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因明之著作
《印度邏輯史》(History of Indian Logic)
印度邏輯學家威底布薩那著。逝世後由其友人于1921年出版,1971年再版。其中專述因明的是其中的第叁章:邏輯的佛教著作家們,從91節到142節,共52節。內容主要有四方面:(1)在“佛教邏輯的開端”方面,認爲早期佛教中已有邏輯的成分,到了龍樹才寫了第一個邏輯的小冊子,其後是世親的叁部專著,到公元450年左右,邏輯才從佛學的體系中分化出來,而陳那則是佛教邏輯早期的傑出著作家。(2)介紹了陳那及其著作,包括陳那的傳記,以及陳那因明八論。(3)介紹了陳那以後的真谛、商羯羅主、護法、戒賢,特別是法稱及法稱因明七論。(4)介紹了法稱以後印度因明,涉及到帝釋慧、釋迦慧一直到寶積靜、解脫護等27位學者。
《佛教邏輯》(Buddhist Logic)
印度邏輯史的著作。蘇聯舍爾巴茨基著。1930——1932年間分兩卷用英文出版。第一卷的中譯本于1997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系據新德裏東方圖書翻印公司1984年重印本譯出(宋立道、舒曉炜譯)全書除緒論、專用名索引和邏輯主題索引外,正文分爲實在與知識、可感知的世界、構造的世界、否定和外部世界的真實性等五部分。該書綜合了當時佛教史、佛教哲學和梵藏文獻研究的重要成果,對以陳那、法稱和法上爲代表的印度晚期大乘佛教的認識論邏輯作了深入研究和一定總結。全書貫穿了作者對東西方邏輯進行比較研究的成果,是研究佛教邏輯和因明的重要文獻。在佛學、因明、印度邏輯史等學科的研究中産生過重要影響。
《印度論理學綱要》
印度邏輯學的入門書。印度學者阿特裏雅著。全書共十二章。將與邏輯或論辯相關的諸問題進行綜合歸納,分別討論了印度邏輯的知識論及邏輯或論辯說的主要內容,同時對正理派、佛家邏輯以及其他外道的邏輯思想作了概要性的介紹。中譯本由楊國賓譯,193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
《印度邏輯學的基本性質》
日本尾山雄一著。張春波翻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7月出版。全書共分六節:第一節,序;第二節,知覺論;第叁節,判斷論和實在的觀念;第四節,論證的形式;第五節,推理論;第六節,推理論(續)。此書主要分析了印度邏輯學不同于西方形式邏輯的特點。認爲以喬答摩、富差耶那、烏地阿達克拉等人爲代表的初期正理派邏輯學,更具有印度的特點,所以以闡述他們的邏輯思想爲主。指出,印度正理派邏輯學不象形式邏輯那樣以研究思維形式和思維規律爲主題,其推理理論也不象形式邏輯以概念外延的包攝關系爲推理依據,而是以聖言和知覺爲推理根據,其目的是爲印度的正統思想服務。
《佛教論理學》
中國現代謝無量(1885——1963)著。爲其1916年由中華書局出版《佛學大綱》下卷中的第一編。分“因明學之淵源”、“叁支因明論”、“因明學與論理學之比較”、“中土因明論之流傳”四章。在文中對提婆所著的〈百論〉的“十六谛”、〈解深密經〉中的“五種清淨”和“七種不清淨”、關于“五問四記答”、陳那因明的改革、叁支式與叁段論的比較等內容都有比較有價值的論述。
《因明概論》
通論性因明著作。中國現代太虛著。原爲太虛大師在武昌中華大學的講演稿,1922年由武昌正信印書館出版。該書分四章,第一章爲“何爲因明”,闡述“因明之名義”和“因明之宗旨”。第二章列“因明之綱目”,對〈因明入正理論〉一開頭所舉的一頌“能立與能破,及似唯悟他,現量與比量,及似唯自悟”作了專門的介紹。第叁章爲“因明之解析”對〈因明入正理論〉一書作了簡要解釋。第四章“泛論因明”。先講因明的曆史、革新和流傳;次講佛家因明與西方邏輯的比較,指出兩者在形式上和性質上都有不同。書中采用能立有二義的說法,作者認爲因之第一相應解釋爲所有的因法都是宗上有法之法,因之第二相即爲同喻體。並認爲新因明叁支包含了歸納法等。這本書兼具教科書形式和講經式的特點,在當時對因明的普及起了積極的作用。
《因明入正理論疏節錄集注》
中國現代梅光曦著。192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因明入正理論疏〉(後人尊稱爲〈大疏〉)原爲窺基所作,原文較長,爲讓讀者能更好學習窺基的《大疏》,該書特對窺基的長篇大作作了節錄,主要節錄出那些對認爲因明內容有直接作用的段落,並根據《前記》、《後記》、《唯識論》、《纂要》、《明燈抄》和《俱舍光論》等前人的著作對所節錄出內容作了注釋。該書在當時對因明的推廣與普及有很好的作用。
《因明正理門論校疏》
