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約600—664)
通稱“叁藏法師”。唐僧人、佛教學者、旅行家,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法相宗創始人。俗姓陳,名諱。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師缑氏鎮)人。15歲(一說13歲)于洛陽淨土寺出家,23歲(一說21歲)在成都受具足戒。後曆遊各地,遍訪名師,學習各種經論,感到所說分歧,難得定論,決心西行求法,已釋所惑。唐貞觀叁年(629年,一說貞觀元年)起從長安(今陝西西安)西行,輾轉到達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入當時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從戒賢學習《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等,兼學梵書《聲明記論》。後曆遊印度各地,參訪名師,鑽研佛教經典。回那爛陀寺後,主講《攝大乘論》和《唯積抉擇論》。先後四次參加印度佛教內外的論爭,著《會宗論》叁千頌,融會空有二宗,批駁同寺師子光對《瑜伽師地論》的诘難,得戒賢贊許;繼與“順世論”者辯論獲勝;又奉戒賢命同小乘正量部論師辯論也取勝,並用梵文著《製惡見論》一千六百頌;後在戒日王于曲女城召開的佛學辯論大會上,宣講大乘教義,任人難破,無與論者。貞觀十九年返長安。帶回大小乘經、律、論共六百五十七部,得唐太宗召見和禮遇。先後居長安弘福寺、大慈恩寺。二十年間譯出大小乘經論共七十五部,一千叁百叁十五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大毗婆娑論》、《成唯識論》、《俱舍論》等。又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論》譯成梵文傳入印度。翻譯多用直譯,筆法謹嚴,世稱“新譯”。據去印度沿途見聞撰《大唐西域記》十二卷。其譯著對保存古印度佛教典籍、印度及中亞地區曆史地理資料有一定貢獻。其主要思想反映在《成唯識論》中。主張“叁界唯心”、“萬法唯識”。認爲宇宙間的一切萬物,包括“我”(主體)、“法”(客體)皆非獨立存在,而是人們的心識變現出來的。離心識外,世界上沒有任何獨立存在的客體。在認識論上提出“四分”說和“叁自性”論。對因明理論有重大發展。翻譯了一大批因明的著作。在譯經之初就譯出《因明入正理論》和《因明正理門論》兩種新因明專著。還譯出《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以及《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等含有古因明的著作。新因明應用方面的範本大乘中觀派清辯的《大乘掌珍論》和陳那門人護法的《廣百論釋》,也在譯經的早期譯出。前者對玄奘的唯識比量的構成有重大影響。後還譯出陳那因明八論中用叁支作法來論述現量學說的《觀所緣緣論》。又培養出一批高水平的弘法人才。譯場中有20多位助譯者本來就是高僧大德,他們各隨所聞“京造文疏”。曾單獨傳授窺基,窺基之疏晚出,但影響最大。窺基弟子慧沼、慧沼弟子智周,各有著述。奘門弟子中的朝鮮、日本僧人又將因明種子帶回本國。日僧不僅將部分珍貴的唐疏保存至今,而且千多年來著述不絕如縷。唐疏今存文軌的《入正理論疏》殘本(叁十年代內學院曾輯佚補足)、神泰的《因明正理門論述記》前半部和窺基的《因明大疏》,以及慧沼、智周的疏記,均在清末由東瀛回歸故土。此外,還有敦煌寫本淨眼的《因明入正理論略抄》和《因明入正理論後疏》。玄奘繼承和發展陳那的新因明理論,開創了漢傳因明。玄奘弘傳的是陳那前期的新因明,以立破爲主;整理發展了共比量、自比量、他比量叁種比量理論;修改勝軍的比量和提出唯識比量;強調同品、異品概念必須除宗有法,明確揭示出了印度因明隱而不顯的題中應有之義,有利于理解陳那因明的整個邏輯體系;翻譯了陳那新因明理論核心因叁相規則;大大發展了陳那新因明的過失理論。
