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当善思维善观察▪P2

  ..续本文上一页土,心生欢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人也不用求了,对不对?都是自己的心念在起作用么,所以此唯识所现,唯识所显,一实境界,由心造作,实无得失。心念相续故,产生种种业相,六道显现,或者说十法界显现,皆由心作,当常作此观!

  人常作唯识观、唯心观,人就有娱乐于人生的快乐了,而不是迷失了。太多的人迷失了。啥叫迷失了,我咋办?我怎么不行?怎么不精进?或者说我这么精进怎么还不行?……

  当善思维善思观!

  如是思观者虽在凡夫位,虽在流转中,心与佛、菩萨、圣者同一法感,同一乐趣。虽然没有如实之境界,已经有唯识之方便了。就是你的心念你知道:我心念已经可以做方便了,我心念以前是被动的、是挤压的、是痛苦的、是负重的,现在的心念已经可以做方便,可以造作个喜悦,设计个轻松,得一个灿烂!这都不是自安自慰的事,而是有如实的利益的。所以呢学佛之人善知心之妙用,用其妙用,避其无明愚痴,令其安乐。

  我们一般生起来的一刻钟往往是习气,往往是习气颠倒,或者是压抑习气,或者是放纵习气,往往是这个,这个根本都不可怕!但你一定要知道它。若不知道它,纵容它,你一定会随着业力就堕到你应该去的地方了,那真是现业的果报,你肯定会迷失痛苦的;若压抑它,人就会很闷,闭塞,很苦,心里很难受,你越用力越难受,有的人就会残害自己,虐待,那都不成立,没有意义。所以无益之苦当远离,清净正行,这样人得安乐。无益之苦不能去相承它。

  尤其在山里我们的机会还真是多,你思维的机会多。你往那一坐,谁也不惹你的时候,你就可以好好的享受享受四圣谛法——苦集灭道;好好的享受享受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苦空、寂静涅槃;好好的享受享受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普照十方,一切众生本来安乐;你可以好好的享受享受,对不对?很寂静的可以享受享受。自得其乐嘛!那你再去接触人你也可以把这个乐很自然地传达给别人了。你心里有乐的东西了怎么会不传达给别人?肯定会传达给别人。

  所以我们在这个山里住着,机遇很难得,寂静思维的机会多。要是我寂静思维不来,咋办呢?就做这些礼拜啊、读经啊、念佛啊、经行啊。若能善思维,真是你所有的思维中都有这些佛菩萨的经典的,不会相违背的。说佛心念我心念质无别,本质无别,你不会感觉有差别的,你不会有遗憾感,说“哎呀,我没有读那么好的经,哎呀,我不知道那么好的教言”——你不会那么想的,因为此身本净,象《如来藏经》写的一样:一切众生本自清净,本自圆满,本自具足,因烦恼业习蒙蔽故而不知。那我们不烦恼不蒙蔽它,它自然就起作用了。所以要是不善正思维了呢,就去读读经啊,把经典读读。象那《占察善恶业报经》下半卷讲得很清楚:人的心念,一实境界,唯心所现,内心外心,真心伪心。讲得特别好,就很好用了。

  实际念佛法门实为简单了: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简单,你冒出个什么你能警觉它。要是扼制不住它,或者说,怎么念佛它都会冒出来,你就把念佛停下来,说:那你就出来吧,你想什么?你何以作为?你的本性是什么?要是纵容你是什么结果?对抗你是什么结果?我识得你的本性是什么结果?你一善观察,它自然就没有了,你再去念佛,那人就能念下去。

  (问:师父,我诵经的时候有时会冒出……)

  师父:没问题,诵经的时候不想念了,不想诵了,你又解释不了它,你把经本一合,你说为什么不想诵?不诵做什么?不诵的作为是什么?何以心念制止诵经?你在干什么?……你可以觉察它的,你可以察到它的。好比说:因为焦躁不安,这个微细的想法牵制自己读不下去了。这个牵制起何作用?使你的生命未来何以作为?何以结果?你一观察,让你去做你都不去做了。要善于观察。

  在佛教的修行中呢,我感到净土法门最方便的就是一句佛号彻照无疑,就是把你的心照得特别彻底,你只要举心动念就能了知,你自己能了知,再凡的凡夫都能了知:我在动念,不管他好念坏念我在动念。你要是动念制止不了,你就观察:此念何为?此念何以结果?何以相承?就是什么缘起呢?什么过程呢?什么结果呢?其本质是什么呢?你观察了以后,大概你这个妄想就没啥意思了,要这样还避不过去那是不可能的。知道它的缘起、过程、结果,再看看它的本质,基本上它就没法藏身了,它没有力量了。

  (出家师:《贤护经》里特别讲到这个正思维……)

  师父:实际除疑就是正思维的过程,正审观。除疑才能生信。生信就是把心里的疑虑都处理干净了,自己处理干净了。你要是不断地如理审观,人不可能生疑的,生什么疑呢?所有的疑虑皆因自心而造作,非有实物,若人、若法、若事,所有疑心、所有疑念,皆因自心而生。若把自己的疑除干净了,人学佛就会很得力。

  (出家师:有时间把师父讲的《安乐集》录像再看一遍,梳理梳理挺好的,我参加过两次学习,感到很清晰,再做做笔记。)

  师父:今年《安乐集》讲得比较细致一点了,把它给分格化了。人心不安,总是需要安心的方法。实际这一句佛号中就有除疑、生信、安心、立誓、正行,都是具足的。要把它梳理干净了,哪个关键口上出问题了,这一句佛号就能看到哪个口上。有的人是疑虑了,有的人就是在信心上不足的,有的人就是没有安心,虽然有信但没有在这个地方真正的休息,没在佛号上休息下来,那就会产生他不愿意做了,不愿意念佛了。

  (出家师:师父以前教授直接以观音势至为伴侣啊,这样赞叹阿弥陀佛,这样挺容易生起的……)

  师父:对。实际本来阿弥陀佛这个无量光明普照十方无所对待,大势至菩萨以无边光普照十方,观音菩萨以随机感应之心普利有情无所舍离,伴随一切众生。西方三圣常随众生,众生不知。常随着我们的。若从理念,若从识得上,三圣常随,我们就很踏实的。顺理性业报观,诸佛常随,你心念如是。

  

  

《当善思维善观察》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