20世紀20年代中期以後一部完整注疏《因明正理門論》的著作。中國現代丘檗撰。共六卷。爲有感于陳那〈因明正理門論〉簡奧難知而唐代諸疏大都散亡,僅存之神泰〈因明正理門論述記〉殘卷一種,僞誤滋多,故采摭〈集量論〉及唐師時賢之言纂輯成〈校疏〉一書。此書體例,沿襲古書成法,先科分,後隨文诠釋。〈校疏〉在陳那原句中時加雙行夾注,以使原句文意顯了。並在征引陳那〈集量論〉、唐疏及近人文句作疏文時,亦時加雙行夾注疏通文意,並在引文末注明出處。
《因明大疏刪注》
中國現代熊十力著。1926年出版。〈因明大疏〉即〈因明入正理論疏〉,唐窺基撰。熊十力認爲“唐賢疏述,雖累十家。獨有基文,世稱大疏”,它“提控綱紀,妙得論旨”。但它也有“虛浮破碎”、“舛詞碎義,時複錯見”,因而需要進行刪注,故作該書。熊十力的“刪”,實際是對〈大疏〉的一種改寫,包括了“刪、改、調、補”幾方面內容,刪去了原疏中非基本理論的內容,按自己的理解來改動原文,調整疏文的順序,使其更爲通順,同時還對疏文進行了增補。他的“注”也是“博征廣引”“綜練顯了”,凝結了他的許多研究心得,有新知卓見,內容也很豐富。熊的〈刪注〉在體例上別具一格,是〈大疏〉的一種普及性注解,爲初學者提供了入門的方便。
《因明綱要》
20世紀30年代研究、評介因明學影響較大的一本通論性著作。中國現代呂澂著。1926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湖介紹了因明的基本內容,並敘述因明學的淵源和古今異說,提出“宜宗論而簡疏”的因明研究指導思想。作者根據〈正理經〉中沒有“九句因”,指出“九句因”非足目所創而出自陳那,陳那的因叁相理論是在九句因的基礎上將古因明的因叁相說改造而成。不贊成窺基在宗同品外另設因同品的說法。書中還胪列了許多內外道以及大小乘之間論辯的因明實例。同時,本書鑒于唐窺基所撰〈因明入正理論疏〉在解釋能破和似能破時,義例不詳,爲補其不足,該書搜討頗詳,于理解因明的論式很有幫助。
《正理門論敘》
因明學著作。中國現代歐陽竟無著。發表于1927年。系爲〈因明正理門論〉所作的敘文。旨在爲弘揚因明和拓展因明提供一種研習的方法和途徑。認爲〈入論〉主要講因明作法,而〈正理門論〉主要是講因明義理,後者更爲基本。著重闡述了〈因明正理門論〉的要義及學習的重點,論述了〈正理門論〉在陳那八論中也具有“經”的地位。指出學習因明應對照參閱陳那的〈集量論〉和窺基的〈因明大疏〉進行理解。同時大力倡導法稱的因明理論,突破了漢地研習銀的局限。對〈因明正理門論〉、〈因明入正理論〉、〈正理滴論〉做了鞭辟入裏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似能立過失的分類方面,認爲叁本因明著作並無本質上的區別,只是詳略不同而已。
《集量論釋略抄》
印度因明經典。印度陳那著。中國現代呂澂編譯。《集量論》是印度陳那的集大成之作,唐時義淨的譯本早已佚失。呂澂據西藏奈旦版的“金本”和曲尼版的“寶本”對勘寫成。最初刊登在《內學》第四輯(1928年)。保留了《集量論》原250頌中對理解或認識瑜伽行派思想有重要意義的內容,刪去一些平鋪的資料性內容。該譯本譯文精當,義理忠實,爲因明研究的可靠資料。在其附錄部分引用的陳那所破五家之說(即“成質難論”、“正理論”、“勝論”、“數論”、“彌曼差論”)的內容,對了解中古印度的哲學思想和陳那因明的時代背景,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因明學概略》
中國第一本用白話文寫成的因明著作。中國現代陳望道著。1931年世界書局出版。由于自唐朝起玄奘及其弟子翻譯、解釋因明論著時,所用的是文言文,而且遷就或者模仿梵文形式,寫成整齊的四言、五言、八言的句子,甚至寫成骈文體,這使得本來就言簡意赅的因明論著更加拗,成爲因明傳播的一大障礙。而本書借鑒了日本學者大西祝的《論理學》一書,解說簡明,通俗易懂,對因明學的傳播起了積極作用。
《陳那以前中觀派與瑜伽派之因明》
中國現代第一篇因明史專論。中國現代許地山著。刊于《燕京學報》1931年第9期。作者吸取了威底布薩那、宇井伯壽等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介紹了從原始佛經到世親《如實論》這一階段古因明的發展軌迹,專題介紹了《中論》、《方便心論》、《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大乘阿毗達摩集論》、《順中論》、《如實論》的因明思想,並對一系列因明義理作了新的研究與探索。
《因明學》
依據《因明入正理論》、加入近代因明研究成果並結合西方邏輯和中國古代墨家名辯之說的因明著作。中國現代虞愚著。1936年由中華書局出版。1989年由中華書局影印重新出版。由緒論和本論兩部分組成,緒論介紹因明學的意義,發展變革,研究方法以及與演繹邏輯的比較。第二部分本論對因明古典原著加以詳盡的闡述。此書在國內首創用西方邏輯概念對照因明術語進行講述,有的還附有梵文原…
《現代因明之著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