義淨(635—713)
唐僧人、旅行家,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本姓張,名文明。齊州人(今山東曆城)。一說範陽(在今北京城西南)人。于唐鹹亨二年(671年)由海道往印度求法,經二十五年後,遊叁十余國,得梵本佛典約四百部。在歸途中寫成《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回國後,曾參加實叉難陀譯場,共譯《華嚴經八十卷。後在洛陽、長安主持譯事,共譯成經、律五十六部,二百叁十卷。曾譯陳那《集量論》,但隨即散失,未起作用。又譯《理門論》,實際譯的是該論的釋論緣起,正文采用奘譯。還譯出《觀所緣緣論釋》。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首次提到法稱。
神泰
唐僧人。曾爲蒲州(今山西永濟)普救寺僧。後應召入玄奘主持的譯場任證義,協同譯主評量梵文原意,並批判漢譯之意與梵文的差異。地位僅次于譯主。著作頗豐,有《因明正理門論述記》、《因明入正理論疏》、《掌珍論疏》《觀所緣緣論疏》等。
慧沼(650—714)
唐僧人,法相宗二祖。又名惠沼、慧照。時人尊稱淄州大師。十五歲出家後,先後師事玄奘、窺基,慧解超群,有“山東一遍照”之盛譽。晚年奉诏參加義淨譯場任證義大德。“多所刊正,訛言舛義,悉從指定,無敢逾製”。著述頗豐,使該宗達最盛時期。爲創宗立派,于法相、因明對別家議論獨多。其書現存十種,因明著述有《因明入正理論續疏》(即窺基《大疏》之〈續疏〉)、《因明入正理論義篡要》、《因明入正理論義斷》,還有關于現量、比量的《二量章》。
智周(668—723)
唐僧人,法相宗叁祖。慧沼弟子。世稱“濮陽大師”。在濮陽(今屬河南)報城寺傳法相宗教義,對因明也有許多補充。按慧沼基調,疏解《大疏》,著有《成唯識論演秘》、《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因明入正理論疏後記》,還有《因明入正理論略記》,但有雲僞撰。自智周以後,法相宗逐漸衰微,傳承不明。日僧智鳳、智鸾、智雄和玄舫先後入唐,從周學法相、因明,成爲日本法相宗第叁和第四傳(北寺傳)。
道邑
唐僧人。與智周同出法相宗二祖慧沼門人。有因明著作《義範》。早佚,有部分論述保存在日籍中。例如,以從本爲論,糾正窺基關于似立似破以“從多”、“從真”稱悟他。討論了《大疏》中關于“唯識比量”因支設“自許”之“預防”說等。
道獻 唐僧人。法相宗二祖慧沼門人。有因明著作《義心》,早佚。日籍因明中保存其部分論述。
圓測(613—696)
朝鮮叁國時代新羅僧人,唯識論者。本名文雅,字圓測,生于王族家庭,3歲受戒,15歲起遊學中國,曾從法常、僧辯學佛教經論,後從玄奘學《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經論。精通多種語言,曾任地婆诃羅和富叉難陀譯場證義,參加翻譯《密嚴》、《顯議》、《華嚴》等佛經。主張世界上的一切現象均是“識”的變現,自我和一切存在都是主觀意識的産物。曾以鏡中影像爲例,說明識和現象的關系。認爲現象猶如鏡中所映現的影像,是“識體”自身的“相分”(主體,亦即認識的能力)去緣濾自身的“相分”(客體,亦即認識的對象),認爲宇宙萬有不是客觀存在,而是主觀意識的幻現。提出“雙破空有兩執”、同歸佛祖的一乘思想,對大乘空、有宗的爭論采取溫和態度。他的這種思想後爲新羅僧人道證、太賢等繼承,並爲新羅唯識宗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主要著作有《解深密經疏》(10卷)、《般若心經贊》、《仁王經疏》(6卷)等。
