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二別釋衆品 乙十二 別釋《中論》名題門

  乙十二 別釋《中論》名題門

  丙一 總釋叁字

  丁一 正釋名題

  次別釋《中論》名題門。此論立名,有廣有略。所言略者,但稱《中論》故睿法師序雲:“《中論》有五百偈,龍樹菩薩之所造。”而後但釋“中論”二字,故名爲略。問:何故但稱《中論》不題觀耶?答:中是所論之理實,論是能論之教門,若明理教,故義無不周也。所言廣者,加之以觀,故影法師《中觀論序》雲:“寂此諸邊,名之爲中,問答折征,稱之爲論。又雲觀者,直以觀辨于心,論宣于口耳。”問:何故具題叁字耶?答:因中發觀,由觀宣論,要備叁法,義乃圓足也。

  別釋衆品,有十二大科,可分爲二:前十一門總明四論要義,此第十二門別釋《中論》名題。《中論》名題,有廣略二名,略名《中論》,廣稱《中觀論》。這是由《中論》兩篇序文傳下來的。羅什翻譯《中論》,參加翻譯的有兩人爲《中論》作序,一是僧睿,二是昙影。昙影並作注釋,名《中論注》。僧睿序雲:“以中爲名者,照其實也,以論爲稱者,盡其言也。”故但釋《中論》二字。昙影序如今文所引:“寂此諸邊,名之爲中,問答折征,稱之爲論。又雲觀者,直以觀辨于心,論宣于口耳。”這就是說,龍樹觀點,存在心內,便是“中觀”,說出于口,就是“中論”。所以此論有叁個名稱:一名《中論》,二名《中觀》,叁名《中觀論》。

  丁二 次第門

  次第門。問:此叁字有何次第耶?答:有二種次第:一者能化次第,二者所化次第。能化次第者,中謂叁世十方諸佛菩薩所行之道,故前明中;由此道故,發生諸佛菩薩正觀,故次明觀;由內有正觀,故佛宣之于口,名之爲經,四依菩薩宣之于口,目之爲論也。約所化悟入次第者,禀教之徒,因論識中,因中發觀。若望于佛,因教識理,因理發觀也。

  《中觀論》叁字,有兩種次第:一是能化次第,二是所化次第。“能化”是就佛菩薩而言,佛菩薩能教化衆生,故名能化。“中”是佛菩薩所行之道,佛菩薩所行的是中道,故“中”在前。因行于中道,能發生正觀,故次明于觀。由內有正觀,依此正觀,佛菩薩宣之于口,故爲經爲論,今論是菩薩所造,故題名《中觀論》叁字以爲次第。次約所化悟入者,“所化”就是被教化的衆生。所化衆生,受學菩薩的論,由學習《中論》,認識中道,由中道發生正觀,故先論次中後觀,若約所化,應名《論中觀》以爲次第。今論是菩薩所造,應以能化爲主,故題名《中觀論》以爲次第。若是學習佛經,應名因教識理,佛經是佛的言教,理是經中所說的中道之理,故言“若望于佛,因教識理,因理發觀”。

  丁叁 製立門

  次製立門。所以但明叁字,不多不少者,略有叁義:一者諸佛菩薩,凡有二德:一者自行,二者化他。中之與觀,謂自行也,論之一字,即是化他。自行化他,義無不攝,故但標叁字。二者,化于衆生,要必具叁:一者有所悟之理,二者因理發觀,叁者由觀宣論,故但明叁也。叁者,以中對觀,是境智之名,以觀對論,爲說行之稱。因中發觀,故以中爲境,以觀爲智。如說而行爲觀,如行而說爲論。以義唯此四,故名字但有叁名也。

  製定建立論題的字數叫“製立”。爲什麼要製定,不多不少,只“中觀論”叁字爲論題呢?此略有叁義:第一,諸佛菩薩大分有兩種功德:一是諸佛自修成就的功德,此德無量不可說;二是說法教化衆生,此亦善巧無量。中之與觀是自修功德,經論是說法教化,是化他功德。這兩種功德攝盡佛菩薩一切功德。又佛菩薩功德,不出法報化叁身,中是真如法性,就是理法身;觀是觀智,是修得的智慧法身,就是報身;經論是說法教化的結果,配應化身。“中觀論”叁字能表達佛菩薩的叁身功德故不多不少。第二,就化他德中要具備叁義:一要有正確的理論指導就是中,謂中道實相;二要有實踐的方法即觀法爲觀;叁自己成就後還要說法教化他人爲論。故“中觀論”叁字意義深遠,不多不少,圓滿具足。第叁,“以中對觀,是境智之名”,謂“中”是所觀的中道理境,“觀”是能觀的主觀心智。以心觀境,由境生智,即是自行。“以觀對論,爲說行之稱”者,以心觀境,由境生智,這是“如說而行”是觀行;說此境智意義以教他人,即是“如行而說”爲經論。義理雖廣,不出境智說行四種,故言“義唯有四”,故但立叁字爲題。

  丁四 通別門

  次論通別門。通而爲言,叁字皆中、皆觀、皆論。所言皆中者,理實不偏,故理名爲中;因中理發觀,觀非偏觀,觀亦名中;因中觀宣論,論非偏論,論亦名中。叁字皆觀者,中是義相觀,觀是心行觀,論是名字觀。亦如叁種般若:中是實相般若,觀是觀照般若,論是文字般若。叁種皆論者,論是能論,故名爲論,余二所論,亦名爲論也。就別而言,理實不偏,與其中名,智是達照,當其觀稱,論是言教,故目之爲論。

