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因明的社會文化功能——從因明在中國的傳播看
作者:雒自新
一、引言
因明是古印度哲學的古典邏輯,因即推理,明即學說。從佛家研製因明的背景和動因來看,因明的建立是以古印度社會的宗教論爭實踐爲契機的。正是古印度所特有的宗教文化,鑄就了因明的論辯特質。
因明的推理結構非常接近古典叁段論邏輯,其舊格式由宗(結論)、因(小前提)、喻(大前提)組成,新格式更形式化一些,爲:宗(結論)、因(小前提)、喻體(大前提)、喻依(大前提舉例)。但因明有一個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它兼顧了演繹與歸納在推理中的運用,這一點無論是古希臘邏輯還是中國古代的名辯邏輯都是無法與之匹敵的。
因明早在中世紀就傳入了中華大地。千百年來,因明在中國的傳播雖幾經周折,但終究生生不息。在曆代僧俗學者們的不懈努力之下,中國的因明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前輩們對因明的研究大多從邏輯學或佛學的角度入手,挖掘其深層次的學術內涵。
對于一門學科的發展,當然需要一大批真正的學者去鑽研它,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與此同時,我們認爲,發展一門學科的另一個重要手段就是讓更多的人去關注它,提高它在國民中的普及程度。以上兩個方面應該是相輔相成的。而要想提高一門學科的普及程度,使之爲社會所接受,首先需要讓大多數人認識到它的社會文化功能。基于此,在這裏,我們就從另外一個角度,即因明在當代中國的社會文化功能方面作點初步的探討,以期更多的人能從中認識到因明的重要性,重視起因明來。也算是對因明的普及貢獻一點綿薄之力。
二、因明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
因明最早傳入中國有確切記載的是北魏延興二年(472年),龍樹的《方便心論》和世親的《如實論》被譯成漢文。但遺憾的是並沒有産生重要影響。
因明真正在中國産生重大影響的是公元七世紀唐朝高僧玄奘所做的工作,即因明的第二次傳入。玄奘(602-664年)于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離開長安西行,曆經千難萬險,于貞觀十九年(645年)攜帶梵文佛教經籍657部,其中包括因明經卷36部回到長安。之後,玄奘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翻譯這些經書的工作上,連續翻譯了十九年。他先後譯出經綸75部,共1335卷。其中著名的因明著作有商羯羅主的《因明入正理論》及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玄奘的弟子們爲這些著作作了注釋。其中最著名的是:窺基的《因明入正理論疏》(世稱大疏)、文軌的《因明入正理論疏》(又稱莊嚴疏)以及神泰的《理名論述記》等。因明在唐朝盛及一時,由此也影響到了亞洲其他一些國家。
此後,曆經宋、元、明叁朝,長達數百年,因明在中國漢地的傳播幾乎停滯,因明幾成絕學。但值得慶幸的是,自唐朝以來,因明先後傳到朝鮮、日本及中國的西藏地區,一直綿延不絕。尤其在西藏地區,因明自傳入至今,其傳播與發展從未間斷,在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而國內中原地區直到二十世紀初因明研究才得以複蘇。
近代以來,隨著佛學的複蘇,因明引發了佛學、哲學、語言學、邏輯學等學科的許多學者的興趣。中國近代因明研究的複蘇與楊文會的名字密不可分。楊文會(1837—1911),字仁山,安徽池州石埭人。光緒四年(1878年)楊文會以參贊名義出使英法,在倫敦結識了日本佛教學者南條文雄。得知日本有在中國早已散失的佛家經典多部後,楊遂托南條文雄廣爲搜集,並陸續托人從日本總計購回我國隋唐時的佛學著疏達叁百多種。其中就有窺基的《因明入正理論疏》以及窺基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慧沼、智周爲《因明入正理論疏》所作的《疏記》。這極大地方便、刺激了僧俗兩界對因明的濃厚興趣與研習。掀起了因明在中國的傳播的第二次高潮。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因明研究的複蘇是從清朝中晚期隨著“法相唯識宗”的複興而複興的。魏源、龔自珍等崇信佛學,宣揚“唯識無境”。康有爲、梁啓超、譚嗣同等維新派人士研究佛法更是非同一般。思想界衆多名人提倡、並研習佛學,特別是提倡“法相唯識學”,其直接結果之一,就是促進了因明研究的複蘇。其中的著名人物有梁啓超、章太炎、章士钊、譚戒甫、沈有鼎等。他們將因明與中國傳統的名辯學進行了比較研究。30年代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的陳大齊先生的因明巨著《因明大疏蠡測》,對因明許多基本理論和概念做了十分精當的研究,顯示出其深厚學術功底。著名語言學家陳望道先生編寫了中國第一本白話文的因明著作,促進了因明的普及。
建國初期即五、六十年代,相對于二、叁十年代的繁榮來說,因明研究呈現低迷狀態,除了北京中國佛學院開設過因明課程、呂徵在南京教過一個佛學進修班以外,只有呂徵、虞愚、石村等少數人在北京的《現代佛學》等刊物上發表過極少數的因明論文。
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學術界也形成了“絕學相繼發越”的蓬勃局面。國家把因明列爲搶救學科,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中國邏輯史研究會、中國佛教協會等組織做了很多工作,召開了兩次全國因明會議,組織編寫了中國邏輯史的因明專卷,出版了《因明論文集》、《因明新探》、《因明新論》叁個專集。因明又重現生機,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五十年來,港臺地區學術界和出版界也很重視因明的研究和出版。1970年臺灣中華書局出版了陳大齊的《因明入正理論悟他門淺釋》。1978年臺灣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了由張曼濤教授主編的多達一百冊的《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其中有關因明的有兩冊。臺南湛然寺主持聖禾法師爲弘揚因明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于1977年在臺南創辦了《因明雜志》,堅持了8年之久,這是迄今爲止唯一的一份專門性的因明雜志
叁、因明的社會文化功能
近十余年來,因明的普及和研究在中華大地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因明學者普遍認爲,研究因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較高的學術價值。其一,因明自傳入中國,就成爲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其二,要研究中國邏輯發展的曆史,就不能不研究因明在中國的發展。其叁,因明有不同于邏輯和名辯的特點,可以豐富邏輯科學,提高人們的論辯水平與思維能力。
