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身似孤雲閑 悠悠任來去——訪戒幢佛學研究所所長濟群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于佛教教育來說,研究人才的培養當然是不容忽視的。還是以閩南佛學院和戒幢佛學研究所爲例,兩地都招有研究生,旨在爲致力于佛學研究的學員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同時,還發行了各自的學術期刊。《閩南佛學院學報》已辦了十多年,今年改爲《閩南佛學》正式出版。戒幢佛學研究所成立才兩年多,也于去年推出了《戒幢佛學》第一卷,由嶽麓書社出版。發行學術期刊,既是爲了展示我們的教學和研究成果,也是爲了推動國內的佛學研究。

  但是,研究佛學並不是學佛的唯一目的。學佛的關鍵還是在于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也就是要能夠學以致用。之所以提倡“基于對社會人生問題的關懷”,目的在于以佛法的智慧爲民衆提供精神食糧。因此,戒幢佛學研究所還于今年推出了面向社會的季刊《人世間》。每期關注一個主題,創刊號主題爲“佛教教育”,第二期主題爲“關注環保”,在第叁期我們將要探討的是“佛教與財富”的問題。我們希望,能夠從佛法的角度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反思,從而糾正人們生活中存在的誤區。

  問:近年來,法師著述頗豐,您在這方面有什麼計劃?

  答:舉辦講座産生的作用和影響的範圍都比較有限,而整理成文後,就能利益更多的人。所以,目前已經推出的“人生佛教小叢書”,將成爲我今後幾年的工作重點。“小叢書”每輯五本,每本都是一次專題講座,針對環保、道德等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以佛法的智慧提供解決之道。“小叢書”將每年推出一至二輯,希望盡自己所能,爲社會大衆提供健康的生活觀念。因爲今天的社會太浮躁了,多數人都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沈溺在無明顛倒的狀態中不自知,所以我認爲現代社會也需要啓蒙教育。而我所做的,正是以佛法的智慧去啓發人們的蒙昧,使他們能夠在佛法的智慧指導下,過上健康的生活。

  問:在《人生佛教在當代的弘揚》(載于《人世間》創刊號)這篇訪談中,法師還就書籍裝幀的問題談了自己的觀點,提出“一本書不僅要在內涵上給讀者以啓迪,也要從裝幀上使人心生歡喜”。新推出的“小叢書”是否就是對這一理念的實踐?

  答:教界以往印贈的書籍在製作上普遍比較粗糙,要知道凡夫是很著相的,且往往感性的居多,所以在書籍裝幀上一定要提高品位,因爲這決定了人們對它的第一印象,決定了人們對它最初的認同。“小叢書”不僅在內容上關注現實人生,也在形式上契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鑒于現代社會的人心浮躁,“小叢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對佛法的理念進行诠釋,並配有清新淡雅的水墨畫,整個設計風格簡潔而疏朗。在我們收到的大量反饋信息中,讀者都稱有耳目一新之感。

  問: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從發展趨勢來看,網絡弘法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想必法師在這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能否具體介紹一下?

  答:通過網絡弘法,的確比傳統的弘法方式覆蓋的面更廣。目前,我們已推出了兩個網站:一是“戒幢佛學教育網”(www.jcedu.org),包括佛學指導、人生佛教、佛教文化等數十個欄目,還有大量圖像和音像資料,現已製作了一萬多個文件,內容相當豐富。還有一個是我的個人主頁(www.jiqun.com),包括我的文集和在各地講經的音像資料,可以說是對我十年弘法的全面概括。目前,佛教界普遍存在師資不足的問題,而面向社會的弘法,就更顯得薄弱。有鑒于此,“戒幢佛學教育網”還開辦了“網絡佛學院”,利用網絡特有的優勢,通過語音和文字系統爲散居各地的學佛青年上課並進行指導,這在過去簡直是難以想象的。

  問:法師常常說自己是隨緣弘法,您之所以能夠成就這麼多事業,是否總是有許多順緣在推動?

