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派與因明
中觀派的初祖龍樹菩薩,是公元3世紀左右的人,出生于南印度布達葦國的婆羅門家庭。據說他天聰奇悟,對知識只要學一遍就不再忘記,先博學了世間的學問,後入佛教出家,學小乘叁藏,次于雪山塔中老比丘處受大乘經典,又入龍宮備覽了大乘方等深奧典籍並體得實利,回到南印大宏法化,摧破外道,從事著述。其論著極多,號稱是千部論主,其中與因明有關的主要是《中論》、《回诤論》和據傳是他所造的《方便心論》。
《中論》在羅什大師譯出後成爲中國叁論宗所依的重要論典,論中主要闡述的是八不中道的中、空理論。其中已出現了古代印度的一些邏輯術語,在梵本的《中論》裏,如重複、已經成立的證明、勝所修習、避等,都是古代論理學上的名詞,並且龍樹菩薩也批評正理派對于量的理論。足目把量比作燈,以燈能照物亦能自照來證明量能證他亦能自證,《中論·觀叁相品第七》中駁斥了這種觀點:“燈中自無暗,住處亦無暗,破暗乃能照,無暗則無照。”意謂燈的體性就是明而無暗的,既然無暗就不能自照,以此來說明足目以燈喻量是不能成立的,《回诤論》也是爲了批評足目所立量論而造的。
至于論藏中傳爲龍樹所造的一卷《方便心論》,則是一部佛教專門論理學的著作,在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472),由西域叁藏吉迦夜與昙曜譯出。論共分爲四品。
第一明造論品,列出了八種關于立論的方法:
一、譬喻,是以舉實例作比喻來證明論題的方法,分具足喻和少分喻兩種。
二、隨所執,《論》中作:“隨所執者,名究竟義。”是因明的宗支,即結論。有一切同、一切異、初同後異、初異後同四種差別。
叁、語善,謂辯論者所用的言辭不違背道理,且不繁不簡,所舉的例和譬喻都正確。
四、言失,與語善相反的,就是過失。
五、知因,這是獲得推理依據的途徑,有現見(現量)、比知(比量)、喻知(譬喻量)、隨經書(聖言量)四種。
六、應時語,強調論辯時語言在內容和時機上要有針對性。
七、似因,即非正因,指理由、根據上的過失,共有八種:隨言生過(曲解)、同異生過(詭辯)、疑似因(猶豫不定)、過時語、類同(循環論證)、說同(類比不當)、言異(不定因)、相違(自相矛盾)。
八、隨語難,應用對方錯誤的推理進行反駁。
以上能立八義中,一、二、五、七是講宗、因、喻及似因,叁、四、六、八主要講辯論中語言的運用,屬于論辯術的範圍。這是一個早期的佛教因明學體系。
第二明負處品,則專門列出論辯中的種種過失。
第叁辯正論品是對于辯論中意見的辨別方法,用舉例的方法說明在辯論中何以爲正、何以爲負。
第四相應品則列出二十種問答相應之法,從反面展開論述,說明論難的雙方應遵守同一律,應契合于事理。
作者造此論的背景是因爲當時衛世師派及其他學派的立說分歧,故造論以明辯論的方法和思維的正軌,在四品中以明造論品爲最主要。
繼承龍樹菩薩思想的弟子中最傑出的是提婆,亦稱聖天,他以論辯的方式,摧破外道。曾在叁月之間度百萬余人,也正因爲如此,他遭到外道的忌恨而被殺。
提婆的著作是采用龍樹《中論頌》的論法,以破斥外道及小乘教義爲立場的,這些都說明作者缜密的論理方法和知識論,雖然因爲他沒有專門論理學方面的著述而無法詳細了解,但從他的著作中一破到底的風格,亦可想見當時的辯論場上也是無敢撄其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