從以上因明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來看,作爲古印度邏輯學的因明從傳入中國到現在,已經有上千年的曆史,早已深深地融入了中華傳統文化之中。它應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指人類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的總和。無論從廣義角度還是從狹義角度看,作爲研究思維形式結構的邏輯學都應該是文化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文化影響著社會的組織形式和運轉形式,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文化也影響著人類自身的素質。總之,文化的作用滲透到包括經濟的、政治的、思想的以及日常生活的所有社會生活領域,是人類社會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
因明在中國研究的叁次高潮時期與曆史上中國最強盛(從綜合國力或思想文化的角度看)的叁個時期是不謀而合的。這背後一定有某種必然的因素,恰恰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因明作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文化功能方面所發揮的作用。
傳承性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在中國這樣一個邏輯嚴重缺失的社會裏普及邏輯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很好地利用這種傳承性,在邏輯的推廣與普及中更好地發揮因明的作用。畢竟東西方的思維是有差異的,對中國人來說,從容易接受這個角度考慮,作爲東方文化的因明應該比西方邏輯更占優勢。不妨可以在普及邏輯的教材中適當加入一些因明的內容,這樣不僅可以起到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國人在學習邏輯時能感受到更多自己的東西,從而使他們學起來更容易一些。
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民族社會差異的實質是文化的差異。這裏的文化應當包括人們的行爲與思維兩個方面。國家與民族之間的沖突與合作都有其深層次的文化因素。文化的相近或相同無疑會增進彼此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而文化的差異與沖突很容易導致國家和民族之間的不合與沖突。
從國家與國家的關系來說,因明發源于印度,傳播和發展于中國,它是中印兩國共同的文化遺産,是中印兩國文化當中共融的部分。因此,更好地發揮因明的作用,可以增進中印兩國與兩國人民之間的交流與友好合作。因明的盛行的唐朝是中國最強盛的時期,這應該不是偶然。因明在當時確實起到了促進中印交流的作用。今年恰逢中印友好文化年,這更給發揮因明的這種作用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從民族與民族的關系來說,因明在中國的傳播分爲藏傳與漢傳兩支,它是藏漢兩個民族文化的共同部分,這就爲藏漢兩族人民的溝通與交流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有利于民族團結與共融。唐朝時中國國力強盛,藏漢兩族和睦相處,因明在其中功不可沒。在新的時代裏,更應該以史爲鑒,發揮因明的作用,促進民族團結。
再者,從前面對因明在中國的研究現狀來看,在祖國大陸與臺灣,都有一批僧俗學者致力于因明的研究與傳播。這就給兩岸的對話與溝通帶來了新的契機。兩岸的對話應該從彼此之間共同的文化基礎出發,少考慮一些政治因素,這樣才能更加坦誠地對話,從而達成更多的共識。作爲兩岸文化共同部分的因明在其中應該得到更多人的重視,發揮其應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結語
總之,因明並不僅僅是印度佛教文化的精華,它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珍寶。因此,在當代中國,不僅要深入系統地研究因明的內容,發掘其深層次的學術內涵,而且應該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並重視其社會文化功能,從因明的社會文化功能方面入手開辟更加廣闊的研究空間。讓因明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擴大因明在國民中的普及程度。只有把這兩個方面的研究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加顯示出因明的蓬勃生命力,使因明在二十一世紀的中華大地上更加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印]陳那. 因明正理門論.[唐]玄奘譯.
[2]馬玉珂. 西方邏輯史.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5年.
[3]張忠義. 試論因明的叁支論式.哲學研究. 1989年.
[4]蘇振芳等. 現代社會學(第二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
[5]鄭杭生. 社會學概論新修(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年.
[6]張建軍. 關于開展邏輯社會學研究的構想[A].邏輯今探[C].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7]張建軍. 真正重視“邏先生”——簡論邏輯學的叁重學科性質. 人民日報. 2002年1月12日.
[8]張建軍. 廣義邏輯悖論研究及其社會文化功能論綱. 《哲學動態》.2005年第11期.
[9]崔清田. 邏輯與文化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邏輯. 2002年第1期.
[10]張忠義. 淺析喻在新因明中的作用. 哲學動態. 2004年. 增刊.
[11][唐]窺基. 因明大疏. 光緒二十二年金陵刻經處刊本.
[12]姚南強. 百年來中國因明學的研究概況.中華佛學學報.1999年.
[13]解志敏. 漢傳因明弘傳史略.廣東佛教網.2005年.
《試論因明的社會文化功能——從因明在中國的傳播看(雒自新)》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