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要義 二、四十叁輕 9、性罪一向不共戒

  9、性罪一向不共戒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善權方便爲利他故。于諸性罪少分現行。由是因緣于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謂如菩薩見劫盜賊爲貪財故欲殺多生。或複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或複欲造多無間業。見是事已發心思惟。我若斷彼惡衆生命墮那落迦。如其不斷。無間業成當受大苦。我甯殺彼墮那落迦。終不令其受無間苦。如是菩薩意樂思惟。于彼衆生或以善心或無記心。知此事已爲當來故深生慚愧。以憐愍心而斷彼命。由是因緣于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薩見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惡于諸有情無有慈愍專行逼惱。菩薩見已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若廢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緣于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薩見劫盜賊奪他財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執爲己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起憐愍心。于彼有情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逼而奪取。勿令受用如是財。故當受長夜無義無利。由此因緣所奪財寶。若僧伽物還複僧伽。窣堵波物還窣堵波。若有情物還複有情。又見衆主或園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是己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思擇彼惡起憐愍心。勿令因此邪受用業當受長夜無義無利。隨力所能廢其所主。菩薩如是雖不與取。而無違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薩處在居家。見有母邑現無系屬習淫欲法繼心菩薩求非梵行。菩薩見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隨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處令種善根。亦當令其舍不善業。住慈愍心行非梵行。雖習如是穢染之法。而無所犯多生功德。出家菩薩爲護聲聞聖所教誡令不壞滅。一切不應行非梵行。又如菩薩爲多有情解脫命難囹圄縛難刖手足難劓鼻刵耳剜眼等難。雖諸菩薩爲自命難亦不正知說于妄語。然爲救脫彼有情故。知而思擇故說妄語。以要言之。菩薩唯觀有情義利非無義利。自無染心唯爲饒益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說異語。說是語時于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薩。見諸有情爲惡朋友之所攝受親愛不舍。菩薩見已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能隨力說離間語。令離惡友舍相親愛。勿令有情由近惡友當受長夜無義無利。菩薩如是以饒益心說離間語。乖離他愛無所違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薩見諸有情爲行越路非理而行。出粗惡語猛利诃擯。方便令其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菩薩如是以饒益心。于諸有情出粗惡語。無所違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薩見諸有情信樂倡伎吟詠歌諷。或有信樂王賊飲食淫蕩街衢無義之論。菩薩于中皆悉善巧。于彼有情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現前爲作绮語。相應種種倡伎吟詠歌諷王賊飲食淫衢等論。令彼有情歡喜。引攝自在隨屬。方便獎導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菩薩如是現行绮語。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所謂性罪,就是“殺、盜、淫、妄、二舌、惡口、绮語、妄語”等不善行。在聲聞戒中,“殺、盜、淫、妄”是絕對禁止的,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只要涉及到“殺、盜、淫、妄”的行爲,都屬于犯戒。如“不殺生”,不論有什麼理由都不能傷害衆生,但在菩薩戒裏,對此就有不同的開遮。菩薩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殺生;可以偷盜;可以邪淫;可以妄語;可以二舌;可以飲酒;可以惡口。

  比如有人要謀財害命,甚至要殺害父母及聖賢大德,因此造下深重的罪業,菩薩看到這種情況,不忍此人墮落地獄長時受苦,生起極大憐憫,甯願自己把他殺了,甯願自己墮入地獄也不讓其造下重罪,從舍己救人的慈悲心出發,就可以把此人殺掉,不但沒有犯戒,而且功德無量。

  再如偷盜,若盜賊或黑勢力偷拿屬于叁寶、常住的物品用以享受,而這樣的罪業也足以使他們墮落地獄,菩薩看到這種情況,可以運用善巧方便將這些物品奪回來並物歸原主,是寺廟的就還給寺廟的,是百姓的就還給百姓,是國家的就還給國家的。其中的關鍵是:“菩薩見已,于彼有情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出菩薩和俠客的不同。雖然從行爲和效果來說,俠客也是除暴安良,仗義而行,似乎與菩薩所行沒有本質的區別;但從發心而言,俠客是嫉惡如仇,恩怨分明,而菩薩只有慈悲之心,所作所爲只是爲了對方的利益,“勿令受用如是財故,當受長夜無義無利”,不忍他們將來在生死輪轉中遭受種種痛苦。

  其它還有關于“邪淫、妄語、二舌、惡口、绮語”等方面的內容,總之,菩薩爲利益衆生、度化衆生的需要,從慈悲心出發,在特殊情況下是可以開許的,而這樣做了之後,于戒律“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