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面臨著信仰危機,也面臨著道德危機。在經濟至上、金錢至上的觀念指導下,傳統的倫理道德,淳樸的民風民俗,以及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正在逐漸從我們眼前消失。物質文明的發展既爲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舒適方便,但同時,由此而來的社會問題也頻頻出現。如果我們不能及時進行反思,不能正確認識到道德重建的必要性,那麼,人類社會業已出現的各種危機必將愈演愈烈。
近來,江主席提出的“以德治國”方針,也正切合了這一時代和社會的需要。作爲國家而言,道德與法治是立國之本。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道德信條,除此而外,近代哲學也在努力尋求適應時代發展的現代道德規範。正是這些道德,維系了人類社會數千年來的和諧與安定。如果缺乏這一基礎,社會的健康發展就無從保障。當我們提倡以德治國之時,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對道德的選擇。
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隨著科技的發達,隨著唯物主義的盛行,以宗教信仰爲基礎的傳統道德已受到極大的沖擊;而以唯物論爲基礎的道德觀,在人類不斷膨脹的欲望前也顯得蒼白無力。因此,如何建立新時期的道德規範,是國際社會面臨的當務之急。據有關報道,聯合國曾邀請宗教界代表進行多方座談和研討,希望宗教界能爲當今社會提供一套合理的世界道德規範。本人多年來致力于人生佛教的弘揚,接觸到很多社會問題,對當今世界的道德滑坡深懷憂慮,在對人類道德規範進行綜合考察之後,發現佛教的道德體系不僅最爲完善,也最契合當今時代及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下面,我想從叁個方面來說明這一問題。
一、人本思想爲基礎
縱觀古今中外的曆史,幾乎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這一事實說明,宗教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現實性,而信仰作爲人類的精神需求,並非可有可無的點綴。
傳統宗教不僅作爲信仰存在,更是道德建立的基石。歐美地區根據基督教建立了他們的社會道德規範,阿拉伯地區根據伊斯蘭教建立了他們的社會道德規範,而印度、中國等亞洲地區則根據佛教、印度教、儒教建立了他們的社會道德規範。這些源于宗教的道德觀維系了人類社會數千年的社會安定。
那麼,依宗教而建立的道德觀又是怎樣的呢?一般宗教都是神本的,不論是原始宗教,還是其後出現的多神教、二神教乃至一神教,幾乎都以神爲中心。尤其是目前世界最爲盛行的一神教,以上帝或真主爲世界的唯一主宰,並由這最高的神決定人類的命運。因而,人類必須根據神的旨意生活,以信仰獲得救度,獲得抵達天堂的圓滿歸宿。不可否認,以神爲本的道德信條對人類行爲的改善具有重大意義。相信宇宙間存在無所不能而至高無上的神,使得人類對世界存有敬畏之心,而這份敬畏之心便是止惡行善的基礎。
但建立在神教信仰基礎上的道德不具有普遍意義,因爲這種道德只對有宗教信仰的人才能夠發生效用,如果不是信徒,這種道德便不能起到製約的作用。而且,一般宗教尤其是一神教都具有排他性,以自己所信仰的宗教爲宇宙唯一的真理,以自己所供奉的神祗爲世界唯一的主宰,而視其它宗教的信仰者爲異端。當這種狹隘的宗教激情趨向狂熱時,就會走向極端,甚至成爲戰爭的導火索。于是,歐洲曆史上出現了十字軍東征,直至今天,伊斯蘭國家仍因宗教信仰的沖突而頻頻爆發聖戰。
而佛教卻和一般宗教有著本質的不同,佛教是人本的,否定宇宙間有主宰神的存在,認爲人類自己就是命運的主宰,而並非由什麼主宰神來決定。佛教也十分重視人身的獲得,因爲在一切生命的現象中,唯有人類才能探索真理,獲得真理,並成就智慧和解脫,佛陀就是由人的身份修行成就的。但人身短暫,難得而易失,所以佛教要我們珍惜人生,切莫辜負人生。
佛教認爲人類遵行道德行爲的意義,首先是基于自身的需要。也就是說:生而爲人,就必須遵循人類的行爲標准。唯有符合這一行爲標准的人,才能真正地稱之爲人,反之,則是不合格的人,或者是勉強算是人而已。佛教中的慚愧二法,就是使人能夠保有人的身份的德行。慚,是基于對自身身份、人格的重視,對自身不道德的行爲生起羞恥之心,從而尊重有德行的人;愧,是基于對社會公共道德的重視,對社會不道德的行爲生起羞恥之心,從而抵製壞人壞事。正因爲佛教認爲人類的道德是建立在慚愧心,也就是羞恥心的基礎上,那麼,遵行道德就是立足于人類自身的需要,而給外在的約束。
另外,人類遵行道德也是基于對未來生命的負責。佛教認爲人類的命運是由自己決定的。在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因爲勤奮學習,就會擁有豐富的知識;因爲努力工作,就會獲得相應的財富;因爲有良好的處世態度,就會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正如人生的一切成就都有待于自身的努力一樣,未來的光明前景也是取決于我們的道德行爲。不論是有宗教信仰的人,還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都希望自己擁有美好的未來,而對道德的遵行才是未來人生幸福的根本保證。
