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商業浪潮的反思
一、商品經濟與寺院清淨
二、寺院的經濟來源
叁、寺院財物的合理使用
四、僧人的經濟生活
五、商業社會中的信仰問題
這是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稍稍不慎就會被社會淘汰出局。由此帶來的危機感,使得人們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浮躁,甚至在未及思考之際,就被整個時代拽著往前跑了。究竟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在奔向哪裏呢?我們不能否認發展的意義,但如何發展卻是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在世人心目中,寺院乃紅塵不到之地。事實上,在這個開放的時代,寺院要保持自身的神聖性和純潔性並非易事。所以說,佛教也同樣存在何去何從的抉擇:是與時俱進,還是閉關自守?由此還衍生了更多的具體問題:從寺院經濟的來源和使用,到僧人對待財富的正確態度等等。帶著這些問題,《人世間》記者安隱采訪了濟群法師。
一、商品經濟與寺院清淨
記者:在今天,發展經濟幾乎成了一個人人關心的話題。法師長期從事通俗弘法,對社會問題始終非常關注,您是如何看待這一現象的呢?
濟群:今天的社會是一個商品經濟的社會,雖然民衆生活因此得到了改善,但一味發展經濟而忽略其他,也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包括生態環境的破壞,道德水准的下降,純樸民風的失去。所有這些,無論對于社會還是個體都非常重要,同時也是金錢無法取代的。所以,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我更多的是感到憂慮。我並不否定發展經濟的作用,但更關心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我希望社會能夠全面而和諧地發展,而不是單一的、片面的,甚至是以付出巨大的代價爲前提。
記者:在人們心目中,寺院是神聖而清淨的,它不僅是僧人的修道之地,也是民衆的精神家園。那麼,在商品經濟的浪潮中,寺院這樣的宗教場所是否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
濟群:寺院不是世外桃源,作爲社會的組成部分,自然也會受到經濟浪潮的影響。尤其是國內的寺院,多數已成爲旅遊點。而政府又將旅遊業作爲發展經濟的重要舉措,這也在客觀上帶動了寺院的經濟發展。這些年來,寺院的生活條件普遍得到了改善,但甯靜的環境和純樸的道風也在逐漸失去。在一些地區甚至出現了商業化的傾向,這是讓我最爲擔心的。
記者:法師曾將佛教發展中存在的誤區現象總結爲鬼神化、來世化、哲理化和學術化,作爲一種新的發展動向,商業化是否也會對佛教的健康發展構成同樣危害?
濟群:北京有位居士讀到《人生佛教在當代的弘揚》(發表于《人世間》創刊號)之後,對我在文中總結的這幾點誤區現象深表認同。他在來信中還提到:目前,教界原有的問題尚未解決,更出現了商業化的現象。可見,這一問題已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
我認爲,佛教走向商業化,其實就是走向世俗化的表現。在發展經濟的大氣候下,很多寺院從發展旅遊到發展各項服務行業,甚至連經忏佛事也演變爲明碼標價的交易活動,帶有強烈的商業色彩。長此以往,佛教主體的神聖性將越來越淡化,最後可能就和世俗沒什麼區別了。如何避免佛教的商業化和世俗化,是當今教界應該探討的首要問題。
記者:如果寺院也走向商業化和世俗化,我們將失去最後一片淨土,這既是佛教的不幸,也是社會的不幸。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寺院應如何保持自身的純潔?而僧人又應如何自律?
濟群:我覺得主要應從兩個方面著手進行:首先是把握好開放尺度,其次是加強僧衆乃至整個僧團的自身建設。
作爲出家人,和社會的接觸要保持一定距離。現代社會的誘惑太多,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紅塵滾滾。所以,現代人修行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難。在過去,一道圍牆就能保障寺院的清靜;而今天,電視、電話、網絡都能突破圍牆的阻隔。除非具備很深的定力,否則單靠個人力量,的確很難抵擋世俗的沖擊。而一個如法的僧團,就是抵擋塵世的一座堡壘。所以生活在僧團中,遠比獨自居于精舍更有利于修行。
而作爲僧團來說,想要完全封閉起來,顯然也是不現實的。因爲學佛的目的不只是爲了自身解脫,同時還要利益社會,這就必須與社會保持溝通。但在面向社會的同時,要把握好開放的尺度,尤其要加強對電視和網絡的管理,必須在限定的時間、地點內對僧衆開放。
同時要進一步加強道風建設,通過戒律和禅修來提高僧人的自身素質。只要信心道念堅定了,就能明確作爲出家人的本份和職責是什麼,自然也就有能力抵製社會的種種誘惑,從而自覺維護個人乃至僧團的純潔性。而這一點,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二、寺院的經濟來源
記者:寺院是個特殊的團體,少至幾人,多至幾百人。要維持數百人的生活,必須有相應的經濟實力作爲保障。那麼,寺院的主要經濟來源靠什麼?
