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二門論釋義 甲二、正明論體 乙九 觀因果門

  乙九 觀因果門

  此門來意略述四種:一者,上有四門研求相的實體不可得,接著有一門說明性的實體不可得,所以十八空有性空和自相空,性相如果空,那麼一切法都空。因爲恐怕外人不能接受這個道理,所以假設問答:如果一切性相都空的話,能說因果也沒有嗎

  然而說因果不空,是從世谛緣起法說的,緣起諸法都無自性,無自性就是性空。因果報應是緣起法,義亦同然,一切有爲法都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只是凡夫未能證悟或理解空義之前,爲了隨順衆生的根機和承受能力,所以從世俗谛說因果不空。如《大品般若經》說:“世谛故說有果報,非第一義,第一義中不可說有因緣果報。”

  二者,上品偈說,沒有萬物自性的實體,沒有無性假名的諸法,假實二種如果不可得則一切法空。然而因果的道理不可能無,如果破因果便成邪見,非佛弟子。今明佛經說有二谛,約世俗谛講,有緣起無自性的因果報應規律,第一義谛離言絕相,不可言說,不可說有因緣果報,如果有言說都屬于世谛。所以說“因世谛得說第一義谛,若不因世谛則不得說第一義谛”,“汝今聞說世谛謂是第一義谛,是故墮在失處”。又“諸佛因緣法名爲甚深第一義谛,是因緣法無自性故我說是空”。所以說空不曾壞有,談有未曾離空,空有不二,無非中道。小乘人認爲因緣果報實有法體,爲第一義,大乘教說,因緣果報是緣起假法,其性本空爲第一義。如《維摩經》言:“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中觀論》說:“雖空亦不斷,雖有亦不常,業果報不失,是名佛所說。”《成唯識論》說:“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一切凡夫不知諸法是空是假,執爲實有,貪取造業,所以在叁界受生死苦,如果想要出叁界了生死者,當學中觀緣起性空法門,如果能悟得般若性空平等大慧,何愁煩惱不斷,佛道不成!

  叁者,以上諸門,雖然已經廣破從因生果義,還沒有破無因有果的妄執,爲破無因自然有果,所以說有此門。今天既然已破從因生果,又破因外有果,是這一品獨有的意義。

  四者,泥洹法寶入有多門,又是曆法觀空,所以有種種觀門,今天要使衆生從因果門悟入實相,所以施設此品。

  丙一 長行生起

  複次,一切法空,何以故

  諸法自無性,亦不從余處來。

  長行生起有二義:一是總唱一切法空,“何以故”以下釋一切法空。釋有二義:一是說因緣中無果,二是說果也不從別處來,這是提取下文偈意作爲發起。

  如說:

  丙二 門體正破

  果于衆緣中  畢竟不可得

  亦不余處來  雲何而有果

  偈文有二義:前叁句正破,後一句總結無果。正破中又有二意:上半兩句明因緣內無果,次一句明因緣以外也無果。如果因緣以外有果,就是離開因緣而有果,名爲無因有果。古代印度有無因外道一派,認爲世間諸法自然而有,中國古代莊周也主張自然,今正破此義,也是本門的特點。言“亦不余處來”者,因緣以外名爲“余處”,偈意是說:因緣之內不見有果,因緣以外的“余外”也不見有果生來,哪裏還有果呢!

  衆緣若一一中無,若和合中俱無果,如先說。

  此是長行釋偈上半,明衆緣中無果,所以緣不能生果。此義論初叁門已經廣破,不再多說,所以說“如先說”。此是引《觀緣門》的話,彼文雲:“瓶等果一一緣中無,和合中亦無,如果二門中無,雲何言果從緣生

  即是破從緣生果。

  又是果不從余處來,若余處來者,則不從因緣生,亦無衆緣和合功。

  此是釋偈第叁句“不從余處來,”說明因緣以外也沒有果生,如果果“從余處來”,就是離卻因緣自然有果。如莊生魍魉問影,影由形現,形因造化,造化則無所從因,就是無因而有萬物。又從梵天、大自在天和上帝處來名爲“從余處來”,今不同意此等說法故言“不從余處來”。

  若果衆緣中無,亦不從余處來者,是即爲空。

  此是釋偈本第四句,易知。

  丙叁 結歸叁空

  果空故一切有爲法空,有爲法空故無爲法亦空,有爲無爲尚空何況我耶

  

  品末總結一切法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