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因明研究·人物
南條文雄(1849——1927)
日本佛教學者。歧阜縣人。曾學于高倉學寮,後作爲大谷派留學生到英國牛津大學從缪勒學梵文,回國任東京帝國大學講師,後任真宗大學學監、大谷大學校長。曾協助楊文會主辦的金陵刻經處搜求中國已佚失的佛經。《因明大疏》即賴其支持而重新迎回中國,促成了漢傳因明在漢地近代的複興。著有《南條目錄》,與缪勒合作英譯梵文《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自著《英譯十二宗綱要》以及與凱倫合作校訂《梵文法華經》等。
村上專精(1851——1929)
日本佛教史學者。兵庫縣人。8歲爲僧。30歲時爲村上家養子,後到京都入淨土真宗本願寺教師學校。明治二十年(1887年)任曹洞宗大學講師,二年後創立佛教講話所,發行《講演會•佛教講演集》。二十叁年任東京大學講師,四年後發刊《佛教史林》,二十九就因就自己所屬真宗大谷派的改革問題發表意見,被奪去學階和教職。叁十一年爲文學博士。叁十四年著《佛教統一論》,倡“大乘非佛說”等義。觸犯本山忌諱,自動脫離僧籍。叁十八年設立東洋高等女校。大正六年(1917年)東京大學創設印度哲學科,任教授。是日本近代佛教史研究的奠基者。著有《日本佛教史綱》、《真宗全史》、《日漢佛教年契》、《因明全書》、《佛教論理學》等。
凱斯(1879——1944)
英國蘇格蘭愛丁堡大學教授。主要從事東方曆史的梵文及文學研究。曾就讀于愛丁堡大學。後入牛津大學貝利爾學院(牛津大學最古老學院)從事研究。1914年被指定爲梵文首席教授。對印度的吠陀文化及古典梵文學術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涉及因明的著作有《佛學邏輯與極微說》、《佛教哲學》等。
宇井伯壽(1882——1953)
日本佛教學者。愛知縣人。就讀于東京大學文科,在高楠順次郎指導下研究印度哲學。1913年赴德國留學,回國後任東京大學講師、教授。曾任駒澤大學校長、“學術研究會議”會員。對因明學說頗有研究。著有《印度哲學史》、《中國佛教史》、《禅宗史研究》等。在其《印度哲學研究》中第二卷是對陳那以前因明的介紹,第五卷側重于對陳那、商羯羅主因明學說的研究。
杜芝(1894——1984)
亦譯“圖齊”。意大利藏學家。1919年畢業于羅馬大學文學系,1925—1930年曾在印度森帝尼蓋登大學和加爾各答大學學習與工作,1929年當選爲意大利科學院院士,以後又分別任教于那不勒斯東方大學和羅馬大學。1933年創建了意大利的東方學機構——中東和遠東研究所,並任所長30多年,主編出版了《羅馬東方叢書》。先後訪問過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藏學方面專著有10多部,論文00多篇,因明方面的論文主要有《陳那前的佛家邏輯》、《漢傳的前陳那佛家邏輯典籍》、《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是中國和西藏資料中最古老的佛家邏輯典籍》等。
楊文會(1837——1911)
中國近代佛教居士、佛教學者。字仁山。安徽石埭人(今石臺)。早年習儒學,並學天文、地理、曆數、音韻等。幼居北京。同治元年(1862年),偶于安慶書肆購得《大乘起信論》,讀後,心向佛教。從此立志研究佛學,搜求化經,刻經流通。同治五年移居南京後,結識通佛學的王梅叔、魏剛已、趙惠甫、曹鏡初等人,佛教信仰彌堅。不久即與友好十多人募捐集資,在南京創金陵刻經處,經營刻佛經事業。光緒四年(1878年),隨曾紀澤出使英、法,學其政教。在倫敦結識日本佛教學者南條文雄,得南條幫助,從日本找回國內失傳的300余種(其中就有窺基《因明大疏》),擇要出版《彙刻古逸淨土十書》等。光緒二十年與英人李提摩太一起,將《大乘起信論》譯成英語。光緒叁十叁年在金陵刻經處設祗洹精舍,自編課本,聘請詩僧蘇曼殊教授梵語、英文,培養兼通中西文字和佛學僧俗。鑒于日本出版的《續藏經》,以博采爲主,粗于甄別,乃立志組織編刻《大藏輯要》,選佛典3000余卷,精加校訂,最後完成2000卷。1910年任佛學研究會會長。著述有《等不等觀雜錄》等,收入1919年金陵刻經處編輯的《楊仁山居士遺著》中。
宋恕(1862——1910)
中國近代思想家。原名存禮,改名恕,晚年更名爲衡。小字燕生,又字平子。號六齋。浙江平陽人。曾師從名儒孫锵鳴、俞樾。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谒張之洞,力陳變法,不聽。次年谒李鴻章,被委爲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光緒二十九年遊日本,次年回國。後應山東巡撫楊士骧聘,任總務處議員兼文案。言論激烈大膽,思想獨具特色,被時人譽爲“東瓯之怪”,“梨洲以後一天民”。精通佛學。對于因明學素有研究。在代辦山東編譯局坐辦兼編審時,提出學堂的教材中應包括《因明入正理論》。在文字著述方面亦善于進行邏輯推演及分析,不僅運用西方邏輯學的概念,更擅長運用因明學的概念。著有《宋氏論理學》一書,是他對包括因明學在內的邏輯學理論進行系統論述的專著。在書中曾還發明了幾個邏輯學上的新概念,如“宇界”、“宙界”等。著作還有《印歐學證》二卷(今佚),有《六齊卑議》等著作行世。
