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藏傳因明之著作
《攝類辯論》
亦譯《攝義辯論》、《量論攝義》。藏傳佛教格魯派因明初學教科書。西藏噶丹派寺院桑浦寺第六任堪布恰巴·曲吉桑格著。在該書的影響下,藏傳因明的學習采取辯論方式並延續至今。該書重視概念的認識和。根據人們思維的邏輯特點,把概念攝爲初、中、大叁類,每一類都以“破他、立自和除疑”的格式進行辨析。叁類所攝名目:初類中除辯“紅白”之外,還有“成事”、“識體”、“遮是”、“遮非”、“小因果”、“總”、“別”、“實法”、“常法”等等,爲啓蒙學者所學諸概念;中類包括“相違”、“相屬”、“了有”、“了無”、“所表”、“能表”、“大因果”、“隨因正遍”、“隨因反遍”等等,爲中等智者所學諸概念;大類包括“小應成論式”、“大應成論式”、“破”、“立”、“遮事”、“立者”、“破者”、“證者”、“排除”、“境”、“有境”、“量”、“現量”、“比量”、“心”、“心所”等,還有因明論式方面的大量概念,無上等根智者所學諸概念。有拉薩、德格、等多種木刻單行本。後有不少仿造同名書,但實際上是新的著述其中以普覺·強巴的《因明學啓蒙》爲最善。
《正理藏論》
亦稱《量理藏論》,簡稱《理藏》。藏傳因明著作。西藏僧人薩班·貢噶堅贊著。在深入研究陳那《集量論》和法稱《釋量論》爲首的七部量論著作的基礎上寫成,對印度和西藏有關因明的各種要義作了重新邏輯歸納。有頌本和作者自釋本刊行于世。頌本按意義關系分節,全書共3685句(約合921頌)。內容分爲十一品,由所知方面的“境論”和能知方面的“量論”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七品:(1)境品,對境的考察,解說所知境本身;(2)心品,對于能了境之心的考察;(3)總別品,對于一般和個別的考察;(4)成立與遮譴品,對于正面立量和反面法的考察;(5)能說與所說品,對于能表名句和所表意義的考察;(6)相屬品,對于關系的考察;(7)相違品,對于矛盾的考察。以上是考察境和以心對境的一般方式,認爲凡境歸根到底不過一種自相而已,只是隨著了境之心的不同才分爲自相、共相、所取、所轉、所現和所執的,同時批判了法上一派所取和所現、所轉和所執兩兩同義之說。第二部分四品:(8)相性品,對于相的考察,分別解說量之總相;(9)現量品,對于諸現量的考察;(10)自利比量品,對于結構語言的思維的考察;(11)他利比量品,對于表達思維的語言的考察。既祖述陳那、法稱之學,又不拘泥于慣常注疏本的格局,自成體系,有較鮮明特色,爲藏傳因明更趨成熟之作。爲薩迦派習因明者必讀本之一,其影響所及,遍于當時西藏各派,使西藏從弘揚《定量論》改弘《釋量論》。有拉薩、日喀則、那塘、德格等木刻版本,後收入名代永樂初年編刻的西藏佛教典籍“六論”中,成爲藏傳因明的基本要籍。現爲中國一些高等院校和佛教寺院教授藏傳因明學的課本。1988年民族出版社和1989年西藏人民出版社先後出版過鉛印本。1988年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洛布堪謙·索朗倫珠(1441——1525)的注疏本。漢譯本有羅照的節譯本,譯出了前八品,收入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中國邏輯史資料選·因明卷》。臺灣明性法師有全譯本,由臺灣東初出版社994年出版,書名爲《量理寶藏論》。
《因明七論入門》
全稱《七部〈量論〉入門治學去蔽論》。亦稱《因明七論入門去蔽論》、《量學七論入門》。藏傳因明著作。元明之際西藏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著。對法稱“因明七論”內容的概述論述關于因明學的概論性問題,是宗喀巴在獨立尋研印藏因明群論的基礎上突破傳統體系的量論著作。該書很簡短,以“境”、“有境”(即心)和“了境方法”叁門作通論,包括了因明的所有基本問題,並以此建立了格魯派量論著作的綱要。在境品中,首先
境分爲實有與無、有爲與無爲、無常與常;然後從所執境之不同相狀上把境分爲顯境、著境和轉境;最後從所量之相上把境分爲自共二相或現、隱、極隱叁事。在有境品中,初從能诠上把心分爲若幹方分;次從識體上把心分爲量與非量、有分別與無分別、欺與不欺、自證與他證、心與心所等十種。在了境品中,把了別境的方法分爲相違與相屬、破與立、總與別、一與異、反證與正證(以心對境離分別)、性相與所表、實法與常法、現量與比量等十六種;比量又分爲自他二利。在他利比量中,還介紹了一些反駁似能立論式的簡語。如有謂聲應是常,所作故者,則答以“違遍”;如有謂聲應是常,所聞性故者,則答以“不定遍”;有謂聲無常,爲目所執故者,則答以“因不成”;有謂鬼蜮有法無常,所作性故者,則答以“因可疑”;等等。行文流暢,對因明所攝各類名目均以破他立自之格進行析說。深入淺出,言簡意赅,後世列爲學習因明的啓蒙必讀書。收入藏文《宗喀巴全集》卷十八。漢文由楊化群譯,收入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藏傳因明學》。
