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傳因明之著作
《因明正理門論述記》
簡稱《理門述記》。因明著作。是對玄奘譯講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所作的記錄和闡述。唐神泰撰。現留存爲殘本,叁卷,包括“引言”和“本論”兩部分。引言部分解釋“因明”、“正理門論”、和“因”的涵義。本論部分解釋到“似能立”中的“似喻”部分,只提到“倒合”、“倒離”兩種,以下內容便缺失。殘本對《理門論》許多重要的因明理論作了闡發,交代其背景和古今沿革,疏通文字難點並講解實例。其中也有誤解,例如把“世間相違”過解釋爲“不共不定”過。該書元末以來在中土長期失傳,日本保存有殘本,清末隨其他佛典歸國。1923年由南京支那內學院校勘印行。
《莊嚴疏》
原名《因明入正理論疏》,因與窺基疏同名,爲區分而稱《莊嚴疏》。因明著作。唐文軌撰。在窺基《大疏》問世之前,因明古疏以其最爲流行。記錄奘師的大量口義,是研究玄奘因明思想的重要依據。對窺基《大疏》有重大影響。如四宗、如六因,如因同、異品,如能立過绮互、如四相違分合等,皆已見于軌疏。所同者有80余處,軌疏爲窺基所破者有8處。十四過類出自陳那《理門論》,最爲難解。軌疏對其詳加诠釋。它的殘本在宋初被改題爲《因明論理門十四過類疏》,作者也改爲窺基,于1933年在山西廣勝寺的《金藏》中發現。原文分爲叁卷。日本存有第一卷殘本。南京支那內學院從日籍中輯出第二、叁卷佚文,再依第叁卷殘本作了部分補缺,大致恢複其全貌,1934年4月出版,改爲四卷,題爲《因明入正理論莊嚴疏》。
《因明入正理論疏》
因明著作。唐窺基撰。後人尊稱爲《因明大疏》。其中喻過“能立不成”之後由其門人慧沼續完。窺基曾經得到玄奘單獨傳授,奘師口義隨其所聞見于筆墨者,爲諸疏所不及。由于晚出,有衆多古疏可以借鑒,不但有和繼承,又有批評和發展,因而高于古疏。例如,關于能立古今同異、宗依、宗體、四悉檀、極成、同品、異品、表诠、遮诠、有體、無體、全分、一分、叁種比量,唯識比量等,古疏都有所論述。但作出具體詳盡的解釋,則唯有窺基。關于八義同異、簡別、宗因喻間有體無體之關系、叁十叁過與自他共等現存古疏均未涉及,而爲《大疏》獨具並詳加發揮。善于提綱挈領和闡發幽微,對重要的理論問題,如同品、異品、因同品、因異品、叁十叁過與自他共等,作了深入細致的開掘。對各過的解釋都分成全分、一分和自、他、共等兩類各四句,以明確各過失的特征。理門奧旨,詳加抉擇,是又一顯著特點,《入論》是《理門論》的入門階梯,《大疏》將二論加以對照,有助于對因明理論的理解。《大疏》精審,闡發富贍,爲諸疏之冠。窺基之後,一傳慧沼、二傳智周的因明著作均以對窺基再注疏的方式進行弘傳。經過弟子們的弘楊,確立了《大疏》在慈恩宗內的權威地位。日籍因明著作也主要是對基疏進行再注疏。《大疏》成爲後人研習因明之階梯和捷徑。《大疏》約在元代兵?之後于此土失傳,直到清末才從日本回歸,1986年由金陵刻經處出版流通,共八卷二冊,範成和尚于1933年從山西趙城廣勝寺發現《大疏》殘存中下二卷兩冊,于1935年影印于宋藏遺珍中。
《因明入正理論續疏》
簡稱《續疏》。因明著作。分上、下卷。唐慧沼續,窺基《大疏》是未成之作,能立不成以下由慧沼補足。南京支那內學院版《續疏》的《校者附記》認爲“沼續篡文,乃成足本,故其門人道邑、智周,皆尊以注記,不複區分。诒後另行略本,則從沼疏刪訂以成之也。”通過答問的方式解答大量的問難與異見來疏解《入論》原文。與文軌《莊嚴疏》所同者有四,破軌疏者亦有四。答難時,有二解者,則以二解並存,即使二解前後矛盾亦不分真似。在舉例方面也不無瑕疵。《續疏》作爲定稿本比未定稿的基疏簡明易讀。既繼承了基疏精神,又避免基疏缺陷。基疏足本更易流通並能成爲漢傳因明的圭臬,《續疏》起到一定作用。
《義篡要》
因明著作。唐慧沼撰。論述《入論》要義的結集。依照《大疏》精神,解疑答難,或補充說明義理,或疏通文字,或評論古疏是非得失。其作用主要是弘楊《大疏》,樹立窺基的權威地位。基疏包括四部分內容:敘所因,釋題目,彰妨難和釋本文。《義篡要》闡發後叁部分。在彰妨難中批評了淨眼疏中介紹的四能立說。在釋本文中闡發的主要內容有:能破與似立、似破之關系,宗與所立、能立之關系,宗體“差別性故”的意義,陳那爲何只說二量,同品定有性的解釋,《理門》本頌歸屬,同喻體“顯因同品決定有性”的意義,何故初相獨名不成,還解釋了唯識比量等。
