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二別釋衆品 乙十一 明叁論破緣有利鈍不同門

  乙十一 明叁論破緣有利鈍不同門

  次明叁論所破之緣有利鈍不同門。今略舉《中》、《百》二論,明衆生得悟不同,凡有四種:一,自有一種根緣,聞《百論》始舍罪福,終破空有,當此言下得悟無生。二,有諸外道,雖聞提婆當時所破,言理俱屈,猶未得悟,後出家竟,禀受佛經,方乃得悟,此中根人也。叁,有諸外道,聞提婆之言不了,尋經翻更起迷,爲《中論》所破方得悟,此下根人也。四,有諸外道,初禀提婆之言,乃至尋《中論》,亦未得解,後因《十二門觀》玄略,方乃得悟也。

  叁論所破的根緣,利鈍不同,計有四種:第一,聞《百論》破斥,言下大悟的爲上根人。第二,聞《百論》破斥不悟,後來讀佛經得悟的爲中根人。第叁,讀佛經不悟,後來學習《中論》,爲《中論》所破而開解的爲下根人。第四種,從聞《百論》、佛經、《中觀》都未能解悟,後因《十二門觀》方悟無生的爲下下根人。根機雖有種種不同,了悟之後,都是一樣的。此文告訴我們,這是學習叁論的先後次第。《百論》是破外道的,但每一凡夫,從無始已來,都有各種妄想顛倒知見,並不次于外道,經過對《百論》的學習,可能領悟到異學和一般人的錯誤知見,從此可以歸信佛法。信佛之後,讀誦佛經,可以進一步認識佛教。如果對佛教找不到重點要義,再學習《中觀》和《十二門觀》,也就會了解佛法的中心要義了。講學叁論,應當遵循這一指示精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