《因明七論除暗莊嚴注》
藏傳因明著作。西藏一世班禅克珠傑著。爲解釋量理的概論性著作。內容分爲四品:1、論量經之所需;2、論量經本身決定量經之所需;3、論量經之可珍;4、論量經所诠之身,分爲總論和廣論。第四品是全書之主體,自第九頁之書末,從叁個方面對因明七論加以闡發:1、論所知境。解說立量之相(現、隱、極隱叁事或說爲自共二相)、二谛(勝義谛和世俗谛)、有境(心)之能執相狀等。2、論能知心。解說量與非量,把非量分爲分別心和無分別錯亂識二種,內又分層次若幹;把量分爲現、比二量,比量又分爲自他二利。對量之真似、立破,皆取破他立自之形式,經過層層追逼析除“邪見”而後自立門戶之見,以達到去蔽趨明的目的。3、論心識入境之情狀。所論述的內容是:破與立,相違與相屬,所诠與能诠、總與別,立量與反證,實法與常法,一與異,相性、所表、事依,現、未、過叁時等等。克珠傑還宗其師說,竭力把因明學說成是內明的一部分。此論在體系上循仿其師宗喀巴《因明七論入門》,在內容上則更加廣泛充實。他們的量論體系至今爲藏傳因明學者所宗。本書並被列爲藏人習學因明之必讀。收入藏文《克珠傑全集》卷十。
《熱堆攝類》
藏傳因明著作。協饒仁欽著。全書分爲初、中、高叁個層次,每一層中又細分若幹對範疇,闡述量論的基本義理,是“攝類”因明教程系列中較著名的一本。
《智者頸飾》
全名《量論要義根本釋智者頸飾》。藏傳因明著作。賽·阿旺紮西(1678——1738)著。一本“攝類”體例的著作,全書共分列有二十六類論辯範疇自分初、中、高叁級,初級:1形、色;2了有、了無;3是之否定、非之否定;4雙重否定;5一與異;6簡單因果;7境與有境;8總與別。中級:9相違與相屬;10性相與所表;11質法與否定法;12自宗的質法與否他法;13周遍斷語;14周遍八門;15承許所至;16關于六聲;17簡單應成論式;18叁時;19自相與共相;20直接認知與間接認知;21诠類、诠聚;22破與立;23譴他;24複雜相違與相屬;25複雜應成論式;26複雜因果。
《因明學啓蒙》
全名《辨析量論意義攝類解釋幻鑰論》。藏傳因明晚期的代表作。近代藏傳因明“攝類”系列教本中影響最大的一本。作者普覺·強巴(1825——1903)。全書共分爲五卷叁部分,論述了二十多對攝類範疇。第一卷敘述小理路,共講了七對範疇,1辯論紅白顔色等,2辯論成事,3辯論認識體,4辯論否定是與否定非,5辯論小因果,6辯論總與別,7辯論質與體。第二卷敘述中理路。1辯論相屬與相違,2了解有與了解無及其內容,3辯論性相與所表,4辯論建立大因果,5辯論隨因後遍、譴遍及兼述破與立。第叁卷,敘述大理路(思維理路),敘述應成論式等。第四卷,敘述大理路,論述建立境、具境、心理。第五卷,敘述大理路,論述因理。漢文由楊化群譯,收入其《藏傳因明學》(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因明學名義略集》
藏傳因明著作。清代龍朵活佛(1719—1795)及其弟子仲欽·阿旺達傑合著。本集是一部專門解釋因明術語的論文,分爲:第一部分:因明學。由龍朵弟子仲欽·阿旺達傑撰。主要包含四方面內容:(1)略介自世親、陳那、法稱到宗喀巴師徒的因明發展脈絡和主要著作。(2)略介藏傳因明攝類範疇的各種提法。(3)對商羯羅主《因明入正理論》體系的介紹(藏地都誤以爲是陳那的《正理門論》)。(4)對真因的多層次分類。其中有中觀五大因明論式的介紹。第二部分:心理學(知識論)概述。(1)對知覺(心識)的分析和分類。(2)敘述境和有境亦是對法稱《釋量論》的第一品《自義比量品》的介紹。(3)對《釋量論》成量品和現量品的介紹。(4)說明因明論辯的結構和規則。漢文由楊化群譯,收入其《藏傳因明學》(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量學》
藏傳因明著作。清工珠·元旦嘉措(1813—1890)著。工珠·元旦嘉措出生于西藏伯瑪拉則,是藏法佛教甯瑪派的一位大活佛。本文是其《論十明學》中的一篇。本文簡要敘述了因明的基本義理和規則,全文分爲叁部分:一、歸納廣論。即:(1)論境。(2)論具境。(3)廣論分析。(4)附論他宗之主張。二、歸納爲辨析八句義及叁類事。八句義即是指商羯羅主《入論》中的“八門二益”。叁類事是指現量所顯的“隱秘事”及依教義所證悟的“極隱秘事”。叁、要義攝爲五項。即(1)有法;(2)分其事依;(3)法之分類,如總和別,相違與相屬等。(4)所定事。(5)能定:應成論式。今由楊化群譯爲漢文,收于其《藏傳因明學》中,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丹珠爾》
藏文大藏經兩個組成部分之一。“丹珠爾”意爲論部的譯本。布頓·仁欽朱編訂。據德格版統計,共收書叁千四百六十一種。編成于十四世紀後半葉。包括經律的闡明和注疏、密教儀軌和五明雜著等。分四大類即:贊頌類、咒釋類、經釋類、目錄類。其中經釋類又分爲般若、中觀、經疏、唯識、小乘、律疏、本生、書翰、因明、聲明、醫明、巧明、世論、雜撰、西藏撰述及補遺等。
《中國藏傳因明之著作》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