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漢傳因明在中國的傳播和弘揚

  漢傳因明在中國的傳播和弘揚

  範成存 張忠義

  因明是印度邏輯史上的一個重要體系,也有人稱作“佛家邏輯”。由于佛教很早就在我國得到了傳播和發展,因此與佛教關系十分密切的因明也很早傳人了我國,鑒于傳入時間,所傳典籍及延續情況有所不同,在我國又有漢傳因明和藏傳因明的分別,限于篇幅,我們下面主要敘述漢傳因明在我國的傳播和弘揚情況。

  因明在我國的傳入和弘揚的幾個重要時期有:南北朝時期、唐初時期、清末時期、“五四”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九十年代末時期。

  ㈠南北朝時期:早在南北朝時期,因明就隨著佛教的東流而傳入了我國的漢民族地區。當時有叁部重要的古因明專著先後在我國北方和南方譯出。第一部是《方便心論》,系叁藏吉迦夜與縣曜于公元四七二年譯出。第二部爲龍樹的《回诤論》,系叁藏毗目智仙與翟縣流支于公元五四一年譯出。第叁部是世親的《如實論》

  ,是叁藏法師真谛于公元五五O年譯出。由于當時注疏甚稀,所以上述傳人的“叁論”在我國沒有發生太大的影響。

  ㈢唐初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因明在我國的第二次傳人。在這次傳人的過程中,我國高僧玄奘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公元六二九年,玄奘去印度遊學,經過十幾年,到公元六四叁年,他帶著一大批佛教典籍回國。回國以後,玄奘就專心地從事佛典的翻譯工作。在玄奘所譯的佛教典籍中,有兩部關于新因明的專論,一部是陳那撰寫的《因明正理門論》,一部是陳那弟子商羯羅主撰寫的《因明入正理論》。這二;姗”的譯出,標志著因明系統地傳人了我國。

  二一論”譯出以後,玄奘門下諸師奉爲秘密,竟相注疏。在這些注疏中,影響最大的當屬窺基所著的《因明入正理論疏》,也被尊稱爲《大疏》。在《大疏》裏,窺基不僅具體地注解了《因明入正理論》所闡發的基本理論,而且還在許多問題上作了重要的發揮。

  唐初對因明進行認真研究和評注的比較出名的人物還有佛門外的學者呂才。呂才所著的《因明注釋立破義圖序》雖然包含了對因明的誤解和不當之處,但也提出了一些新鮮的看法,中肯的批評以及用圖解方法使因明通俗化的嘗試。

  正是由于玄奘,窺基、呂才等人的上述工作,才使因明在我國經曆了最輝煌的時期,並最終奠定了我國因明研究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中國也因此而被稱爲因明的“第二故鄉”。

  ㈢清末時期:印度因明自唐初系統地傳入我國以後,曾經興盛過一段時間,但後來隨佛學法相宗的衰落而衰落,到明清之際,因明幾乎成了絕學。清代晚期,佛學法相宗又趨向複興,因明也隨之得到複興。楊仁山正是清末使因明得到複蘇的第一個人物。在他的努力下,從日本搜求購回了我國早已散失的唐代玄奘、窺基等翻譯與著述的多種著作。窺基的《因明大疏》就是由他從日本取回、審編刻印出來的。楊仁山不僅刻經,還開設佛學學堂,取名“祗恒精舍”,另成立佛學研究會,自任會長,每周講經一次。佛學堂的開設和佛學研究會的成立,使楊仁山培養了一批佛學弟子,其中有太虛法師、謝無量、歐陽竟無、章太炎等人。正是這些人的工作使因明在楊仁山之後又得到了逐漸的弘揚。

  歐陽竟無是弘揚因明的一個關鍵人物。他爲了更有效地培養弘傳唯識和因明的人才,與章太炎等人籌設了支那內學院,即“中國佛學院”。歐陽竟無在內學院一邊講學,一邊組織師生編刻唐代法相、唯識要典和章疏。

  《藏要》就是這時他和內學院的師生輯印出來的。

  在因明方面,歐陽竟無寫了《因明正理門論敘》和《成唯識成敘》。二一敘”是兩本指導人們學習因明的精采之作。

  ㈣“五四”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期,“五四”以後,因明在我國得到了更進一步弘揚。不僅佛學院成爲講習因明的重要陣地,而且一些高等學府也開設了因明課。與此同時,還有大量的因明著作得到翻譯、編輯和出版。

  第一、佛學院成爲講習因明的重要陣地。例如呂激在南京支那學院、史一如在武昌佛學院、王森在中國佛學院、王季同在蘇州覺社、慧叁在常熟東港淨光佛社,清淨在北平叁時學社都傳授過因明。

  第二、因明進入高等學府。太虛大師于一九九二年在武昌中華大學講演了他自己撰寫的《因明概論》,熊十力在北京大學講授了《因明大疏刪注》,周敘迦、熊紹坤也在北京大學講過因明,周敘迦還在民國大學講解過《因明入正理論》。此外,王森在清華大學,私立中國大學、陳望道在複旦大學也介紹過因明。

