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在生活中的運用

  佛法在生活中的運用

  看到定慧寺的弘法活動越辦越好,聽經的居士越來越多,真是非常高興!大家能夠踴躍、積極地到這裏參加弘法活動,是大家的福德因緣,是多生累積的善根!

  人生難得、佛法難聞!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生而爲人的非常多,有錢有勢的也非常多,但能夠接觸到佛法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聽聞佛法後又懂得如何修學的就更少,也就是說,信佛的人中真正學佛的並不多。

  信佛和學佛,其實還是有區別的。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燒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薩的保佑,這種信仰非常表面、非常功利。真正的學佛修行,並不是刻意地追求什麼。從廣義來講,修行就是一種生活,而且是一種非常平實的生活!我們可以把學佛說成是玄妙的事情,說學佛是爲了成佛,聽來非常遙遠。但我們要知道,學佛修行也可以是十分平常的事。

  平常到什麼程度呢?正如古德們所說的那樣:饑來吃飯困來眠。這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學佛是平常道,像餓了吃飯、困了睡覺一樣自然。當我們說到修行的時候,想到的往往只是禮佛、誦經、念佛等等。這些算不算修行?當然是修行。有些人誦經,每天誦一卷《金剛經》或《地藏經》、《無量壽經》;有些人念佛,每天都要念幾千、幾萬聲佛號;還有些人,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做早晚功課。這固然值得贊歎,但我們誦經的目的是什麼?念佛的目的又是什麼?是不是讀誦的經典或念誦佛號像銀行存款一樣越積越多,我們的修行工夫也就越來越深?不是這樣的!

  誦經也好,念佛也好,主要是爲了改善並淨化我們的身、口、意叁業。每個人都有很多煩惱和妄想,因此浮躁不安。這些煩惱從哪裏來?都是自己東想西想地想出來的!妄想少,煩惱就少;妄想多,煩惱就多。所有從貪、嗔、癡出發的行爲,都會形成不善的業力。所以說,凡夫的起心動念都在造業。當我們産生一念貪心時,內心貪的力量就增強了一分;當我們産生一念嗔心時,內心嗔恨的力量又增強了一分;當我們起一念我慢或嫉妒心時,內心我慢、嫉妒的力量也在隨之增強。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念佛時,所念的每一聲佛號,就是在我們的生命中種下了善的種子;當我們誦經時,就是在我們的內心中種下了佛法的種子。所以,我們是想讓內心結出慈悲、智慧的果實,還是無明、煩惱的果實呢?關鍵在于平時是如何熏修我們的內心。如果我們不斷地貪婪、嗔恨、嫉妒,煩惱就會漸漸形成強大的力量,甚至完全左右我們的身心。如果我們不斷地聽聞佛法,如理思維,慈悲、智慧的菩提種子總有一天會開花結果。

  在學佛的人中,有兩種現象比較普遍,一種是每天忙于世俗應酬而沒時間學佛,另一種幹脆就放棄了世俗生活,放棄了世俗責任,只管自己念佛、誦經。其實,這兩種方式都是不對的。作爲在家居士來說,不應將學佛和世俗生活對立起來,也不應爲了學佛而放棄世俗的責任。

  在生活中,妻子要盡到妻子的職責;丈夫要盡到丈夫的職責;身爲父母要盡到教育子女的責任;爲人兒女就要盡到孝順老人的責任。在《佛說善生經》中,佛陀非常詳盡地告訴我們:作爲妻子要履行哪些職責;作爲丈夫要履行哪些職責;作爲父母對兒女又要履行哪些職責。這和儒家所講的“父慈子孝”也是一致的,佛教也提倡孝道,孝順父母的功德僅次于供養叁寶的功德。如果無佛在世時,孝順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個人對父母都沒有孝養之心,又怎麼可能慈悲一切衆生呢?

  在人際關系上,我們要本著愛心和慈悲心來與人爲善,這是一個佛教徒處世的准則。當我們對別人産生愛心和慈悲心的時候,不僅能給他人帶去溫暖,更能以此克服我們生命內在的嗔恨。關于人際關系的處理,佛陀提出了四攝法門。什麼叫四攝?就是四種攝受別人的方法,如果我們依教奉行,就會獲得他人的歡喜愛戴。

  四攝法門中,首先就是布施,包括財布施和法布施。所謂財布施,就是當別人遇到困難時,以財富和經濟手段去幫助別人;所謂法布施,就是以我們掌握的生存技能或所學的佛法去幫助別人。我們學佛之後,多多少少會在佛法上得到一些體驗,得到一些受用。我們自己從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責任去開導、幫助別人,讓周圍的人也有機會接觸佛法,這才是最大的布施。因爲世俗的財富只能暫時幫助他人解決一些生活問題,而佛法則能幫助衆生解脫煩惱、乃至解脫生死。所以,《普賢行願品》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也就是說,在一切供養中,能夠用佛法去幫助別人,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其次是愛語,要我們帶著愛心和慈悲心與人交流,遠離兩舌、惡口、妄語、绮語這四種不善的語言。兩舌就是挑撥離間;惡口就是以粗暴的語言傷害他人;妄語是以假話欺騙他人;绮語就是以誨淫誨色的語言使人産生煩惱。修學佛法,要培養一種坦誠的心態。當我們說真實語時,在生命中積集的就是真實的種子,這也是開發智慧的根本。如果說假話說多了,我們勢必會越來越虛僞。所以,一方面要說真實語,一方面要說利他語,如果對他人無益的話則不必說。

