞他人,即是莊嚴自己。

  ◎要得到別人的贊歎,就得先贊歎別人。

  ◎七尺之軀不如一尺之面;一尺之面不如一寸之鼻;一寸之鼻不如一點之心。天堂地獄由心造!(心如工畫師、法界唯心造)

  ◎好事我們要響應,壞事絕對要停止。(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成功是優點的發揮,失敗則是缺點的累積。

  ◎人往往不是沒有力量去做事,而是不肯去做。

  ◎土地是人耕出來的;有第一年的播種,才有第二年的收成。

  ◎「路」必須去走方能到達,「事」必須去做才能完成,而「苦」則必須去受才可消除。

  ◎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標更辛苦。

  ◎生活有朝氣,活得暢暢快快!工作講求效率,做得踏踏實實!

  ◎今日退一步就是日後進一步的本錢。

  ◎能原諒別人的人最快樂!當你原諒一個人的時候,當下心中的煩苦也同時消失了!

  ◎怕人知道的事不做,不該做的事不想。

  ◎遇到困難,一定要用更大的鬥志面對,惟有勇敢面對困難,才有機會致勝。

  ◎人大都有名利之心,且好與人爭、與事爭。如果能與人無爭,則人安;與事無爭,則事安;人事無爭,則世界亦安矣。

  ◎世間事都是彼此相對的,只要我們以真誠的愛心待人,以光明磊落的心胸接物,人生到處都充滿了真善美。

  ◎以慈愛來感化怨恨,以良善來感化邪惡。以施舍來感化吝啬,以真實來感化謊言。

  自 重

  ◎一個人能被別人所尊重,且有能力爲人付出,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讀書求學不只是增廣知識、技能,更要提升品格、改變氣質。

  ◎理直氣壯、得理不饒人者,不僅惹是生非、傷人傷己, 甚至永遠無法化解仇恨、圓融人事。

  ◎好好調整自己的心,把恨人、瞋人的怨嫌心,轉變成愛心、寬恕心。

  ◎別人強過自己,我要敬重他、向他學習;別人不如自己,我要謙虛他、鼓勵他。

  ◎我不輕視自己,也不自大。

  ◎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切莫等待,等待常會落空。

  ◎稻穗結得越飽滿,越會往下垂,一個人越有成就,更要有謙卑的胸襟。

  ◎聽到好話,要如海綿遇水,牢牢吸住!

  ◎爲善抱持平常心,才能安然自在。

  ◎「孝」首重在順從,要體貼親心、聲色柔順,切不可不耐與嫌煩。

  ◎孝順父母是子女應盡的天職,侍奉公婆是兒媳應有的孝道。

  ◎孝順要及時,行善也要及時。

  ◎讓父母贊美一句,勝過拿錢到處消災,因爲父母的贊美,就是最大的祝福。

  ◎兒女的歡笑,是父母的冬陽。

  ◎不要總是要求別人給我什麼,要想我能爲別人做什麼。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因爲沒有人能離群獨居。

  ◎要祝福別人,也要祝福自己,祝福自己就不要唉聲歎氣。

  ◎凡夫只看到別人外在的汙點,卻看不到自己內心的垃圾。

  ◎多原諒別人,能積福德;把心量放大,福氣就大。

  ◎生出一念善,既可自救,又可以救人;起了一念惡,不但毀人,而且毀己。

  ◎別人若對不起我們,便懷恨在心,這就是愚癡,生活中能時刻觀察因緣,便能破除愚癡。

  習 氣

  ◎道德是提升自我的明燈,而不該是呵斥別人的鞭子。

  ◎要端端正正,不要嘻嘻哈哈;要謹謹慎慎,不要唏哩嘩啦。

  ◎雖然摸不到、看不見空氣、風、電的形相與顔色,但不可否認它的作用與功能。同樣道理,對鬼、神、佛、菩薩的靈驗,亦不可忽視,善惡有報,如影隨形。

  ◎與人相處要牢記「默」字;與家相處要牢記「忍」字;與世相處要牢記「寬」字。

  ◎少欲少煩惱,安穩最大利。

  ◎不要覺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們更苦的人還很多。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勇于接受別人批評,正好可以調整自己的缺點。

  ◎與人相處之道,在于無限的容忍。

  ◎菩薩的感情廣大無際,能普愛一切衆生。

  ◎「念佛」是爲擴大自己,轉「凡夫性」爲「聖人性」。

  ◎真藥難醫冤孽病,橫財不富命窮人。

  ◎一個對自己內心有所警戒的人,能遠離惡魔的羅網。

  ◎路是人走出來的!千裏之遙的路,都必須從第一步開始。

  ◎做該做的是智慧,做不該做的是愚癡。

  ◎世界濁惡,只要愛心片片,自成人間淨土!

  ◎有力量固然重要,更重要的還是要有心。

  ◎待人退一步,愛人寬一步,在人生道路中就會活得很快樂。

  ◎大錯誤容易反省,小習氣不易除掉。

  ◎不能低頭的人,是因爲一再回顧過去的成就。

  ◎看他人的成功,猶如自己的成就,就是菩薩。

  ◎培養好自己的氣質,不要爭面子,爭來的是假的,培養來的才是真的。

  ◎人人若能彼此溝通,就能相安無事,假如多心且猜疑,即成是非。

  ◎把握當下,就是用心。

  ◎是非當教育、贊美作警惕;嫌棄當反省、錯誤作經驗;任何批評,都是寶貴的一課。

  清 淨 心

  ◎一切法無我,去掉執著方做功課。真正下功夫就是去掉執著──離相無住,利他無我。

  ◎人不種因只求果,不耕耘只求收獲,不付出只要獲得,這完全不合乎宇宙法則。

  ◎發脾氣能招魔,很沮喪會引鬼。不可告人的事斷然不做,不可做的事斷然不想。

  ◎把生命提升到純生命,也就是成佛。佛者覺也,就是純知覺,純知覺就是不使任何東西,停留在我的知覺裏面,什麼都有,但什麼都不許停留,這就是「無住生心」。

  ◎分別心就是「事情生心情」。

  ◎生滅心就是凡夫的相對心態, 一般人都有個內在的我主體和現象的客座,相互對立著,這種存有相互對立的心理狀態,就叫生滅心,如果我們迄今不曾發覺到「煩惱純屬無明執著的生起,感受的當下並無實性,也無自性可得」,那已經是很嚴重的落在生滅心的狀態了。

  ◎我們不能改變業報,但心性可以調和,情緒心態要穩定柔和,可以自主學佛。要調整心性,控製情緒,快樂的生活要從包容做起,用無相的心了知緣起無常,一切法無「能、所」,不被相所轉,依報正…

《人間菩提(海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阿姜央達的格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