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簡介
一、因明概述
(一)因明的概念,産生與發展:
因明産生于古印度,是古印度五種學問之一。五種學問即五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因明梵音醯都費陀,屬于論理的學科。由宗,因、喻叁部分組成,其中因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叫因明。
據傳說,因明是“劫初”的一位名叫“足目”的仙人創立的。龍樹,無著,世親等佛教曆史上著名的大師都對因明有專門的論述。以後,陳那深入研習並著述,對因明學的完備與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到了法稱則使因明理論更加完備。唐玄奘大師西遊求法,將一些因明論典帶回中華傳授。在其弟子窺基等人的幫助下,使因明學在中國廣泛傳播.
(二)學習因明的重要性
佛法義理,甚深奧妙.作爲佛法修行者,要想明了佛法義理,弘揚佛法,學習和掌握因明是非常重要。
因明,不僅是辯侖術,還是通達佛理,得大智慧的學問。其作用有兩點:
第一,自悟。
佛法大海浩瀚弘深,有信才能入于佛法寶藏,而理是信因,明理才能得正信。學習因明可以幫助自己深入理解法義,並能夠運用佛理正確地分析自身問題,破除邪執邪見,樹立正知正見,在真實的修爲中獲得利益,進而了知諸法實相。
第二,悟他。
通過辯論研討,能夠幫助其他修行者明白佛法義理,找到自身的差距,悟入佛法正理。比如:《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中記載了許多精彩的啓悟問答,通過簡短明了的解答,使許多人明心見性,開顯了般若智慧。
由此可見,因明學對佛法弘揚是多麼的重要!
二、因明基礎知識
(一)因明的叁支量式
學因明,就應當知道量式的基本結構。一個完整的量式由宗(論點/命題)、因(理由),喻(例子)叁部分組成,稱爲叁支量式.此叁支量式是用來說明法義的。爲了很好地說明法義可以把這叁部分都說全。
例如:張叁要死(宗),因爲張叁是人(因),比如蘇格拉底是人,他就死了(喻)。
如果已足夠把法義說清楚了,也不必非叁支俱全不可。例如:張叁是人,所以他要死(宗),比如蘇格拉底(喻)。
(二) 宗
1,宗的概念
宗:又叫宗題,就是某人的觀點或主張。
宗,由兩部分組成,即:主詞和賓詞。
主詞:又叫前陳或所別,就是一句話的主語,討論的對象。
例如:張叁是人。在這句話中,“張叁”就是宗的主詞。
賓詞:又叫後陳或能別,是說明主詞的。
例如:張叁。在這句話中,“人”就是宗的賓詞.
主詞與賓詞之間的關系用一句話來表示,就是“什麼,怎麼樣”。 “什麼”是主詞, “怎麼樣”是賓詞。
2,立宗需要避免九種過失
①與現量相違
現量:是現實知覺,不加任何推理。
例如:你現在眼前見到的這些:書,椅子、桌子用眼睛直接能感知到。
與現量相違:是宗與現量相互矛盾,相互違背。例如:蛇有腳。
②與比量相違
比量:通過推理,分析而獲得的信息。
例如:看遠處冒著濃濃的黑煙(這是現量),通過這個現象,你能推斷出下面肯定著火了,就是比量。
與比量相違:宗與比量相違背,有矛盾。例如:人不會死。
③與世間違
世間:這裏指世間共認的常識.
與世間違:是與世間共認的常識相違。例如:球是方的。
④與自教相違
與自教相違:與自己所遵從的教義相違背,例如:佛是神。
⑤與自語言相違
與自語言相違:宗的前陳與後陳相矛盾。例如:騙人不是妄語。
⑥能別不極成
不極成:就是雙方不共同認可。
能別不極成:宗的賓詞不是雙方認可的事物。例如:方是心不相應行法。如果對方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心不相應行法,宗是無法進行討論的。
⑦所別不極成
所別不極成:宗的主詞不是雙方認可的事物。例如:劍齒虎是凶猛動物。如果對方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劍齒虎,是無法對宗進行討論的。
⑧俱不極成
俱不極成:宗的主詞與賓詞都不是雙方認可的事物。 例如:雲手是太極拳招式。對方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太極拳招式,雲手,無法進行討論。
以上分析的不極成過是辯論對方不知道宗裏提出的事物是什麼,因此無法進行討論。還有一種就是在辯論時雙方沒有確定概念,就進行討論,也犯了不極成過。
例如:極樂淨土是有的。
這裏的“有”,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實有,另一種是幻有.所以,在討論時,雙方應首先統一“有”的概念.如果雙概念不統一,一個認爲是幻有,另一個認爲是實有,這樣辯論,是不可能有結果的。因爲說了半天,根本說的不是一碼事.
