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因明之人物

  

  印度因明之人物

  龍樹

  印度大乘佛教中觀理論的奠基人。據傳生于南印度毗達婆國(今比拉爾),屬婆羅門種族,幼年博聞強記,精通五明,後皈依佛教,先學小乘經典,又入雪山學大乘經。學成後周遊五印度,與外道辯論,所向披靡。其後又接觸到深奧的“方等”經典,從此確立並系統闡述了中觀理論,得到南印度喬薩羅國引正王的禮遇。晚年居住在吉祥山(一說黑峰山),並傳在政治鬥爭中被迫自殺。他進一步發揮了《般若經》“空”的思想,認爲一切因緣所生的事物均無自性,亦即爲“空”,這是一種不可描述的實存。是諸法的實相。他用真俗二谛來解釋諸法實相與宇宙萬有的關系,並用“中道”將二者統一起來。在解脫論方面,主張涅槃即等于世間,反對脫離世間另證涅槃,並提倡永遠住世普度衆生的“無住涅槃”。著述甚豐,有“千部論主”之稱。以他的名字傳承的漢譯典籍有二十余部,藏譯典籍一百余部。主要有《中論》、《十二門論》、《七十空性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婆論》、《因緣心論頌》、《因緣心論釋》、《菩提資糧論》等。

  無著

  亦稱“無著”。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創始人之一。生于古印度健陀羅國富婁沙富羅,屬婆羅門種姓。先在化地部(一說在說一切有部)出家,修習小乘佛教,又隨賓頭羅修習小乘空觀,最後改宗大乘。從此專門研修唯識理論,與其弟世親同爲唯識理論的奠基者。主張用阿賴耶識來說明緣起,認爲阿賴耶識是一切法的根本,世界外物只是阿賴耶識內藏的自性各別的諸法名言種子的顯現,故稱“唯識無境”。認爲爲了理解諸法實相,必須詳細分別“叁自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緣成實性”)。在修仙實踐方面,主張勤修六波羅蜜,逐步證悟,最後達到“無位處涅槃”的最高境界。曾在《瑜伽師地論》中首次用“因明”術語代替了“尼也耶”,並且從七個方面講因,史稱“七因明”。現存的主要著作有《攝大乘論》、《金剛般若經論》、《顯揚聖教論》、《大乘阿毗達摩集論》《六門教授習定論》等。

  世親

  亦譯“天親”。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創始人之一。生于古印度健陀羅國富婁沙富羅,屬婆羅門種姓。起初在一切有部出家,修習小乘佛教。據說他遍學小乘十八部,雖宗有部,但不拘泥于有部的觀點。早期崇小非大,斥大乘爲非佛說。後因其兄無著的勸導,改宗大乘,成爲唯識理論的奠基者之一。從“唯識無境“的立場出發,把宇宙萬有分爲心法(精神現象)、心所有法(心的隨屬現象或作用)、色法(物質現象)、不相應行法(非精神、非物質的生滅現象)、無爲法(不生不滅及與真理相應的現象)等五類,進而細分爲一百種,以此說明心法是識自體,心與識相應;色法是心識所變現;不相應行法是區別于心、色的假立;無爲法是前四類斷染成淨的最終結果。他用如來藏思想來解釋唯識說,並由此提出一切衆生按善惡種子不同可分成聲聞、獨覺、如來、不定種姓、無性有情等五種,其修持結果也因此而不同。還致力于因明學研究,據傳曾著有《論軌》、《論式》、《論心》等因明著作,但梵本已佚,也無漢文譯本,僅能從其他經典中略知片斷。現存有《如實論》殘本,其中世親首次在佛家因明中吸取了因叁相說,即:“因有叁,謂是根本法,同類所攝,異類相離。”流傳的主要著作還有《唯識二十論》、《唯識叁十頌》、《大乘成業論》、《攝大乘論釋》、《大乘五蘊論》、《佛性論》等。

