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十 觀作者門
此品來意略陳五種:一者,如果從我法二種無生觀論,上來諸門是就諸法無生明無生觀,今此一品就衆生無我說我不生明無生觀。如果從修觀次第論,應先明我無生後辨法無生是淺深次第;然而今是本末次第;法是根本,人是後末,以法成人,如五陰和合名爲人我,衆生以五陰爲我,所以是法本人末,因此前破法是破根本,此破人我是破後末。如果就破病次第論者,也應先破凡夫外道,次破諸部小乘,因爲凡夫外道多執有我有神,所以應先破神我,諸部小乘多不說有神有我而謂法是實有,今論主要是正破小乘兼破凡外,所以先破諸法,後洗神我。
二者,上來諸門末後都說“有爲法空故無爲法亦空,有爲無爲空故,何況我耶”?這雖然是已將法空例明我空,但還沒有專門批破人神,今此一門專門批破人神,以釋諸品中人無我義。言人無我者,一切衆生都執有一個實我,于是我貪我嗔、我慢我癡,終日爲我造諸惡業,輪回生死,所以“我”是痛苦的根本,罪惡的源泉。然五蘊中實無有我,都是因爲無明暗識妄執五陰爲我,所以佛陀教導我們諸法無我。如果悟無我就無自私,也不爲我造業,心地清淨,自他平等,何等逍遙!衆生執我凡有二種:一是小我,二是大我。小我者,世間凡夫每人都認爲有個實在的我,死後叫作靈魂,外道稱爲神我,因爲有我,所以私欲膨脹,一切爲我,于是殺盜淫妄,無所不爲,佛教爲了安樂衆生,避免造業受苦,教知無我。言大我者,就是造物主。古代印度,說有梵天王和大自在天能造萬物,說世間天地人物皆是大自天所造,既然是造萬物之主,所以名大神大我。今天之所以信有上帝造萬物者,同爲一類,疑其出自古代印度。此類大神大我都爲本論所破。
叁者,就叁解脫門而言,論初叁門明空,次有四門說無相,今從這門到本論完畢解說無作,無作又名無願。此叁解脫門也稱爲叁空門,此叁空門可有二義:一是有淺深義,二是無淺深義。無淺深義者,每一門都是無病不破,無理不申,所以門門都說一切法空,都是發明諸法實相的道理,所以無淺深。言叁門有淺深者,空門破有,無相破空,空相也空,所以名無相,此二門明非空非有,即是中道不二正觀,今無作門息于內觀,明于叁界無所願求亦無所作,就可以了脫生死輪回,所以前是空有雙遣,這是緣觀俱寂,說明此叁門的義趣最爲深遠。
四者,此品接上門而來,上一門明因果空義,外人未必能接受,即說明有能作因的大自在天或上帝,有被造作的萬物和受苦人,一因能生萬果,這就是因果,怎麼能說因果空呢
爲破這種邪見,所以有此門。
五者,此門重在破苦,明苦空義,說明無有作苦者,如前引經說:“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觀苦法和作苦者皆空,所以名“觀作者門”。
丙一 長行生起
複次,一切法空,何以故
自作、他作、共作、無因作不可得故。如說:
長行生起容易明白,所以從略。
丙二 正明門體
丁一 偈 頌
自作及他作 共作無因作
如是不可得 是則無有苦
偈本叁句破四種作,第四句破苦。破四種作是破因,破苦是破果,是承上“觀因果門”而來。上門明有因緣不能生果,無因緣也不能生果,所以因果是空。今外人意:有四種作爲因,能生衆生及以苦法是果,這是實在的,怎麼能說沒有因果!所以今破此四作和苦,明性空義。之所以破苦者,痛苦是人們的大患,衆生爭相脫離,而不知苦的來源和意義,從緣起有講,作善得福,造惡感苦,如果能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然能離苦得樂。要是從緣起空說,如果能夠了知四作無實,苦由緣生,心系叁空觀門,久修成就,那麼叁界苦惱就畢竟解脫。
丁二 長 行
戊一 正釋偈本
己一 明苦非四作故空
庚一 明苦非自作
苦自作不然,何以故
若自作即自作其體,不得以是事即作是事,如識不能自識,指不能自觸,是故不得言自作。
如果自己已經是有,有則不須再作;如果還沒有自我,無自怎能自作
又樓房汽車是工人造的,小牛小馬是老牛老馬生的,草木禾苗是種子水土人工等生成的,世間哪有一物是離開衆緣是自生自作的,所以自作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庚二 破他作
辛一 直與否定
他作亦不然,他何能作苦
“他何能作苦”
他是何所指
是以人爲他
還是以物爲他
人有一切人,物有萬種物,是指神農爲他
還是以樹木爲他
高山流水都可以說是他,你所說的他究竟指什麼呢
辛二 外人釋救
問曰:衆緣名爲他,衆緣作苦故名爲他作,雲何言不從他作
這正是唯識家的說法,唯識宗說:從衆緣生名依他起,如九緣生眼識,八緣生耳識等,八識都依衆緣生起,所以識都名依他起,依他起就是由他生起。
辛叁 論主破救
壬一 明緣非他