歐陽竟無(1871——1944)
中國現代佛教居士。名漸。江西宜黃人。人稱“宜黃大師”。早習儒學,後受桂伯華影響而信佛。34歲到南京隨楊文會學佛學。後遵楊囑遊日本數月,回國後任兩廣優級師範教師,因病辭職。清宣統二年(1910年)又至南京從楊文會演習佛學。楊去世後,承其遺志經營金陵刻經處,自任主編、校勘。又附設佛學研究部。1917年刻成《瑜伽師地論》後五十卷,並爲之寫序;分唯識法相爲二宗,闡明“約觀心門建立唯識義,約教相門建立法相義”的宗義綱要。1922年(一說1920年)創立支那內學院,講《唯識抉擇談》。1927年組織輯印《藏要》,叁輯,共收入佛典五十多種,其中分別有《因明正理門論》和《因明入正理論》,並作《因明正理門敘》專文。抗日戰爭爆發後,率院衆攜經板至四川江津建立支那內學院蜀院。一生刻佛典達二千卷。曾設想編印《精刻大藏經》,籌劃完畢即逝世。其佛學思想,上繼唐代玄奘、窺基諸師遺規,遠承印度無著、世親之學,而直接淵源于楊文會居士,並有所發展。晚年融通般若、華嚴、涅槃之學,自成一家。生平對法相學特有研究,嘗謂“法相、法性是一種學”、“唯識、法相是兩種學”。提出“佛教既非宗教亦非哲學”(《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爲今時所必需》)的觀點,認爲佛教是包羅人生各門原理的獨特體系。又大力提倡居士佛教。其學術思想由儒入佛,而後由佛攝儒。主張以佛法爲體,孔學爲用。著作有《竟去內外學》二十六種、叁十余卷。從其學佛者有梁漱溟、熊十力、呂澂、王恩洋、黃忏華等。
熊十力(1884——1968)
中國現代哲學家。原名開恒,字子真。湖北黃岡人。早年參加辛亥革命,曾任黃岡軍政府參謀,參與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後入南京支那內學院從歐陽竟無學佛。1922年受蔡元培聘至北京大學講授佛教唯識學。抗日戰爭爆發後,入四川任複興學院、勉仁書院主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居滬專事著述。曆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特邀代表及二、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其哲學思想以儒爲宗,糅合佛學。主要發揮《周易》、陸王心學和佛教唯識之學,融貫進柏格森的直覺主義,以“體用不二”、“翕辟成變”、“反求自識”、“境不離心”爲基本命題,自建“新唯識論”體系。其因明方面的成果和貢獻,主要體現在1926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因明大疏刪注》。認爲《大疏》是窺基晚年未完成之作,“學者病焉”,故而“辨析繁瑣”、“虛浮破碎”,需要進行刪注。這實際上是一種改寫,包括了“刪、改、調、補”四種情況。刪:即刪去了其中非基本的內容,如人物傳說故事,以及重複和過于繁瑣之說等。改:即按自己的理解來改動原文,主要是在引例上改動,于義理不變。調:是指調整疏文順序,使其更爲通順。補:是對疏文個別字的增補,如《大疏》中講因第叁相時說:“釋成文。顯異無體、成叁相”,熊十力補了一個“第”字,成爲“成第叁相”,使文義更明確。此外,在“注”方面,熊十力也是“博征廣引”,不乏新知卓見。主要著作還有《新唯識論》、《十力語要》、《佛家名相通釋》、《原儒》、《體用論》、《乾坤衍》等。今中華書局編有多卷本的《熊十力論著集》。
太虛(1890——1947)
中國現代僧人。俗姓呂,乳名淦森,學名沛林。法名唯心,字太虛,以字行。浙江崇德(今浙江桐鄉)人。清光緒叁十年(1904)依蘇州木渎士達和尚出家,同年于天童寺依寄禅和尚受具足戒。光緒叁十四年經華山、棲雲介紹讀康、粱及章炳麟、鄒容等人書,向往革命。同年在南京從楊文會學《楞嚴經》。宣統叁年(1911)爲廣州白雲山雙溪寺主持,聯絡革命黨人朱執信等人,從事秘密活動。1912年在南京創設佛教協進會,提倡僧教育。1918年與陳元白、章炳麟等在滬創立覺社,主編《覺社叢書》(翌年改爲《海潮音》月刊)。1922年創辦武昌佛學院。1922年在武昌中華大學作因明講演,其講稿于1936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名爲《因明概論》,收于其《法相唯識學》下集。1925年率中國佛教代表團出席在日本東京召開的“東亞佛教大會”。1927年任廈門南普陀寺主持兼閩南佛學院院長。1928年在南京創立中國佛學會,是年秋出國訪問,曆遊英、法、德、比、美諸國,宣揚佛教,與英、法等國學者共同發起,在巴黎組織世界佛學苑。1931年在重慶北碚缙雲寺創辦漢藏…
《現代因明研究·人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