  陳那

  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重要理論家,新因明學說的奠基人,印度中世紀邏輯之父。南印度香至國人,屬婆羅門種姓。原信從小乘犢子部,後改習大乘,從世親受學。善言能辯,在與外道論辯中常獲勝。曾在那蘭陀寺講授唯識論和因明等。批判吸收了正理論,改革佛教古因明理論,創立了新因明。在因明學上的貢獻主要有:對能立與所立重新分界,以宗體爲論爭的標的;創建九句因作爲叁支因明的推論基礎;曾設喻體以提高推理的可靠程度;改五支爲叁支;確定量只分現量和比量;提出獨具特色的概念“遮诠”理論。在因明方面代表作前期有《正理門論》(《即因明正理門論》)、後期有《集量論》等八論,中國早在唐代時就有譯介。宋、元以後,西藏也譯介了不少陳那的因明論著作,據德格版“丹珠爾”所收,計有《集量論》、《集量論釋》、《觀所緣緣論》、《觀所緣緣論釋》、《觀叁時》、《因輪抉擇》等。

  佛護

  亦作“覺護”。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論師。據西藏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第二十叁章載,爲南印度坦婆羅國人。出家博學,是龍友弟子。從僧伽羅苦什達學龍樹的空宗教義,爲龍樹、提婆等人所馔的諸論作注釋,著有《根本中觀注》等,發展中觀學派學說。藏傳佛教以他爲中觀應成派的祖師。

  清辯

  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論師。據《大唐西域記》卷十等,爲南印度人,與護法同時赴中印度從衆護學大乘經典和龍樹教義,後回南方從事傳教。爲《中論》作釋,破護法之有宗而顯空宗之說。中心圍繞遍計所執、依他、圓成實等之自性的染、淨性質,以及“叁自性”屬真谛還是俗谛展開。清辯認爲,依他與遍計相同,其性爲“染”,“二谛”不屬言教,而屬境界,故主“俗有真無”。這些說法均與瑜伽行派有差別。著有〈大乘掌珍論〉、〈般若等論釋〉、〈中觀寶等論〉、〈從中觀心論頌〉等。

  商羯羅主

  印度新因明論師。古代印度哲學家陳那的弟子。“商羯鑼”的意義是“骨瑣”即人的骨架。據〈因明大疏〉說,世人稱婆羅門教的主神濕婆(大自在天)爲“骨瑣天”。商羯羅主的父母起先不生育,求拜于“骨瑣天”,因生,遂取名爲“骨瑣主”,此即以天爲主之意,世人亦稱“天主”。繼承和發揚了陳那前期的因明思想,致力于立(論證)、破(反駁)的方法和過失論的研究,代表作有《入正理論》(即《因明入正理論》)。商羯羅主所述雖基本上未超越陳那因明論的範疇,但也不乏獨特性的貢獻,如陳那的過失論原來只講五種似宗,商羯羅主則講九種似宗。《入正理論》較《正理門論》易于理解,故被視爲研習《正理門論》的入門階梯。

  月稱

  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論師。據西藏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第二十四章,爲南印度薩曼多人,書婆羅門種姓。出家後從佛護弟子羯磨羅佛提學龍樹的宗義,曾任那爛陀寺座主。對龍樹的《中論》、提婆的《四百論》作過注解。著有《入根本中道論頌》、《六十如理論頌》等。

  法稱 古印度大乘佛教僧人。屬瑜伽行派。相傳生于南印度,

  後在那爛陀寺出家,不久又從陳那弟子自在軍習因明。繼承並發展了陳那後期的因明學說(側重于量論)。所著《釋量論》對陳那《集量論》作了詳細的注釋。發展了陳那的學說,如重新改革叁支作法,以因喻爲一體,主張廢除喻依,不再沿用“喻”支名目,而且顛倒原有次序,將相當于“喻體”

