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土,心生歡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人也不用求了,對不對?都是自己的心念在起作用麼,所以此唯識所現,唯識所顯,一實境界,由心造作,實無得失。心念相續故,産生種種業相,六道顯現,或者說十法界顯現,皆由心作,當常作此觀!
人常作唯識觀、唯心觀,人就有娛樂于人生的快樂了,而不是迷失了。太多的人迷失了。啥叫迷失了,我咋辦?我怎麼不行?怎麼不精進?或者說我這麼精進怎麼還不行?……
當善思維善思觀!
如是思觀者雖在凡夫位,雖在流轉中,心與佛、菩薩、聖者同一法感,同一樂趣。雖然沒有如實之境界,已經有唯識之方便了。就是你的心念你知道:我心念已經可以做方便了,我心念以前是被動的、是擠壓的、是痛苦的、是負重的,現在的心念已經可以做方便,可以造作個喜悅,設計個輕松,得一個燦爛!這都不是自安自慰的事,而是有如實的利益的。所以呢學佛之人善知心之妙用,用其妙用,避其無明愚癡,令其安樂。
我們一般生起來的一刻鍾往往是習氣,往往是習氣顛倒,或者是壓抑習氣,或者是放縱習氣,往往是這個,這個根本都不可怕!但你一定要知道它。若不知道它,縱容它,你一定會隨著業力就墮到你應該去的地方了,那真是現業的果報,你肯定會迷失痛苦的;若壓抑它,人就會很悶,閉塞,很苦,心裏很難受,你越用力越難受,有的人就會殘害自己,虐待,那都不成立,沒有意義。所以無益之苦當遠離,清淨正行,這樣人得安樂。無益之苦不能去相承它。
尤其在山裏我們的機會還真是多,你思維的機會多。你往那一坐,誰也不惹你的時候,你就可以好好的享受享受四聖谛法——苦集滅道;好好的享受享受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苦空、寂靜涅槃;好好的享受享受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普照十方,一切衆生本來安樂;你可以好好的享受享受,對不對?很寂靜的可以享受享受。自得其樂嘛!那你再去接觸人你也可以把這個樂很自然地傳達給別人了。你心裏有樂的東西了怎麼會不傳達給別人?肯定會傳達給別人。
所以我們在這個山裏住著,機遇很難得,寂靜思維的機會多。要是我寂靜思維不來,咋辦呢?就做這些禮拜啊、讀經啊、念佛啊、經行啊。若能善思維,真是你所有的思維中都有這些佛菩薩的經典的,不會相違背的。說佛心念我心念質無別,本質無別,你不會感覺有差別的,你不會有遺憾感,說“哎呀,我沒有讀那麼好的經,哎呀,我不知道那麼好的教言”——你不會那麼想的,因爲此身本淨,象《如來藏經》寫的一樣:一切衆生本自清淨,本自圓滿,本自具足,因煩惱業習蒙蔽故而不知。那我們不煩惱不蒙蔽它,它自然就起作用了。所以要是不善正思維了呢,就去讀讀經啊,把經典讀讀。象那《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半卷講得很清楚:人的心念,一實境界,唯心所現,內心外心,真心僞心。講得特別好,就很好用了。
實際念佛法門實爲簡單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簡單,你冒出個什麼你能警覺它。要是扼製不住它,或者說,怎麼念佛它都會冒出來,你就把念佛停下來,說:那你就出來吧,你想什麼?你何以作爲?你的本性是什麼?要是縱容你是什麼結果?對抗你是什麼結果?我識得你的本性是什麼結果?你一善觀察,它自然就沒有了,你再去念佛,那人就能念下去。
(問:師父,我誦經的時候有時會冒出……)
師父:沒問題,誦經的時候不想念了,不想誦了,你又解釋不了它,你把經本一合,你說爲什麼不想誦?不誦做什麼?不誦的作爲是什麼?何以心念製止誦經?你在幹什麼?……你可以覺察它的,你可以察到它的。好比說:因爲焦躁不安,這個微細的想法牽製自己讀不下去了。這個牽製起何作用?使你的生命未來何以作爲?何以結果?你一觀察,讓你去做你都不去做了。要善于觀察。
在佛教的修行中呢,我感到淨土法門最方便的就是一句佛號徹照無疑,就是把你的心照得特別徹底,你只要舉心動念就能了知,你自己能了知,再凡的凡夫都能了知:我在動念,不管他好念壞念我在動念。你要是動念製止不了,你就觀察:此念何爲?此念何以結果?何以相承?就是什麼緣起呢?什麼過程呢?什麼結果呢?其本質是什麼呢?你觀察了以後,大概你這個妄想就沒啥意思了,要這樣還避不過去那是不可能的。知道它的緣起、過程、結果,再看看它的本質,基本上它就沒法藏身了,它沒有力量了。
(出家師:《賢護經》裏特別講到這個正思維……)
師父:實際除疑就是正思維的過程,正審觀。除疑才能生信。生信就是把心裏的疑慮都處理幹淨了,自己處理幹淨了。你要是不斷地如理審觀,人不可能生疑的,生什麼疑呢?所有的疑慮皆因自心而造作,非有實物,若人、若法、若事,所有疑心、所有疑念,皆因自心而生。若把自己的疑除幹淨了,人學佛就會很得力。
(出家師:有時間把師父講的《安樂集》錄像再看一遍,梳理梳理挺好的,我參加過兩次學習,感到很清晰,再做做筆記。)
師父:今年《安樂集》講得比較細致一點了,把它給分格化了。人心不安,總是需要安心的方法。實際這一句佛號中就有除疑、生信、安心、立誓、正行,都是具足的。要把它梳理幹淨了,哪個關鍵口上出問題了,這一句佛號就能看到哪個口上。有的人是疑慮了,有的人就是在信心上不足的,有的人就是沒有安心,雖然有信但沒有在這個地方真正的休息,沒在佛號上休息下來,那就會産生他不願意做了,不願意念佛了。
(出家師:師父以前教授直接以觀音勢至爲伴侶啊,這樣贊歎阿彌陀佛,這樣挺容易生起的……)
師父:對。實際本來阿彌陀佛這個無量光明普照十方無所對待,大勢至菩薩以無邊光普照十方,觀音菩薩以隨機感應之心普利有情無所舍離,伴隨一切衆生。西方叁聖常隨衆生,衆生不知。常隨著我們的。若從理念,若從識得上,叁聖常隨,我們就很踏實的。順理性業報觀,諸佛常隨,你心念如是。
《當善思維善觀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