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藏傳因明和內明的關系
胡玉忠 齊雪蓮 李巧藝
摘 要:
因明傳入藏區以後,在藏區得到了迅速而廣泛的發展,可能是由于它最初根植于寺院,而後又發展壯大于寺院的緣故,因此,長期以來,因明和內明之間的關系問題,一直成爲藏學研究領域中所普遍關注的問題。針對因明和內明之間的關系問題,是不能絕對地去看待的,而應當從不同的角度和視角去分析。
關 鍵 詞: 藏傳因明(量學) 因明 兩者的關系
因明是古代印度十明文化之一,它最初的源頭和故鄉當歸于印度。“因”是推理,“明”是智慧、知識。因明最初就是關于邏輯推理方面的知識。後來逐步傳入我國,以及朝鮮、日本等地,發展到今天已成爲國際上普遍關注的一個學科領域。
因明傳入我國,形成了藏傳因明、漢傳因明、蒙古因明叁個各具特色的因明學體系,其中藏傳因明,無論其內容、形式,還是著作、典籍,發展創新等方面來說,都可謂是獨具特色、獨樹一幟的。因明傳入藏區以後,在藏區得到了迅速而廣泛的發展,可能是由于它最初根植于寺院,而後又發展壯大于寺院的緣故,因此,長期以來,因明和內明之間的關系問題,一直成爲藏學研究領域中所普遍關注的問題。究竟怎樣給藏傳因明(量學)一個確切而無可爭議的定位呢?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內明(佛學)的組成部分?還是認識內明(佛學)的工具?下面我從叁個角度,對因明和內明的關系進行了一個簡單而淺顯的分析。
一、從學科分類的角度看
因明是關于邏輯推理和認識論的學科,內明是佛學,是關于佛學方面的知識。因明和內明都是十明文化中大五明的學科組成部分,都是大五明中各自獨立的學科分類。11世紀末大譯師俄·洛丹喜饒在素有“因明學搖籃”之稱的桑浦寺講學因明,創辦了五部經學院,並設置了因明學科,從而使得因明成爲了各個藏傳佛教寺院傳統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和關鍵的組成部分。後來其弟子恰巴·卻吉桑格更是將因明的發展推向了高潮,他創立並規範了因明的辯論學風。之後,有薩班、宗喀巴等諸多高僧大德和學者,都對藏傳因明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薩班的《正理寶藏》、宗喀巴的《因明七論入門》等,都是藏傳因明著作的典範之作,也是研習因明學所必讀的經典之作。可見,因明學從最初傳入藏區,一直發展到現在,是經過了很多學者的共同努力,一點點探索、一步步形成、一天天完善起來的。它當中包含的精密的邏輯思維、系統的推理論辯形式,以及豐富的認識論,已經使得它有了一個自己的獨立而完整的知識體系和結構。多識教授說:“以揭示人類認識規律,鍛煉提高思維能力爲宗旨的因明學,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就與佛教一起傳入了藏區,經過無數藏族學者的研習吸收、消化改造、提高發展,變成了藏學中一個閃光的組成部分。”①
因明學是藏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內明也是藏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兩者是各自獨立存在的。另外,“因明學的思辯方式不僅在學術領域被廣泛應用,而且在藏民族的日常生活交流中也應用的相當普遍,實用性非常強,不僅被學經僧人在日常修行、讀經、講法是隨時運用,而且學過因明的一般學者之間交流學術觀點時也都離不開辯明是非的辯論形式。”②
可見,因明學的應用領域和範圍是相當廣泛的。雖然,它最初是在寺院中根植和發展起來的,而且,寺院中關于因明學都有著完整而系統地教育、學習體系。然而,關于因明學的學習和研究並非被寺院所壟斷,目前在一些民族院校也有專門學習和研究因明學的課程和專業。因此,單從學科分類的角度看,因明和內明是彼此獨立的,兩者都是大五明中的分類學科,都是藏學研究領域中的組成部分,是僧人和俗人都可以研習和運用的學科,在寺院和學校中都可以獨立設立的學科。
二、從具體的作用看
每一種文化,每一類學科,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思維的形成過程中,都發揮著各自不同的作用,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各個不同的領域。藏傳因明(量學)作爲一門集思維邏輯、論辯推理、認識論爲一體的學科,在提高人類的理性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以及認知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明這門思維科學在一千多年前被譯成藏文以來,作爲一種認識事物,提高理性思維能力的工具在實踐中廣泛應用,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提高,形成具有雪域文化特色、實用價值很高的一門學問。”