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佛教教育来说,研究人才的培养当然是不容忽视的。还是以闽南佛学院和戒幢佛学研究所为例,两地都招有研究生,旨在为致力于佛学研究的学员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同时,还发行了各自的学术期刊。《闽南佛学院学报》已办了十多年,今年改为《闽南佛学》正式出版。戒幢佛学研究所成立才两年多,也于去年推出了《戒幢佛学》第一卷,由岳麓书社出版。发行学术期刊,既是为了展示我们的教学和研究成果,也是为了推动国内的佛学研究。
但是,研究佛学并不是学佛的唯一目的。学佛的关键还是在于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也就是要能够学以致用。之所以提倡“基于对社会人生问题的关怀”,目的在于以佛法的智慧为民众提供精神食粮。因此,戒幢佛学研究所还于今年推出了面向社会的季刊《人世间》。每期关注一个主题,创刊号主题为“佛教教育”,第二期主题为“关注环保”,在第三期我们将要探讨的是“佛教与财富”的问题。我们希望,能够从佛法的角度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反思,从而纠正人们生活中存在的误区。
问:近年来,法师著述颇丰,您在这方面有什么计划?
答:举办讲座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的范围都比较有限,而整理成文后,就能利益更多的人。所以,目前已经推出的“人生佛教小丛书”,将成为我今后几年的工作重点。“小丛书”每辑五本,每本都是一次专题讲座,针对环保、道德等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佛法的智慧提供解决之道。“小丛书”将每年推出一至二辑,希望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大众提供健康的生活观念。因为今天的社会太浮躁了,多数人都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沉溺在无明颠倒的状态中不自知,所以我认为现代社会也需要启蒙教育。而我所做的,正是以佛法的智慧去启发人们的蒙昧,使他们能够在佛法的智慧指导下,过上健康的生活。
问:在《人生佛教在当代的弘扬》(载于《人世间》创刊号)这篇访谈中,法师还就书籍装帧的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一本书不仅要在内涵上给读者以启迪,也要从装帧上使人心生欢喜”。新推出的“小丛书”是否就是对这一理念的实践?
答:教界以往印赠的书籍在制作上普遍比较粗糙,要知道凡夫是很着相的,且往往感性的居多,所以在书籍装帧上一定要提高品位,因为这决定了人们对它的第一印象,决定了人们对它最初的认同。“小丛书”不仅在内容上关注现实人生,也在形式上契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鉴于现代社会的人心浮躁,“小丛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佛法的理念进行诠释,并配有清新淡雅的水墨画,整个设计风格简洁而疏朗。在我们收到的大量反馈信息中,读者都称有耳目一新之感。
问: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从发展趋势来看,网络弘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想必法师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能否具体介绍一下?
答:通过网络弘法,的确比传统的弘法方式覆盖的面更广。目前,我们已推出了两个网站:一是“戒幢佛学教育网”(www.jcedu.org),包括佛学指导、人生佛教、佛教文化等数十个栏目,还有大量图像和音像资料,现已制作了一万多个文件,内容相当丰富。还有一个是我的个人主页(www.jiqun.com),包括我的文集和在各地讲经的音像资料,可以说是对我十年弘法的全面概括。目前,佛教界普遍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而面向社会的弘法,就更显得薄弱。有鉴于此,“戒幢佛学教育网”还开办了“网络佛学院”,利用网络特有的优势,通过语音和文字系统为散居各地的学佛青年上课并进行指导,这在过去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问:法师常常说自己是随缘弘法,您之所以能够成就这么多事业,是否总是有许多顺缘在推动?
答:我认为我个人所有的,只是对佛教事业的一份愿力和一些想法,正由于众多因缘的推动,才使我这些年来为社会和教界做了些事情。首先是宽松的政治环境,使我可以将自己的想法都表达出来乃至付诸实施;而平时住在南普陀寺的阿兰若处,圣辉大和尚给我提供了相当自由的活动空间,我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做事;第三是西园寺普仁大和尚的全力支持,使我能立足于戒幢佛学研究所实施我的一些想法;再就是教界和学界众多法师、学者的热心参与,尤其是净因法师和湛如法师,直接参与了本所的教学和指导工作。当然,还有一些护法居士的积极协助,这都为我实施自己的想法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果没有这些因缘,很多想法也许至今还是想法而已。就我自己来说,虽然不是个积极主动的人,但对弘法事业始终保有一份热心。
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教界这些年的发展相当迅速,寺院纷纷大兴土木,前往寺院朝拜的信徒和观光客也明显增多,可谓“香火鼎盛”,当然教界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作为出家二十多年的法师,您对当今教界的现状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答:佛教界的发展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形势一片大好。但仔细观察却发现存在太多的问题,可以说是一言难尽。这里,就我想到的谈几点意见,供教界参考。
一、作为一个出家人,首先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角色。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说符合自己身份的话,而身份如果错位的话,就会不伦不类的。其次,要明白作为出家人的本份是什么?作为寺院的基本职能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看似平常,事实上,很多出家人都对此认识模糊。而深刻地认识到这两个问题的重要性,是佛教健康发展的保证。否则的话,佛教前景堪忧。
二、应着手于佛教的制度建设,在继承传统佛教制度的基础上,重建一套适合当代的佛教制度。比如出家的考核制度、沙弥的教育制度、新受戒比丘的教育制度、建立僧阶有序的制度。这种“级别”是根据僧人的戒腊、道德、学问及对寺院做出的贡献而制定,以此确立他在僧团中的地位和待遇。南传和藏传佛教也都有相应的制度,我认为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宗教政策落实以来,整个教界都意识到办学的重要性,先后办有几十所佛学院。虽然也为佛教界培养出一些人才,但大家也共同意识到,这并不是培养佛教人才的最佳方式。在继承佛教传统教育制度的基础上,探寻出一套适合现代的佛教教育制度,是佛教界的当务之急。
四、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影响,许多寺院也在走向商业化。而商业化,实际就意味着佛教的世俗化。我对教界出现这样一种现象非常担心,希望大家都能对此有所警觉。
五、佛教的商业化和世俗化,使很多僧众的信仰和道念淡化,长此以往,他们又何以荷担如来家业?所以,信仰建设和道风建设,也是教界目前所要重视的问题。
六、对僧团的财富应予以合理使用。因为旅游业和经忏的盛行,使得一些寺院非常富有,如何合理使用这部分收入?在我看到的情况中,大部分都是在修庙、造大佛,甚至浪费在各种无谓的应酬中,或存放在银行里舍不得使用,等着贬值。如何使这笔财富用之于佛教的弘法事业、慈善事业和教育事业,是教界领导者们应予特别关注的问题。
七、教界应该认识到弘法的重要性,这一方面是因为出家人具有弘法的责任,一方面是因为社会是佛教生存的土壤。所以,唯有在全社会弘扬佛法,佛教才有永久的生命力。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佛法在今天的弘扬已不能停留在传统方式上,而是要契理契机。也就是在继承佛教传统的前提下,在不违背佛法基本义理的基础上,用现代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弘扬佛法。同时,从佛法的角度关注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大众提供智慧的解决之道。
八、各地寺院虽然重建了不少,但多数都缺乏规划和设计,有的甚至比较俗气。寺院是民众的精神家园,建筑本身也应该能够体现佛法的内涵,也就是表法。所以在风格上要朴素、庄严、和谐。另外,在使用上要注意实用性,集修道、弘法、教学等多功能于一体。
《身似孤云闲 悠悠任来去——访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济群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