答曰:若衆緣名爲他者,苦則是衆緣作,是苦從衆緣生則是衆緣性,若即衆緣性,雲何名爲他
如泥瓶泥不名爲他,又如金钏金不名爲他。苦亦如是,從衆緣生故,衆緣不得名爲他。
如果苦從衆因緣生,就是屬于衆因緣性,衆因緣就不得名爲他。例如以磚瓦木石灰泥人工等衆緣造作的房屋,這磚瓦木石等衆緣就不能說是房屋的他,因爲離了這磚瓦木石等衆緣就沒有另外的房屋,對誰說名爲他
如果除了磚瓦木石灰泥等衆緣另有房屋自體,可以對自說衆緣爲他,今離了衆緣沒有另外的房屋自體,即以衆緣爲房屋自體,所以不得說衆緣爲他。如果說:房屋另有自體,可以對自說衆緣爲他,然而如果房屋實有自體,便不須從衆緣生,也就不須從他作,則他作的說法就不能成立。今房屋必須由衆緣造作産生,即房屋沒有自體性,所以房屋是空。苦也是這樣,從衆緣生即屬衆緣性,衆緣不得名爲他。既然屬于衆緣性,即無自性,苦無自性,所以苦是空。作泥瓶的泥,製金钏的金,都不得名爲瓶、钏的他,是同樣的道理。
壬二 明衆緣不實
複次,是衆緣亦不自性有,故不得自在,是故不得言從衆緣生果。如《中論》說:
果從衆緣生, 是緣不自在
若緣不自在 雲何緣生果
此明衆緣生無有自性,如果無自性,衆緣也是空,以何爲他!上文是縱緣奪他,此則緣他俱奪,奪是否定意。引《中論·觀因緣品》最後結破偈,彼偈雲:“若果從緣生,是緣無自性,從無自性生,何得從緣生。”無自性就是不實在,無自性就是性空,空故無實在的衆緣,無實在的衆緣以何爲他
庚叁 破共作
如是苦不得從他作、自作、共作亦不然,有二過故。若說自作苦、他作苦,則有自作他作過,是故共作苦亦不然。
假若有自有他,可以說合自他爲共作,今自作已被破,他作也被破,即無自亦無他,既然沒有自他,以何爲共
又自作有過失,說他作也有過失,如果說共作,便是合二過爲一過,過上加過更是大過,是故不得言苦是共作。
庚四 破無因作
若苦無因生亦不然,有無量過故。
無因生有無量過者,如前文說:手指頭應生車馬飲食,種瓜應得豆,牛應生馬,石頭應生蓮花。爲什麼這樣說
因爲你主張無因無緣能生果的原故,可見,說無因緣能生能作更是荒唐。
己二 引經證明
如經中說:裸形迦葉問佛,苦自作耶
佛默然不答;世尊!若苦不自作者,是他作耶
佛亦不答;世尊!若爾者,苦自作他作耶
佛亦不答;世尊!若爾者,苦無因無緣作耶
佛亦不答。如是四問,佛皆不答者,當知苦則是空。
引經證明苦非四種作者所作,如果沒作者,“當知苦則是空”。前雖說明無有四種作者,無有苦果,但恐怕外人不信,所以引經證明。這裏引的是小乘經,所以引小乘經者,如果引大乘經,聲聞人不肯信受,認爲大乘經非佛說,所以引小乘經明法空義,令其生信,如果不信苦是空,則違反自所尊經。裸形迦葉是一位苦行外道,他們以裸體修習苦行,欲知苦義,所以問佛,佛示苦空,外道不能理解,又苦因惡感,外道不能正信因果,認爲人本有苦樂二分,苦盡自然得樂,因此習苦行,彼人持是邪見問佛,所以佛不答。
戊二 小乘人與論主爭經
己一 總敘論主不識經意
問曰:佛說是經不說苦是空,隨可度衆生故作是說。
依小乘人的意見,佛破外道四作是說沒有外道所修的苦行法,外道所修是無益苦行,而實有佛說的苦谛的苦,並不是說苦是空。聲聞人爲了說明苦法不空,所以與論主爭經。言爭經者,爭論此經中所說的苦是空還是不空。小乘經中很少說苦是空,大乘經中多說苦空,如《維摩經》說“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般若心經》說“無苦集滅道”。因爲《阿含經》多說有法,少說空法,所以與論主爭論苦空義。又小乘人有二種:一是既然信我空也信法空。如大衆部和成實論師等;二者只信我空不信法空,如上座部和毗昙論師等,今是不信法空的人來爭論說苦不空。言“隨可度衆生故作是說”者,意思是:佛不答四問就是一種回答也是一種說法,所以說“隨可度衆生故作是說”。又佛是隨機施教,應答者則答,不應答者則不答。如《大智度論》卷二十六說有四種答:“佛不答十四難者,佛有四種答:一者定答、二者分別義答、叁者反問答、四者置答。”置答者,即是置而不答,所以不答就是一種答法。《大智度論》又說:“此十四難法應置答。又複若有所利益者則答,知必有所益者,分別爲答,外道所問,不爲涅槃,增長疑惑,故以置答。”今佛不答四作問是同樣的道理。
己二 爲論主釋經
庚一 明佛不答的道理
是裸形迦葉謂人是苦因有我者說,好醜皆神所作,神常清淨無有苦惱,所知所解悉皆是神,神作好醜苦樂還受種種身,以是邪見故問佛,苦自作即
是故佛不答。
這在說明裸形外道的主見。此外道認爲人是苦因,是有我論者,外道所說的我名爲神我,所以說“神作好醜苦樂還受種種身”…
《十二門論釋義 甲二、正明論體 乙十 觀作者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