③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作爲一門理性、思辯、推理的認知學科,一直被廣泛應用到內明(佛學)的學習和研究過程當中,成爲領悟高深佛法的基礎性知識。內明(佛學)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理性和思辯性,若要認識、掌握並領悟佛法,必須要通過一定的思維訓練,掌握一定的推理方法,具備嚴密的思辯能力。一步步去研習和領悟,從而獲得關于佛學的正見。而因明(量學)它恰好具備了學習佛學所需要的條件和基礎。正如多識教授所說的那樣:“要想掌握打開佛法深奧義理寶庫的鑰匙,必須學習思辯推理知識《攝類辯論學》和《因明釋量論》。”④“佛法理論是高度抽象的東西,掌握佛法高深理論問題,必須掌握思辯的認識武器,因此必須掌握因明邏輯和辯論邏輯。”⑤學習並掌握因明學,可以通過辯論訓練思辯能力,掌握判斷及推理的技巧,更加深入研習佛學,領悟佛法。“因明學作爲藏傳佛教學經的首學課程,它是打開佛學經典寶庫的“金鑰匙”,也是開發人類智慧,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培養辯論技巧的有力武器。”⑥
因此,從因明學的具體作用看,尤其它在內明中發揮的作用來看,它是一種思維的工具,是認識的武器,是研習內明的“鑰匙”,也是領悟內明(佛學)的入門基礎知識。
叁、從各自的特征去分析
多識教授在《愛心中爆發的智慧》一書中,總結和概括了佛學所具備的四個主要特征:知識性,理辯性,情感性,實踐性。而因明學也同樣具備知識性,理辯性,實踐性等特征。首先,從理辯性特征看,作爲邏輯推理的因明學,它自身所具備的理辯性特征是不容質疑的。“格魯派各大寺院將《因明論》作爲五部之首,大力學研弘揚,其目的就是保持發揚佛法的理性特點。”⑦
不僅如此,“藏傳佛教中的每個命題籠統地是說不清楚的,必須從邏輯上講通講透,必須經過辯論。”⑧
佛教並非是盲目的迷信崇拜,而是以理性思辯爲基礎和框架建構起來的。其次,從知識性特征看,藏傳因明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是應該稱爲“量學”的。這正是由于它本身所具備的知識性特征這一點上說的。因爲藏傳因明並非僅僅只是一個邏輯推理的學科,它當中的閃光點在于它還包括了認識論的部分。而在它的認識論部分當中,始終貫穿著內明(佛學)方面的知識。最後,從實踐性特征看,“佛教重視理論知識,因爲一個不懂佛法義理知識的人,不可能産生正信正見,一切真知正見都來自對佛法的學習,即聞思修。”⑨
“佛教起信的正道是聞思修。“聞”是學習經典理論;“思”是動腦筋,應用自己的智慧,進行分析、辨認;“修”是根據認識的道理,經過反複實踐,達到親證親驗。”⑩
在聞思修的過程中,始終離不開邏輯、推理、思辯的因明學,通過因明的辯論,可以增強僧人對高深而玄妙的佛法義理的理解,從而破除邪見和種種偏執。在這樣的實踐過程中,既掌握了辯論技巧,提高了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也領悟了佛法。因而,從因明和內明所具備的知識性,理辯性,實踐性等特征來看,因明和內明之間是可以找到契合點的,這種契合點使得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因明只看作是研習內明的工具。這種契合點使二者有種互相依賴而又互相補充、完善的意味。
根據上述簡單而淺顯的分析,針對因明和內明之間的關系問題,是不能絕對地去看待的,而應當從不同的角度和視角去分析。但是,無論從什麼樣的角度去看,首先應當肯定的是因明作爲一門獨立學科的地位。只是它被應用到不同的地方和領域,和其他的學科知識有了交叉,從而出現了這樣或者那樣的關系問題。因明之于內明也是如此。只是由于它們之間的聯系太密切了,而讓人很難理清楚,或者說是很難去界定。從學科分類角度看,兩者是彼此獨立的學科;但從具體的作用來看,因明又是內明的工具和基礎。而兩者的關系又似乎不止這麼簡單,因爲它們的特征存在著共同的契合點,從這一點來說,兩者又是彼此容納的。
參考資料:
①、《藏學研究甘露》P124 多識仁波切 著 甘肅民族出版社 2003年9月
②、《因明新論》P121張忠義 光泉 剛曉 主編 《簡析恰巴·卻吉桑格對藏傳因明發展的重要貢獻》桑德 著 中國藏學出版社
2006年12月
③、《藏學研究甘露》P135 多識仁波切 著 甘肅民族出版社 2003年9月
④、《愛心中爆發的智慧》P387 多識仁波切 著 蘭州大學出版社 2005年9月
⑤、《愛心中爆發的智慧》P477 多識仁波切 著 蘭州大學出版社 2005年9月
⑥、《因明新論》P122 張忠義 光泉 剛曉 主編 《簡析恰巴·卻吉桑格對藏傳因明發展的重要貢獻》桑德 著
中國藏學出版社 2006年12月
⑦、《愛心中爆發的智慧》P12 多識仁波切 著 蘭州大學出版社 2005年9月
⑧、《愛心中爆發的智慧》P169 多識仁波切 著 蘭州大學出版社 2005年9月
⑨、《愛心中爆發的智慧》P356 多識仁波切 著 蘭州大學出版社 2005年9月
⑩、《愛心中爆發的智慧》P13 多識仁波切 著 蘭州大學出版社 200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