  第叁是利行。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對別人有好處、有幫助;凡是會傷害他人利益的事情都不要做。

  第四是同事。當別人從事一些健康的事業時,我們應盡力參與或隨喜,不要因嫉妒而排斥他人。同時,要設身處地爲別人著想。凡夫因爲我執的關系,總是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人;或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別人順從于己。哪怕在家庭裏,無論父母對子女,或者妻子對丈夫,總是一廂情願地希望對方如何如何,而不能根據對方的實際情況來相互理解、彼此體諒。所以常常會有這樣的現象,父母對子女的愛越深,子女的負擔就越重、越痛苦,甚至有的子女被父母愛得活不下去,心靈受到極大摧殘。同事法門就是告訴我們,當我們幫助別人時,要知道對方需要什麼,要根據對方的實際情況去幫助他,而不是想當然地將自己認爲好的東西強加于他。

  如果我們能夠按四攝法門處世,那無論走到哪裏,都會是個最受歡迎的人!學佛,就是以愛心和慈悲心給別人帶去歡喜、帶去信心、帶去利益。

  我們有一顆什麼樣的心,對境就會産生什麼樣的反映。

  因爲我們有嗔恨心,所以聽到別人的辱罵就會煩惱、會憤怒,會感到深深的傷害。而一個修行人,會將生活中的挫折當做修行的助緣。佛經記載,佛陀在因地爲忍辱仙人時,被歌利王截截肢解身體,但不起絲毫嗔心,最終證得佛果。

  因爲我們有貪心,即使擁有很多的財富,但還在爲占有更多而煩惱,永遠沒有滿足之時。反之,少欲知足的人,縱然過著最簡單的生活,也能在簡樸的物質條件中發現人生樂趣。正如孔子所贊歎的顔回那樣:“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人皆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樂。”

  由此可見,幸福人生的關鍵在于我們有什麼樣的心態,在于我們用什麼樣的觀念來生活。如果沒有健康的心態,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念,想要把這幾十年過得幸福真是不太容易。

  也許有的人會問:學佛有什麼好處呵?可以給我們變出一臺電視機來嗎?可以給我們變出一幢房子來嗎?物質條件的改善對我們來說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良好的心態,即便擁有再多,也不可能解決人生的痛苦和煩惱。

  而學佛的意義正在于此:佛法可以給我們提供正確的人生觀念,依法修行能使我們培養健康的心態。所以說,學佛是爲我們的幸福人生服務的。

  現代人心理問題很多,這些心理問題怎樣才能解決?有些人求助于心理醫生,但心理醫生的治療只能起到一種疏導和緩解的作用,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不能滅除問題産生的根源,那麼,今天這個問題得到了疏導,得到了暫時的解決,明天又會繼續製造新的問題,心理並不能得到徹底的康複。

  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是什麼?是無始以來伴隨著我們的無明,和由此産生的種種不健康因素:如貪心、嗔恨心、愚癡、我慢等等。所以我們要從佛法入手,通過勤修戒定慧,來熄滅貪嗔癡,從根本上鏟除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

  貪嗔癡在佛教裏被稱爲叁毒,就是叁種危害我們精神健康的毒品,它時時都在傷害著我們的心靈,左右著我們的人生。

  現在吸毒的人很多,我們知道毒品對人構成的傷害主要是在身體上的,但身體和精神的關系很密切,在身體受到傷害的同時,我們的精神也會隨之受到傷害。我們對于毒品的危害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所以,全世界都在爲了人類的健康而抵製毒品。

  但危害到我們健康的精神毒品是無形的,它潛伏在我們的生命裏,反映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和我們的關系密切到使自己都難以察覺。我們常常不由自主被它推動著,造下種種惡業,不僅影響到今生的幸福,更影響到未來的生命形態。

  當僅有慈悲是不夠的,還要有智慧的引導。沒有原則地一味慈悲,往往會帶來負面影響。

  佛法具有悲和智兩大內涵,所謂“悲智雙運”。智慧從哪裏來的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要通過不斷地聞思經教、如理思維才能獲得。佛陀是具有圓滿智慧的人,而叁藏十二部典籍,就是智慧的寶藏。在我們每天念誦的“叁歸依”中,就有“自歸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真正能夠把佛法學好,智慧就會像大海和虛空一樣無窮無盡。

  學習佛法不只是誦經、念佛,還要聞思經教。有句話叫做“有信無智長愚癡”,也就是說,盲目而缺乏智慧的信仰會使人偏執一端,越來越固執、越來越狂熱。所以,信仰需要智慧來引導,只有這樣,才能提高信仰的層次,提高信仰的水准。

  作爲居士,選擇一份正當的工作也是修行的關鍵。所謂正當的職業,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命,包含兩重標准。首先是不違背法律的規範,法律是以維護大衆的安全和利益爲目的,如果我們連良好的公民都做不到,離佛教徒的標准就差得更遠。因爲佛教徒還須遵循更高的道德准則,即在家居士所…

《佛法在生活中的運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