元曉(617—686)
朝鮮叁國時代新羅僧人,華嚴宗思想家。俗姓薛,幼名誓幢,法名元曉。叁十一歲受戒,先後住慶州皇龍、芬皇寺。認爲“一心”即“真如”,是某種不生、不滅的、永恒而不可破壞的絕對精神實體,是世界的本原。宇宙萬物,由于它的存在而産生和發展。在“同”(同一)與“異”(差異)的關系問題上,提出:“差異”是對“同一”而言;“同一”是對“差異”而言;“同一”只有在“差異”之中才能辨別,“差異”只有在“同一”只有在“差異”之中才能辨別,“差異”可以說成“同一”,同樣“同一”也可以說成“差異”。他的“一心”這個根本概念吸取佛教各派的觀點,創立了佛教的宗派——“海東宗”,爲在新羅建立一乘佛教打下了理論基礎。著作弘富,有一百余部共二百四十多卷佛經注疏,主要有《大乘起信論疏》(2卷)、《金剛叁昧經論》(2卷)、《法華經宗要》、《十門和诤論》(2卷)、《無量壽經宗要》、《中邊分別論疏》(3卷)、在因明方面著有《瑜伽論中實》、《掌珍論宗要》等。
道昭(628—700)
日本僧人。河內(今大阪府)人。出家入元興寺,以持戒嚴格著名。孝謙天皇白雉四年(653)入唐,從玄奘學法相教義,從慧滿學禅學。8年後回國,以元興寺爲中心弘布法相宗,爲日本傳播法相宗之始,其法系稱“元興寺傳”,也稱“飛鳥傳”、“南寺傳”。曾任大僧都。
玄肪(?—746)
日本僧人。大和(今奈良縣)人。出家後從義淵學法相宗。唐開元四年(716年)奉敕入唐,從智周學法相宗義。留學20年,位准叁品,受贈紫袈裟。開元二十叁年(735年)歸國,帶回佛教經疏五千余卷,以興福寺爲弘法中心。繼一傳道昭,二傳智通、智達、叁傳智鳳、智鸾和智雄之後,其法相宗傳承稱“第四傳”,與道昭的“南寺傳”相對,又稱“北寺傳”。初受朝廷寵信,後被貶爲築紫觀世音寺別當,不久卒。
真界
明僧人。有《因明入正理論解》存世。他關于能立二義的觀點是漢傳因明最早最明確的解釋,糾正了窺基《大疏》的錯誤。但由于缺乏唐疏作爲參考,對因明理論頗多誤解。如把因叁相規則釋第一相爲總,第二、第叁相爲別等。
王肯堂(1549—1613)
明因明家、醫學家。字宇泰,江蘇金壇人。曾任福建參政等職。晚年退居故鄉,以廣泛收集、整理、保存曆代醫學文獻聞名。早年由學佛而走上研習因明之路。“每逢講肆,必首叩此論”。因講授不清,仍難入堂奧,遂不複研習。二十多年後,讀到窩澄法師,特別是讀到蘊璞法師的講解,自認爲“開卷了然,具有定見”,並撰寫《因明入正理論集解》。但由于缺乏唐疏借鑒,其書對因明理論仍有很多誤解。
藕益(1599—1655)
明僧人。俗姓鍾,名智旭,又名際明,別號八不道人。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少讀儒書,誓滅釋老,著《辟佛論》。後讀蓮池《自知錄序》及《竹窗隨筆》,始信佛。24歲依憨山弟子雪嶺剃度爲僧。此後學法相、天臺、賢首、禅、淨、律諸宗教義,以弘天臺爲主。曾住安徽九華山,晚年移居浙江孝豐(今浙江安吉)靈峰寺。與憨山、紫柏、蓮池並稱明代“四大高僧”。主張禅、教、律叁學統一,佛、道、儒叁教一致。著作有《楞嚴文句》、《法華會義》、《大乘止觀釋要》、《彌陀要解》、《閱藏知津》等四十余部。弟子成實編輯其遺文爲《靈峰?益大師宗論》。因明著作有《觀所緣緣論直解》、《觀所緣緣論釋直解》、《“真唯識量”略解》等。
《中國漢傳因明之人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