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陳那與新因明學說(阿旺旦增)

  陳那與新因明學說

  阿旺旦增

  印度因明分爲兩大部分,即古因明和新因明。世親以前的因明都屬于古因明,包括相傳由足目所著、正理派的主要經典《正裏經》、佛教小乘論師所作的《方便心論》、無著的《瑜伽師地論》、被稱爲世親所著的《如實論》、《論軌》、《論心》等。陳那是新因明的創始人,在印度邏輯學方面成就最大的一個學者,被稱爲印度邏輯之父。關于陳那的生平在西藏著名史學家多羅那他的《印度佛教史》裏說,陳那生于南印度鄰近建志地方的僧咯帕尕達(約公元400年—480年),屬婆羅門種姓,早年從小乘犢子部教師象授出家,但後來他對犢子部關于補特迦羅(人我)的教義産生疑惑,因爲犢子部認爲補特迦羅與五蘊的關系是不即不離,即既與五蘊不完全相同,又並非與五蘊相異,很難給它下一個定義,所以犢子部稱補特迦羅爲“不可說”。犢子部的這一主張,就是在事實上承認補特迦羅是實有的,是輪回轉世的主體。于是陳那向老師受乞求教誡,大概象授的解答未能使陳那釋疑,于是陳那又通過自身的觀察來尋求答案。他白天打開所有的窗子,夜晚在四方點燈,赤身裸體,雙目眨動,看遍內外,卻不見補特迦羅的影子。老師問他爲何如此修行,他說,我理解遲鈍、智慧低劣,老師說的補特迦羅是什麼我沒看到,怕是被什麼障礙遮蔽住了,所以這樣內外觀察。陳那的這番回答暗含著對老師的破斥,故象授以其違自教而將他逐出宗門。陳那本想據理反駁,但又怕違背禮義,只得叩辭。後來陳那改從世親受業,學習了大小乘所有經典和因明。他後來能背誦五百部經典。

  陳那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在南印度歐芝匹夏的樹林深處的山崖洞窟裏度過。並于此作《因明正理門論》等多部因明論著。這期間那爛陀寺還發生與外道的大爭論,能言善辯的婆羅門哲學家蘇突羅擦耶來挑戰,那爛陀寺的僧衆受到嚴重的理論威脅,因而召請陳那前來相助。陳那果然不負衆望,叁次擊敗蘇突羅擦耶,並逐一駁斥外道的諸種難诘,使之歸服。他在此地給僧衆講了許多經,還寫了許多關于唯識和辯論的小論,並完成了以《正理門論》爲理論主幹、彙集自己以前所撰的關于知識論和邏輯的諸種散論加以擴充而成的皇皇巨著《集量論》,這是印度邏輯史上值得永遠銘記的一件大事。

  《集量論》是陳那因明論著中的一部總彙性的著作,陳那雲:“自所著《正理門論》等諸部論中,集諸散說彙一處,造此《集量論》”。現今僅有藏譯本存世,西藏學者尊之爲“量經”。印度、日本、意大利、德國等國學者近代以來又從藏譯本譯出過一些片段,並作了一定的研究。法尊法師于1981年從藏譯本編譯出《集量論略解》,這是國內第一個漢譯的全本。此論共分六品:現量品、爲自比量品、爲他比量品、觀喻似喻品、觀遮诠品、觀過類品。以下按《集量論》中各品的排列順序作一概括的介紹和評析。

  第一品爲現量品。“量”,指知識來源,認識形式以及判定知識真僞的標准。現量即感覺。量唯二種,即現量和比量,因爲認識的對象只有自相和共相兩種,現量以自相爲對象,比量以共相爲對象。現量包括真現量、似現量,真現量必須“離名種等結合之分別”,即完全排除概念的作用。真現量共分四種:根現量、意識現量、自證現量、瑜伽現量。似現量有七種,前六種加入了概念的作用,第七雖未加入概念,但不是實在的感覺,如眼睛因有翳膜而觀察錯誤。最後解釋“量果”,陳那依據所量、能量、量果叁種劃分,論證存在著相分、見分、自證分的叁分說。這是陳那對佛教認識論的重要發展,在哲學史上産生了一定的影響。