  即是以通別二義,解釋“中觀論”叁字,故名通別門。若依別義解釋,實相之理,遠離二邊,稱之爲中;以心照境,名之爲觀;吐言宣義,呼之爲論。故“中觀論”叁字名義各別,是爲別門。若就通義解釋,通是同義,叁字皆是中,叁字皆是觀,叁字皆是論,故是通門。所言叁字皆是中者,實相之理,離偏稱中,名爲中道;發生的觀智,此觀不偏,觀也是中,故稱中觀;依中觀宣教,言論不偏,論也是中,故稱“中論。所言叁字皆是觀者,“中”是義相觀,“觀”是心行觀,“論”是名字觀。這是本宗所說的叁觀。以中道實相的義理爲所觀境,故名義相觀;觀智是能觀的心行,以此心行觀實相境,當體爲名,即是心行觀;論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字能說明中道觀法,故是名字觀。又如叁種般若,般若即是觀智,也可稱爲叁觀:實相般若是義相觀,觀照般若是心行觀,文字般若是名字觀。叁字皆是論者,“中觀”是論的主體內容,是所論,“論”之一字是論說,即是語言文字,是能論,能論所論皆是論,故叁字皆是論。

  丁五 互發互盡門

  戊一 標互發互盡

  

  次明互發互盡門。就中有:中發觀、觀發中;緣盡觀、觀盡緣。

  “中發觀、觀發中”,即是解釋中和觀的關系,又是說明修觀的過程。“中”謂中正之理,“觀”謂觀心智慧,發謂發生或發現。中觀互發,意謂:有正確的理論指導,才能引發正確的智解,有正確的觀點智解,才能體會或發現正確的理論,這種相輔相成,名爲境智互發。“緣盡觀、觀盡緣”,稱爲緣觀互盡門。前境智互發門,是指的正理對正觀,故言互發,今是邪緣對正觀,故言互盡。盡謂滅盡。以正確的觀智,觀察錯謬見解的邪緣,此種邪緣都被消滅于正觀之內,名緣盡于觀;邪緣既消滅已盡,正觀也無須保留,名觀盡于緣。是謂:內外並冥,緣觀俱寂。

  戊二 釋中觀互發

  所言中發觀者,如《涅槃經》雲:十二因緣,不生不滅,能生觀智,譬如胡瓜,能發熱病也。觀發中者,衆生本謂因緣是生是滅,不知是中,以正觀檢生滅不得,方悟因緣是中,此則因觀發中。

  中發觀者,觀一切法不生不滅,能見中道實相,即生般若正觀。此外引《涅槃經》說:觀十二因緣不生不滅,能生觀智。諸法實相本來不生不滅,但凡夫顛倒,沒有正觀知見,只見諸法生滅無常。若是佛菩薩以正智觀諸法,常是不生不滅。學者若能依教修觀,觀十二因緣不生不滅,便能發生觀智。譬如胡瓜,能發熱病一樣,名爲中發于觀。觀發中者,衆生本來謂因緣是生滅是生死,不知是諸法實相。但是若能以正智的觀點,分析檢查生滅法的實體不可得,這才悟得生滅法即是不生不滅的實相。由正觀發現正道,這就是觀發于中。

  戊叁 釋緣觀互盡

  緣盡于觀者,凡夫二乘及有所得偏邪之緣,盡菩薩正觀之內,故名緣盡于觀。觀盡于緣者,邪緣既盡,正觀亦息,故名觀盡于緣。緣盡于觀,故非緣,觀盡于緣,故非觀,非緣非觀,不知何以美之,強名正觀也。

  上是以正觀對正道,正對正則互相顯發,此是正觀對邪緣,邪對正便無處容身,而歸滅盡。緣盡于觀,“緣”是外道、二乘及有所得大乘人的偏邪知見之緣,本不真實,菩薩以正觀達照,皆不能自立,悉消滅于正觀之內,故名緣盡于觀。觀盡于緣者,本對邪緣,故說正觀,邪緣既盡,正觀自息,故名觀盡于緣。《中論疏》卷八(木刻本)說:“攝嶺大師雲,“緣盡于觀、觀盡于緣”。緣盡于觀者,凡夫二乘,有所得大乘,此諸緣盡于正觀之內,以正觀既生,如此之緣即不生,故雲緣盡于觀;在緣既盡,正觀便息,故名觀盡于緣。非緣非觀,不知何以美之,強名爲中,強名爲觀。”攝嶺大師即僧朗大師。

  戊四 釋中觀互盡

  問:既得緣盡觀、觀盡緣,亦得中盡觀、觀盡中否?答:亦得爾也。中是智境,觀是境智。境不自境,因智故境;智不自智,由境故智。由智故境,境不自境;由境故智,智不自智。不自智則非智,不自境則非境,故是境盡于智,智盡于境。

  前明中觀互發,緣觀互盡,現在反轉過來說,中觀互盡,緣觀互發,以示教理圓融。中觀亦名境智,中是所觀的理境,觀是能觀的心智,故中觀也是境智。今談中觀互盡,于言不便,即作境智說明。中境不自成爲境,因對智才說爲境;觀智不自成爲智,因照境才說爲智,故境智都是相待緣起的。境不是自境,則非境;智不是自智,則非智,如是非境非智,緣起即是性空,故境智俱盡,就是中盡觀、觀盡中。

  戊五 釋緣觀互發

  問:亦得緣發于觀,觀發于緣否?答:由邪緣故,得顯正觀,即是緣發于觀;由正觀故,顯緣是邪…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二別釋衆品 乙十二 別釋《中論》名題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百論釋義 前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