  第叁,大量因明著作的翻譯、編輯和出版。在“五四”以後到建國前的叁十年間,翻譯和編撰因明著作近叁十種。如呂激所著的《因輪決擇論》和《集量論釋略抄》、王森所譯的《正理滴論》

  、呂澄所著的《入論十四因過解》、

  《因明正理門論本證文》和《因明綱要》、梅兄羲著的《因明入正理論疏節錄集注》、丘檗著的《因明正理門論疏》、熊十力著的《因明大疏刪注》、太虛大師著的《因明概論》、覃方達著的《哲學新因明論》、周敘迦的《因明新例》、陳大齊著的《因明大疏蠡測》

  、許地山著的《陳那以前中觀派與瑜伽派之因明》等等

  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九十年代末期。五、六十年代,因明學在我國的傳播與弘揚方面相對來說處于一個“低谷”時期,除了南京佛學班和中國佛學院開設過因明學課以外,僅有呂激、虞愚、石村、丁彥博等人在《現代佛學》等報刊上發表過十幾篇因明學論文。

  十年動亂期間,因明的傳播和西方邏輯一樣遭到了禁止。從七十年代末開始,因明學逐漸引起學術界重視,因明被作爲一項重要的民族遺産列爲“搶救”對象。一九八一年,石村的《因明述要》出版,這是建國以後出版的第一本介紹因明的著作。一九八二年,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因明論文集》,彙萃了建國以來至八一年因明研究的主要論文二十余篇。八叁年八月,在甘肅敦煌召開了首屆因明學術討論會,主要成果彙編成《因明新探》,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八九年出版。八叁年十二月,整理出版了呂澄先生一九六一年在南京佛學班上的講稿《因明入正理論講解》。八十五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了沈劍英著的《因明學研究》。此外,還出版了法尊法師的《集量論略解》、《釋量論》兩個譯本和王森、楊化群對《正理一滴記》的兩個譯本。

  八十年代在因明學教學和人才培養方面,我國舉辦了因明講習班,一些大學開設了因明課,並招收了因明專業研究生。八叁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舉辦了因明學習班和佛學講習班,虞愚教授系統地講授了因明理論、曆史和《因明入正理論》、《唯識叁十頌》等專書。同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王森教授給研究生和中青年研究者講授了《因明入正理論》。國內有十多所高校開設了因明課程。中國社會科學院、青海民族學院、上海華東師大等已設立因明學方面研究生專業,並已培養出了多名因明學碩士畢業生。

  進入九十年代,我國在因明的傳播和弘揚上出現了一股可喜的勢頭,這就是一批年輕的學者湧現出來,如鄭偉宏、張忠義、姚南強、阿旺旦增等。他們除了在學術刊物上發表一系列因明學研究的文章以外,有的還出版了有關因明學的專著。如一九九五年四月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張忠義著的《中國邏輯史研究》一書,在此書中作者專列一章對因明與中國的名辯、西方的邏輯在一系列方面進行了比較研究,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學術思想。再如九六年八月複旦大學出版社出版鄭偉宏的《佛家邏輯通論》,此書分上、下兩篇。上篇重點探討了陳那新因明的主要理論問題,下篇則深入淺出地講解了新因明的入門著作《因明入正理論》,並對其他代表性論著鈎玄提要。

  應當看到,在建國後的近五十年時間裏,除了大陸學者以外,港臺的一些學者也爲因明的傳播、弘揚作出了較大的貢獻。他們當中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有陳大齊、霍韬晦、太虛大師、聖禾法師等。一九七O年陳大齊的《因明入正理論悟他門淺釋》由臺灣中華書局出版,一九七八年霍韬晦的《佛家邏輯研究》由臺灣佛光出版社出版。在這兩本書之後,一九八七年由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編委會編輯、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佛教邏輯與辯證法》

  (佛教邏輯專集之一)和《佛教邏輯之發展》(佛教邏輯專集之二),這兩本專集的出版,使港臺學者的因明研究成果得到了較爲充分的展示。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太虛大師和聖禾法師。太虛大師是近代中國佛教改革的先驅,是世界享有名望的高僧,他除了著書立說二剛面已有簡介)之外,還創辦了月刊《海潮音》。

  《海潮音》創辦後,登載了大量介紹、研究因明的論文,可以說太虛大師和他創辦的《海潮音》爲因明在我國的傳播和弘揚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聖禾法師(又名水月法師)也是臺灣傳播、弘揚因明貢獻卓著的人物,一九七七年他在臺南創辦了《因明雜志》,堅持了八年之久,這是中國近代以來的唯二本因明學雜志,他還出版了《水月全書》叁冊,其中有《因明文集》二冊,《古因明要解》一·冊·愛好和研究因明的人只要翻開這幾冊書,便可發現處處不乏真知灼見。

  摘自《海潮音》總第80卷7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