濟群:在早期的佛教僧團,僧人們以乞食爲傳統,物質生活非常簡樸。
而中國傳統的寺院,經濟來源主要靠信徒布施。同時,寺院早晚普佛,爲信徒消災或超度,也能獲得一些供養。除此而外,部分寺院還擁有作爲寺産的土地。尤其是禅宗寺院,地處山林,僧人通過農業生産自給自足,農禅並重。百丈禅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名訓,便是禅家生活的典範。
改革開放以來,許多地處名山大川的寺院都成了遊覽景點,這無疑大大增加了寺院的經濟收入。除經忏佛事和信徒供養比以往更豐厚之外,又增添了門票和服務行業的收入。寺院收入因此有了一定的穩定性,並獲得了經濟自主權。即使沒有信徒供養,也能維持寺院的基本開支。
記者:法師剛才提到門票收入,關于這一點,曾經有不少人提出疑問,並以教堂不收門票作爲例證。那麼,寺院爲什麼要收取門票呢?這麼做是否會傷害到信徒的宗教感情?
濟群:寺院收取門票的確是中國社會的特殊現象,但其中涉及到曆史遺留問題。十年浩劫中,只有一部分寺院作爲名勝古迹保留下來,並轉入文物和園林管理部門,成爲養活許多職工的國家單位。因此,收取門票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宗教政策落實以來,寺院雖被教界逐步收回,但大部分又作爲旅遊點而開放。這就需要招收大批工人以維護環境衛生及管理方面的工作,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而寺院大多爲古建築,每年都需要大量的維修資金。僅這兩項,沒有門票收入就無法維持。否則,寺院的旅遊業恐怕也就無法展開。事實上,不僅是佛教的寺院,包括道觀、清真寺等宗教場所,往往作爲開放的景點,也都在收取門票。
作爲寺院來說,如果能夠將這樣的收入合理支配,除保障寺院維修等各項基本開支外,將多余部分用之于慈善和弘法事業,以此造福社會,那麼門票也算是用得其所。從另一方面來說,到寺院的有相當部分是遊客,大多還沒有支持公益事業的覺悟,買一份門票也可作爲間接的參與。
記者:因爲旅遊業的開展,寺院也成立了相關的服務行業,如小賣部及素菜館等等。作爲出家人來說,是否可以從事相關的經營活動?
濟群:服務行業是旅遊點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是現代寺院所特有的。宗教政策落實之初,寺院剛從有關部門接收過來,管理工作尚未到位。于是部分寺院便讓僧人直接參與服務工作,這種現象至今還沒有完全杜絕,尤其是在一些內地寺院。如果僧人長期從事服務工作,僧寶的形象能建立起來嗎?而頻繁接觸社會,自身修行更會受到一定的幹擾。因此,僧人直接從事服務行業,絕對是不合適的。
如果從方便大衆的角度出發,寺院成立一些相關的服務行業,由在家信徒來從事經營,倒也未嘗不可。同時,寺院也可將此作爲弘法的一種方式,如以素食館來推廣素食,以佛經流通處來普及佛法,但決不能單純以盈利爲目的。
記者:宗教用品是神聖的,《梵網經菩薩心地戒品》明文規定“不得販賣佛像佛經”。之所以這樣要求,就是爲了維護宗教的神聖性。可現在很多寺院都設有佛經流通處,把佛像、佛經當作商品一樣流通。這種做法是否違背了經意?是否有損于它們的神聖性呢?
濟群:傳統的經書流通方式主要是捐款助印和結緣流通。佛像代表著佛寶,佛經代表著法寶,自然不能以世間的金錢來衡量,更不能作爲商品來買賣。但捐款助印和結緣流通畢竟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基本只能面向教內信徒。設立佛經流通處,可以使更多的人有緣接觸佛法;而收取一定的工本費,也可以有更多的資金用于經書流通。再者,現代人有這樣的心理,對于免費贈送的法寶往往不知珍惜。所以現在的佛經流通,除免費贈閱的傳統外,也開始采取有償流通的方式。對有些人而言,佛經通過結緣的方式才能保有它的神聖性;對另一些人而言,唯有花錢請來法物才認爲是有價值的。所以,我覺得關鍵不在于免費還是收費,而是看出發點在哪裏,看采用哪種方式的弘法效果比較好。只要目的不是爲了盈利,不妨兩種方式都用。
記者:以通常的標准衡量,經濟獨立是個人或企業能否立足于社會的重要標志。那麼,僧團的經濟獨立,對于佛教的健康發展而言,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
濟群:寺院的經濟獨立,在一般人看來似乎應該是件好事。有了穩定的收入後,出家人就不必爲衣食操心,能夠安心辦道,寺院也有實力從事弘法事業。但我們應該認識到,經濟獨立並不是憑空而有的,而是付出了相應的代價。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僧人必須忙于應酬、接待、管理等各種相關事務,不僅影響到個人修學,也影響到整個僧團的精神面貌。
另外,寺院的經濟獨立,也使得僧團擺脫了對居士的依賴。在以往經濟不獨立的情況下,僧團與社會乃是施主與福田的關系,這就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並促進了佛教的健康發展。臺灣教界之所以能將弘法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甚至大有競爭之勢,經濟不獨立也是原因之一。只有弘法活動開展得好,寺院才能吸引更多信徒;而信徒多了,供養豐厚了,又能促進弘法活動的開展。相反…
《佛教在商業浪潮的反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