  答:我認爲我個人所有的,只是對佛教事業的一份願力和一些想法,正由于衆多因緣的推動,才使我這些年來爲社會和教界做了些事情。首先是寬松的政治環境,使我可以將自己的想法都表達出來乃至付諸實施;而平時住在南普陀寺的阿蘭若處,聖輝大和尚給我提供了相當自由的活動空間,我才有更多的時間來做事;第叁是西園寺普仁大和尚的全力支持,使我能立足于戒幢佛學研究所實施我的一些想法;再就是教界和學界衆多法師、學者的熱心參與,尤其是淨因法師和湛如法師,直接參與了本所的教學和指導工作。當然,還有一些護法居士的積極協助,這都爲我實施自己的想法創造了有利條件。如果沒有這些因緣,很多想法也許至今還是想法而已。就我自己來說,雖然不是個積極主動的人,但對弘法事業始終保有一份熱心。

  問: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教界這些年的發展相當迅速,寺院紛紛大興土木,前往寺院朝拜的信徒和觀光客也明顯增多,可謂“香火鼎盛”,當然教界存在的問題也不少。作爲出家二十多年的法師,您對當今教界的現狀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答:佛教界的發展從表面上來看,似乎是形勢一片大好。但仔細觀察卻發現存在太多的問題,可以說是一言難盡。這裏,就我想到的談幾點意見,供教界參考。

  一、作爲一個出家人,首先不要忘記自己的身份、角色。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說符合自己身份的話,而身份如果錯位的話,就會不倫不類的。其次,要明白作爲出家人的本份是什麼?作爲寺院的基本職能是什麼?這兩個問題看似平常,事實上,很多出家人都對此認識模糊。而深刻地認識到這兩個問題的重要性,是佛教健康發展的保證。否則的話,佛教前景堪憂。

  二、應著手于佛教的製度建設,在繼承傳統佛教製度的基礎上,重建一套適合當代的佛教製度。比如出家的考核製度、沙彌的教育製度、新受戒比丘的教育製度、建立僧階有序的製度。這種“級別”是根據僧人的戒臘、道德、學問及對寺院做出的貢獻而製定,以此確立他在僧團中的地位和待遇。南傳和藏傳佛教也都有相應的製度,我認爲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叁、宗教政策落實以來,整個教界都意識到辦學的重要性,先後辦有幾十所佛學院。雖然也爲佛教界培養出一些人才,但大家也共同意識到,這並不是培養佛教人才的最佳方式。在繼承佛教傳統教育製度的基礎上,探尋出一套適合現代的佛教教育製度,是佛教界的當務之急。

  四、受市場經濟浪潮的影響,許多寺院也在走向商業化。而商業化,實際就意味著佛教的世俗化。我對教界出現這樣一種現象非常擔心,希望大家都能對此有所警覺。

  五、佛教的商業化和世俗化,使很多僧衆的信仰和道念淡化,長此以往,他們又何以荷擔如來家業?所以,信仰建設和道風建設,也是教界目前所要重視的問題。

  六、對僧團的財富應予以合理使用。因爲旅遊業和經忏的盛行,使得一些寺院非常富有,如何合理使用這部分收入?在我看到的情況中,大部分都是在修廟、造大佛,甚至浪費在各種無謂的應酬中,或存放在銀行裏舍不得使用,等著貶值。如何使這筆財富用之于佛教的弘法事業、慈善事業和教育事業,是教界領導者們應予特別關注的問題。

  七、教界應該認識到弘法的重要性,這一方面是因爲出家人具有弘法的責任,一方面是因爲社會是佛教生存的土壤。所以,唯有在全社會弘揚佛法,佛教才有永久的生命力。同時我們還要認識到,佛法在今天的弘揚已不能停留在傳統方式上,而是要契理契機。也就是在繼承佛教傳統的前提下,在不違背佛法基本義理的基礎上,用現代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弘揚佛法。同時,從佛法的角度關注社會存在的各種問題,爲大衆提供智慧的解決之道。

  八、各地寺院雖然重建了不少,但多數都缺乏規劃和設計,有的甚至比較俗氣。寺院是民衆的精神家園,建築本身也應該能夠體現佛法的內涵,也就是表法。所以在風格上要樸素、莊嚴、和諧。另外,在使用上要注意實用性,集修道、弘法、教學等多功能于一體。

  

  

《身似孤雲閑 悠悠任來去——訪戒幢佛學研究所所長濟群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