  第二品爲自比量品。比量即推理,就是根據具足叁相之因去推理所立宗義。叁相即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叁個方面。如果這叁個方面都具備,就是正因,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方面,便是似因。因屬于能比支。所比支是宗即論題。宗有法與法,須要爲辯論中的立論者和論敵雙方共同認許,但他們都不是立論者所要的東西。以論題的賓詞所說明和限製的主詞,才是所立。最後明確指出宗與因、所比與能比之間的邏輯關系。這些內容對于理解因明推理的本質以及陳那在印度邏輯史上的貢獻,具有重要意義。

  第叁品爲他比量。首先概括說明:在爲自比量的基礎上,爲使他人能夠理解立論者所推知的道理,而說出具足叁相的因,叫作爲他比量,即把在思維中所進行的推理,用語言表達出來。然後進一步辨析所立與能立,即宗與因。立宗要隨自意樂,立敵不共許;似因,似喻不是所立對象,所立之宗要不違背現量、比量、自教和世間共許的道理在解說能立時,陳那詳細闡述了“九句因”。這是因明推論的重要貢獻。大大促進了印度邏輯學向演繹推理的方向發展。

  第四品爲觀喻似喻品。集中說明了喻在認證形式中的作用。首先指出,因支形式上僅能表現出第一相:遍是宗法性,其余二相需要以喻的形式表示。因此,喻在本質上屬于因的一部分。正理派所主張的宗、因、喻、合、結爲五支作法,陳那認爲其中的和、結二支是多余的,應予廢除。喻應屬于因的一部分。陳那把因明認證形式的這種改造在印度邏輯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最後剖析各種似喻。

  第五品爲觀遮诠品。論述聲量和比喻量都應當包括在比量範圍,沒有獨立的必要。然後剖析聲的本質,認爲語言是由假設而立的,沒有真實義。指出:聲由遣他門而顯自義,即語言是通過排除其他性質來表達對象自身的性質。在這裏陳那提出了因明的概念論中最有特色的“遮诠”說,每一概念是通過否定一方承認另一方的方法形成的。

  第六品觀過類品。集中探討對于正確的推論,所提出的各種錯誤駁論。這裏共列舉十四種相似過失與《正理門論》相同。本品內容是在正理學說的基礎上建立的,尚未加以根本改造。

  陳那一生的著述甚多,但梵文原本已佚。幸在西藏大藏經的“丹珠爾”裏,保存著陳那的因明著作六種,即《集量論》、《集量論釋》、《觀所緣論》、《觀所緣論釋》、《觀叁時》、《因輪抉擇》。在這些著作中,最重要的是陳那的代表作《集量論》。另外僅存漢澤本的《正理門論》也是陳那的重要著作之一。此書中全面闡述了陳那早期以認證和反破爲核心的邏輯思想,在這裏,獲取知識的方法即現量與比量只是作爲立量的必要條件加以闡述的。總之,陳那在印度邏輯史上的貢獻是劃時代的,他的功績在于創立了新因明的邏輯系統。包括法稱及弟子們在陳那所創立的新因明體系基礎上不斷的發展和完善,最後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因明邏輯體系。

  參考書目

  多吉傑博選編:《古印度因明學選編》(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年。

  工珠·元丹嘉措:《知識總彙》(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年。

  打熱納塔: 《印度佛教史》(藏文),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

  康嘎·次成格桑:《印度佛教思想史》(藏文),日藏佛教文化叢書,1990年。

  康嘎·次成格桑:《印度倫理·認識論史》(藏文),日藏佛教文化叢書,2004年。

  陳那造,法尊譯: 《集量論略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姚南強:《因明學說史綱要》,上海:上海叁聯書店,2000年。

  劉培育,崔清田,孫中原編: 《因明新探》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

  劉培育,周雲之,董志鐵編:《因明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年。

  沈劍英:《因明學研究》,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

  (俄)舍爾巴茨基著,宋立道舒曉炜譯:《佛教邏輯》,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97年。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