佛教主張一切衆生都具有佛性,都是平等的。佛陀出現世間,也是以一切衆生爲教化對象,無論男女老少,無論種族差異,甚至一切的動物,在佛陀的心目中都是平等的,都要以慈悲心來對待,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任何以犧牲衆生利益爲前提的行爲,都是佛教所禁止的,這就避免了神教的相互對立,避免了因信仰不同而導致的相互排斥,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統一,有利于人類社會的友好交往。
二、因緣因果爲依據
人本思想,並不是佛教所特有的,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同樣富有人文精神。儒家雖然也相信宇宙間有鬼神的存在,但並不以鬼神爲本,而是教導我們“敬鬼神而遠之”。
儒家所提倡的道德主要是爲維護現實社會的安定和幸福服務。但儒家的倫理思想在對待義與利,欲與理的問題上,往往將兩者機械地對立起來,因而也難以爲社會大衆所接受。儒家重義而輕利,甚至要求人們只講道德,不講利益,這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因爲人類的生存要以利益爲基礎,人類的幸福也要以利益爲保障,如果離開這樣的基礎和保障,所謂的道德也將成爲無源之水。如果道德不能和利益發生關系,甚至完全對立,那麼,它注定只能是口號式道德,是脫離現實的教條。
儒家發展到宋明理學,更出現禁欲主義的勢頭,提出“滅人欲,存天理”的道德信條。佛教稱我們這個世界爲欲界,欲界衆生的特點就是生活在強烈的欲望中,正如孟子所說的那樣“食色,性也,人之大欲所存焉”。由此可見,欲望的力量是根深蒂固而難以抗拒的,如果沒有堅定的意志,沒有禅定的修行,要消滅欲望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這樣的道德信條自然很難落實到生活之中。
西方社會經曆了數百年的神教統治。在以神爲中心的宗教體系中,只有上帝才是絕對的權威,只有天堂才是永恒的歸宿,塵世是短暫而虛幻的,欲望是罪惡而危險的。隨著人本思想的出現,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竭力證實自身力量的時代,禁欲主義遭到了厭棄,轉而追求個性自由,認爲人生的價值只有在發展自我、證實自我的過程中才能得到全面展示。因而,人本思想肯定了人類追求欲望、追求利益的合理性,這一思想解放極大地促進了近代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但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卻不容我們樂觀。
人本思想是以唯物論爲基礎,推翻了神的主宰地位,使人類首次成爲世界的主人。在創造新世界的過程中,在開發未知領域的過程中,在追求幸福和享樂的過程中,壓抑已久的欲望蘇醒了,在此同時,人性的弱點也得到了充分的張揚。
人本思想的道德觀是建立在肯定欲望和利益的前提下,唯有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傷害到他人的利益才是不道德的行爲。這一道德觀的確有它的合理性,也更容易爲人們所接受。但人類的天性是自私的,因而,很難抵擋欲望的誘惑,在利益的面前也很難把握自己的理智,甚至利欲熏心,致法律與道德的規範于不顧。這樣的行爲固然要受到法律的製裁,但法律畢竟還存在許多漏洞,而執法機構及執法人員也沒有能力去發現所有犯罪現象,這就使得許多犯罪者會抱著僥幸的心態铤而走險。對物欲的極端崇拜,使整個社會走上了唯利是圖的歧途,使得人類在滿足物質欲望的同時,不斷地製造精神痛苦;在改善生存環境的同時,不斷地破壞自然環境。到今天,被縱容的物欲已經使人類不再能夠清醒地把握自己,而陷入了重重的危機和困境之中。
而佛教的道德觀是以因緣因果爲依據,從因緣因果的規律中體現道德行爲的價值所在。和人本思想相一致,佛教也肯定人類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它從緣起的角度,揭示了世界萬事萬物的存在都是由條件所決定的。有情在世間的生存,離不開衣、食、住等生活資糧,假如離開這些基本的物質條件,有情的生命則無法延續。而利益的獲得又是維持生計的基礎,這就說明,人類的生存不能沒有利益,因而人類對利益的追求也是合理的。
那麼,道德與利益又是怎樣的關系呢?佛法認爲,真正的利益和道德是相輔相成的。在佛經中,對善的定義是:能給自己帶來現世和未來利益安樂的白淨法。也就是說,善的行爲和利益是互爲因果的。善的行爲不僅能使我們在現世得益,更能惠及我們未來的生命。
要完整地理解兩者之間的關系,理解佛教道德觀的內涵,則需要透過叁世因果,及生命的整個延續過程來分析。通常,人們因不了解生命的過去和未來而懷疑因果的必然性,只顧及眼前利益,只是以暫時的得失來衡量自己的行爲價值,不知行善必得樂果,行惡必得苦果。所以才會覺得行善是吃虧的表現,對待他人和社會只求索取,不講奉獻;只希望獲得權利,卻不顧及自己應盡的義務。或許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反對道德,可一旦道德規範與他們的現實利益發生沖突時,如何取舍就能充分體現出一個人的智慧。假如人人都能深信因果的必然性,深信善有善報、惡有惡…
《建立合理性的世界道德規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