《義斷》
因明著作。唐慧沼撰。一卷。注重評論論诤中的是非得失。“故辄藻鏡是非,議詳得失,豈只故乖前哲,務爲成其本宗。”評鑒的標准則以基疏之是爲是,以基疏之非爲非。如以較大的篇幅論述新因明中宗只能是所立,而不是能立;批評呂才和文軌亂改譯文,將“差別性故”改爲“差別爲性”。
《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
簡稱《前記》。因明著作。唐智周撰。叁卷。認爲慧沼的《義篡要》和《義斷》只是對基疏主要義理作闡發和斷诤,未對基疏作詳細注疏,對大多研習者有“虛功難以成業”之不足。因此全面和詳細注釋基疏文句和義理。也有對基疏的修正。如窺基認爲似立、似破從真、從多也稱爲唯悟他。智周則認爲似立似破之所以稱悟他,是從本爲論,立破的出發點是爲悟他。
《因明入正理論疏後記》
簡稱《後記》。因明著作。唐智周撰。叁卷。是對《前記》的修改和增刪。對基疏所解《入論》同喻體“因同品”叁字連讀一句作詳細明白注釋,並解釋了窺基關于同喻體的問答與關于第二相的問答之區別,即同喻體與因第二相組成方式的差別。關于十四過類疏歸屬,《後記》中有“如軌法師疏,當廣分別也”,它表明十四過類疏應爲文軌所撰。
《宗鏡錄》
佛教著作。五代末宋初延壽(904—975)撰。一百卷。講解玄奘“唯識比量”的《叁支比量義抄》出自第五十一卷。借闡發慈恩教義,以證心宗之深妙。引述《百法鈔》,稱“唯識比量”爲“真唯識量”,以其論證方式和義理作爲破異執、定正法的普遍規則。因循窺基《大疏》關于“唯識比量”的疏解並有補充和批評。對宗後陳眼識與同喻依眼識作出區分。糾正《大疏》關于因支若不言“眼所不攝”便有法自相相違過和相違決定過的誤解。爲以省略式出現的“唯識比量”補足同喻體並作解釋。爲宗上所簡別的“不極成色”提供背景資料等。後收入《續藏經》。
《因明論疏明燈抄》
日本因明著作。簡稱《明燈抄》。12卷。日僧秋筱善珠(722—797)撰。善珠爲北寺傳興福寺僧正玄肪之門人,與南寺傳明诠齊名。爲注釋窺基的《因明大疏》,在義理、文字、背景等方面作全面和詳細的疏解。對今已不存的唐疏有大量引述,並且有許多自己的見解,有很高學術參考價值。其中也有少量因循基疏之誤和錯誤發揮。
《因明論疏瑞源記》
日本僧人睿鳳譚(1654—1738)著。8卷。是《因明大疏》的集注性著作,收錄了許多現今已見不到的因明研究資料,是頗有價值的參考書。但引文常與原文有出入。卷末附錄《因明本支經論疏記總目》記載了印度因明的部分原典和中國、日本學者所撰因明疏記的目錄,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928年商務印書館有線裝排印本。
《淨眼的因明寫卷》
漢傳因明著作。淨眼是唐玄奘門人。著有《因明正理門論疏》、《因明入正理論略抄》、《因明入正理論後疏》等。其中《因明正理門論疏》早已亡佚,後二種亦久已不傳與世,直至清末在敦煌藏經洞發現,此兩種因明疏抄合寫在一個卷子裏,前半卷是略抄,後半卷是《後疏》,通卷由佚名草書高手一人所寫。由于年代久遠,致使《略抄》卷首殘損,現爲12400余字。內容略作叁門:第一部分總說五明,第二部分诠釋《因明入正理論》這一題目及著者商羯羅主,第叁部分是有選擇的解釋《因明入正理論》的內容。是全文的重點所在。這部分主要是針對文軌的《因明入正理論莊嚴疏》中的一些诠釋提不同的見解或就其“判文解釋中”所無者“略助解之”。《略抄》引錄文軌《莊嚴疏》的文字較多,其中或爲今本《莊嚴疏》所阙,可用于補阙;或在文字上有所出入,可據以校勘。寫卷的後半部《因明入正理論後疏》也是殘卷,因爲寫卷僅抄錄了原著的末後部分,計13300余字。《後疏》的寫本雖然只抄錄淨眼诠釋“如是等宗、因、喻非正能立”以下的文字,但從內容上看,這部分文字卻包含因明八門中的六門,即現量與似現量、比量與似比量、能破與似能破。《後疏》除隨文解釋外,還對現、比二量和十四過類作專題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