⑨相符極成過
相符極成:雙方對所立的宗都同意。雙方觀點一致,根本沒有討論的價值。
例如:蛇無足.雙方觀點一致,根本沒有討論的價值。
以上是在立宗時要注意避免的九種過失。不僅自己要注意不犯這些過失,還要注意發現對方是否有這些過失。如果有,直接指出來就可以了,不必再往下進行討論。
(叁)因
1,概念
因:是說明宗的理論依據。
2、立因的要點
①立因,要雙方都認可。如果對方不知道或不承認因,那麼宗也就很難成立了。
②注意因與宗的關系
因本身沒有錯誤,但他根本不能證明宗成立。那是完全沒有作用的。因此要注意因與宗之間的關系。
a、因要符合宗的主詞(前陳/所別)。如果因不符合宗的主詞,就不能說明宗,那麼也就失去了因的作用。
例如:紡車能把我從北京送到上海,因爲車是交通工具。
車是交通工具是對的,可紡車卻不是車,所以此量式不成立。
b,因要符合宗的賓詞(後陳/能別)。如果因不能符合宗的賓詞,就不能說明宗,那麼就失去了因的作用。
例如:小明是壞學生,因爲他愛吃糖.
吃糖和壞學生沒有什麼直接關系。
c,因和宗要有必然的因果關系。有時因很正確,但根據推理卻不能得出宗的結果。
例如:鯨魚是魚類,因爲鯨魚生活在水中。
這個因即符合宗的主詞,也符合宗的賓詞,但這個因卻不能得出宗的結果,因爲生活在水中的不全都是魚類。
(四)喻
1,喻的概念
喻:是用來證明宗和因的實例。
2,立喻的要點
1)立喻,要求雙方都認可。
2)要注意喻與宗,因的關系,有時例子是對的,但它不能說明宗和因是對的。
以上兩點與立因的要求基本相同,在此不作過細講解。
3,喻的種類
①同喻:從正面說明的例子。
例如:只要是人,必得要死。如蘇格拉底。
②異喻:從反面說明的例子。
例如:只要不死,必不是人,如宙斯。
(五)破他法
1、概念
破他:破除對方的觀點,使他的宗不能安立稱爲破他。
2,常見的破他方法
①顯過破
指出對方量式的過失以破他,稱爲顯過破。
a、直接指出對方量式上的過失
前面講過了宗、因,喻的要點和幾種過失,如果在他的量式上很明顯地表現出了這些過失,直接指出來就行了。
b,以推導的方式顯其過
當對方的量式錯誤不是很明顯時,有時需要作一些推理,以使他的過錯顯露出來。較常用的方法是:按照他的思路,推進一步,使他的觀點矛盾之處突出出來。
例如:萬物都有作者,所以世界也有作者(上帝)。
破:照你這麼說,那麼上帝也必有作者(因爲萬物都有作者)。
c,在破他時舉一反例就可使宗不成立。這種方法非常實用且很有效。
例如:成就者都應是胖胖的,胖胖的才是佛相。如淨空法師。
破:虛雲和尚比較瘦,難道說他不是成就者
②立量破:針對對方錯誤知見,直接立出正確的量式。
例如:道“色倆目”的都是穆斯林。
破:不是只有穆斯林才道“色倆目”。
③最佳的破他方法
只顯過,不立量,對方知道自己錯了,但不知什麼是正確的。只立量,不顯其過,對方不一定承認你的觀點,從而容易導致爭執不休。所以,比較完整的破他方法是:先指出對方的過失,再立出正確的宗。但要知道法無定法,該如何破,要看當時機緣,應當時的情況而選擇不同的方法是最佳的。
(六)四種回答問題的方法
1、肯定答
又叫直答,一定答,決定答。肯定的方式給以解答。
例如:世上真的有二尺長的龍蝦嗎
答:有。
這種回答方式,非常直接,果斷,有一錘定音的效果,但在使用時要據情況而定。有時問題較含混,概念不十分清楚或有多種可能性,則不必直接下結論,,待雙方敲定概念後再下結論也不遲。
2,分別答
又叫解答,分別論。就是對所問一一分析解剖後,從不同角度給予解答。
例如:人性是善是惡
答:從自然屬性上說,是惡;從社會屬性上說,則是善。
分別答的好處是思維缜密,考慮周全,結合不同的可能性一一作答,這樣漏洞少,不給對方以可乘之機。但要注意的是,有時情況較繁雜,可能性較多,用這種方法容易有疏漏,這時就要和對方先統一概念後再進行討論。
3,反問答
又叫反問論,就是不直接回答,先反問對方,于反問中令其悟解。
例如:念佛的就是淨土宗嗎
答:有的外道也念佛,他是淨土宗嗎
有時反問答的力度比正面答要重,讓對方思考後再明白,會記巳猶新的。但要注意的是應切中要害。
4,不應答
又叫置論,置答,止論。就是對于所問,不予回答,或告知對方此爲不應答。有五種問題,屬于不應答的範圍之內。
①試問:有人懷著我慢心,以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去問他人,來試探他人是否知道。
②無疑問:自己沒有問題,而假設問題去問別人。
③不爲悔所犯問:對自己所犯的錯誤已經知道了,卻沒有悔改心,反而又問別人。例如:有人已經知道自己犯了口業,不但不改,卻反問別人: “我這個算口業嗎?”