  一部分提到最前面,作爲推斷的依據,這種格式,與亞裏士多德的叁段論趨于一致。法稱的這一著作連同《定量論》、《正理滴論》、《因滴論》、《觀相續論》、《成他相續論》、《诤正理論》等于11世紀傳入我國西藏後,影響深遠,西藏學者稱之爲“才瑪德頓”(“因明七論”)。法稱的學說在漢傳因明中,影響不大。但自20世紀起,世界各國研究印度邏輯學多取材于法稱的著作,特別是《正理滴論》。該書對正因的研究有特殊的貢獻,其中提出自性因、果性因、不可得因,真正確立了因宗不相離的普遍關系,使得喻體成爲沒有例外的全稱命題,從而完成了因明向演繹論證的過渡。

  戒賢

  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論師。據《大唐西域記》卷八、《叁藏法師傳》卷叁等,出身東印度叁摩丹吒國的王族,屬婆羅門種姓。到摩揭陀國那爛陀寺投護法出家,曾代其師與“外道”辯論獲勝,名高當世,被國王崇信。長期主持那爛陀寺,弘傳唯識教義。唐玄奘在貞觀十年(636年)至那爛陀寺從其學法,時年106歲。他依《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把佛教判爲有、空、中叁時,玄奘把此理論傳入中國。

  法上

  法稱後在闡義派的代表人物。公元8世紀人。傳說他爲與外道辯論曾叁次擊王鼓,請克什米爾王主持辯論,故藏地稱其爲“叁擊王鼓者”。詳“法稱後學”。

  寂護

  佛教中觀論師。公元7世紀人。曾入藏弘法,建立了西藏第一所佛寺——桑耶寺。持清辯“自續中觀派”的學說,但在接受當時已經被法稱改進了的因明訓練方法上比清辯走得更遠。以因明對現量的解釋(所知覺的對象實際上不是他們被想象的那種現象,不是我們語言的直接意義)取代。一般中觀派的教義:一切法可以象在俗谛水平上一般承認的是存在的,從這個觀點出發作《中道莊嚴論》。又作《真理要集》,運用法稱的觀點和因明論法廣破外道諸說。全書共分叁十一節,舉出了對二十六種“真性”如至高實體、第一因、範疇等等之類的批評,以概括印度哲學思辯的範圍,又只承認如龍樹所理解的因緣緣起佛法教義爲實在可靠。

  蓮花戒

  佛教中觀派論師。約公元750年間人。寂護的弟子。曾與那爛陀寺教授怛特羅,後繼寂護應西藏赤松德贊王(742—797)之請入西藏,與漢地大乘和尚論戰于宮廷,此即西藏佛教史上著名的“拉薩論爭”。其後中觀思想一枝獨盛,且奠定了以後西藏佛教之基礎,其影響表現在黃教開祖宗喀巴所著之《菩提道次第論》一書中最爲顯著。著有《正理滴論前品攝》、《真理要集評注》兩書,駁斥了正理派烏地阿達克拉和枯馬立拉對佛家因明的攻擊。

  阿底峽(982——1054)

  古印度僧人,因明學者。社護羅國(即今孟加拉國)人。原名“月藏”,法名“燃燈吉祥智”,對佛家五明學有較深的造詣,曾任那爛陀寺、超岩寺住持。公元1038年受西藏阿裏王子邀請入藏傳法,著有《菩提道燈論》等五十多部論著和十幾部譯著,是中國西藏地區在朗達瑪滅佛之後,複興佛教的第一位重要人物。其弟子瑪善慧和再傳弟子俄•洛丹喜饒都是藏傳因明的中心人物,爲因明傳入西藏貢獻卓著。

  寶積靜

  又譯寶寂。印度因明論師。約11世紀人。其哲學觀點帶有中觀波羅密多密宗混合傾向。曾寫有《內遍滿論》、《成唯識論》(與玄奘所編著的《成唯識論》同名)、《八千頌般若現觀莊嚴論細述》、《二千五百頌般若現觀莊嚴論淨心疏》等作品。參見“《內編滿論》”

  智勝友

  印度因明論師。約11世紀人。曾寫有《成有相論》、《成刹那滅》和《成因果論》等作品,後者是專門討論邏輯問題,意爲如何建立因果之間的聯系。

  

《印度因明之人物》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印度邏輯之學派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