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聖者的辨論
在印度及西藏,邏輯思維與辯論常被當作澄清心緒與鍛煉精神思維的工具。依慣例只要對方提出了更高明的哲學理論及更清晰的論點,辯論落敗的一方會轉化自己的觀點朝向辯論勝利者的一方。龍樹的中道思想稱作“中觀”,就是佛教哲學派系裏出類拔萃的一支。
今天在西藏佛教的寺廟與大學裏,“辯經”仍一直是培養格西的一種最基本的方法。
提婆是一位偉大的佛學班智達和因明學者,他是曠世無比的證悟聖哲龍樹的大弟子。當時,馬鳴是同樣有名的印度教大師和辯論家。
有一次,馬鳴向龍樹挑戰辯論,龍樹派提婆代表他出戰。
爲了幫提婆准備,龍樹親自做他的陪練,提出印度教的觀點來進攻,而提婆則爲佛教的見解辯護。老師對印度教有神論的哲學非常精通,以至于有時候他的弟子在訓練的時候懷疑他的老師實際上是個印度教徒!
辯論的日子到了,提婆也准備好了,他已經掌握雙方的論點,龍樹派他前去接受挑戰。
辯論前,依印度教的風俗,馬鳴在恒河利用日修的沐浴儀式來清淨他的罪。這時提婆走下河岸,把一個裝滿糞尿的金壺給馬鳴看,然後開始很恭敬地刷洗壺的外表。
那位印度教班智達不知道他就是提婆,驚訝地問:“壺裏裝滿穢物,光是洗滌壺的表面有什麼用呢
”
提婆回答:“先生,你的罪是你心內,你在這條河裏清洗身體,又如何能清淨你的罪障呢
”
面對一針見血的進攻,馬鳴啞口無言。這時提婆已經消失在河岸無數的寺廟樓房中。
不久,馬鳴正祭祀著他往生的父母,神秘的格西提婆又出現了,他搜集來一大把幹草,並煞有介事地用水來澆,仿佛等待著某些事情發生。
馬鳴好奇極了,忍不住問道:“你在做什麼
”提婆說:“在帕哇達山上有棵枯萎了的樹,我正在澆水讓它能活過來。”
馬鳴嗤之以鼻地說笑道:“你明明是在這兒澆水,卻硬說是在澆那山上的枯樹,真是個江湖騙子!”
提婆安靜地回答:“同樣道理,你的祖先過世很久了,早已投生他方,你現在祭祀他們有什麼用?”
馬鳴開始懷疑這個人的真正身份,很快他知道自己已經遇見辯論的對手——有名的提婆。一場大規模的辯論在王室的贊助下正悄悄准備著。不久以後,正式的辯論在國王和官員們面前隆重舉行。
空前的辯論持續一連數周,經過多次反複的交鋒問難,國王和他的賢者們宣布佛教徒提婆勝利。馬鳴知道傳統上敗者必須要改信對方的宗教,在宣布完結果的一刹那,他飛上了天空,企圖逃之夭夭。
提婆緊迫著他飛了上去,以超自然的精神力量把他抓回地下,關在一間放滿佛教經論的廟裏。
起初馬鳴頑固地堅持不投降。幾個月後,因爲沒事可做,馬鳴開始隨手翻看佛教書籍。誰知他很快就被佛教深邃的教義折服,加之上次辯論中提婆極具邏輯美感的議論是那樣打動人,他終于深信佛教是到達圓滿最理想的道路。于是他就被釋放了。
馬鳴後來成爲博學證悟的佛教大師,是印度最好的佛教詩人。他受啓示而寫的長詩《敬師五十頌》,是他現存最有名的作品。
摘自《音聲海》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