④追問(或責問):已經知道別人不能作出回答了,而故意追問,來爲難對方。
⑤不受語句:對已聽說的事不能接受,又重新問別人。
以上幾種皆以邪心而問法,不是抱著真心學法的目的,所以,可不予回答.在我們辯論中,找一些題來共同探討,目的是爲了共同提高法義,與上述幾種情況不同。但在辯論中,會出現一些不應答的情況。如:你已經把自己的觀點敘述出來了,對方因不知如何反駁,仍反複追問相同的問題。這時,你就可以說:我的觀點已經說出來了,如果有不同意見請反駁,如果沒有,則我也沒必要再說。還有的人,拿一些十分清楚而沒有什麼討論價值的概念題來考問,比如:請你說出九品往生的條件。對這樣的問題你答出來也無妨。但也可以說:某某書(此題當答《觀經》)上寫的很清楚,這題沒有討論的價值,我可以不予回答。
以上提到的幾種答法,沒有哪個是最好的,或是在哪兒用都靈的。應當時的杌緣,該肯定答就肯定答,該分別答就分別答。能恰當運用是最好的。
叁、如何提高因明水平
前面講過了因明的重要性,如何才能使日到迅速的提高呢
(一)搞清學因明的目的
學因明是爲了精解法義,自悟,悟他。
(二)功夫在平時
因明水平提高很重要一點就是基礎概念紮實。這就好比地基一樣,地基打得越深越牢,樓才能蓋得越高。因此,功夫要用在平時。每學一部經,都認真地對待每一個概念,不僅理解,更要背下來。有人總說,背完就忘,背好多次還是忘,我的記性沒有別人好,所以就不背了。大家了學因明,來分析一下。這個因與宗有沒有必然關系。記性不好是因,根本得不出不背的結論.是因爲不願背了才不去背,跟記性好壞有什麼必然關系呢
中國早有古話: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有不少人在傳頌這句話,而有多少人把它變成現實了呢
背不下來可以找方法,根本不背就是態度問題了。長久下來因明水平是不會提高的。還有的人看不上死概念,認爲理解了就行。要知道,概念記熟了,運用起來才會得心應手,恰到好處,遊刃有余。因此,平時把功夫用到位是很重要的。
(叁)多動腦思考
學因明就要多思考,多問爲什麼。每每有人會覺得實在問不出問題來.這裏有個很睡要的原因,就是平時沒有思考法義的習慣。在學每一部經時,都應淨心坐下來,認真閱讀,反複推敲,在腦子裏多問幾個爲什麼,概念之間相互比較。比如《吉祥經》上寫道:修行人應先修恭敬心。這時就可以問問自己,爲什麼要“先”修恭敬心呢
有慈悲心不就行了嗎
恭敬心與慈悲心是什麼關系呢
腦子裏出現問題後,就在書上找找答案,並給自己講一講,如果沒有答案,也講不通,就可以向講法師請教,也可以與其他知識或同修共同探討,開拓思路。找問題,是在運用因明,想問題也在運用因明,與別人探討還是在運用因明。時間長了,頭腦越來越靈活,知識越來越充實,因明水平自然就會提高了。另外,要把學到的知識與生活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去體會,這樣記憶會很深。修爲的提高,認識水平的提高是很關鍵的。
(四)靈活運用
開始運用因明,會較死板,所有的知識不能綜合運用,這就需要多練,多用,從量變到質變,逐漸的要打消條條框框的束縛。因明是非常多變的,所以一定要靈活的運用各方面知識。
在這裏只是介紹了因明的基礎知識,有更多的內容有待我們去學習和研究。希望大家都能注重因明學習,提高對法義的理解,早日成就無上菩提!
《因明簡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