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謂觀發于緣耳。
次設問答,以釋緣觀互發。答意是:兩相對照,互相顯發。由彼邪緣,才顯得我是正觀,就是緣發于觀;由我正觀,方顯得彼是邪緣。前中觀互發,發謂發生或發現,今緣觀互發,是兩相對照,發謂顯發,同是互發,而發義不同。
丙二 別釋中字
丁一 四種釋義
戊一 總標
次明別釋叁字門。總論釋義,凡有四種:一依名釋義,二就理教釋義,叁就互相釋義,四無方釋義也。
前總釋叁字,是將叁字合在一起解釋,今別釋叁字,是分別解釋叁字。雖言別釋叁字,實際只解釋一個“中”字,並未解釋“觀論”二字。不解釋的原因,《大乘玄論》說:“然解中既顯,則觀義可明。何故爾?既稱中觀,中離斷常,觀亦離斷常,故既解中,即是解觀。”今《玄義》顯正章最後說:“正既有對偏、盡偏、絕待,觀論亦然,類前可知。”故今但解釋中,觀論二名,類推可知,故不另釋。“四釋”名稱不同,《二谛章》作:“一隨名釋,二就因緣釋,叁顯道釋,四無方釋。”《二谛章》又說:“此四義不得前後。”“不得前後”者,是說不得改變前後次第。與今文次第名稱略異。《二谛章》是刊定說,應依《二谛章》的名稱和次第。現在且依此文的次第解釋。
戊二 別釋
己一 依名釋
依名釋義者,中以實爲義,中以正爲義。中以實爲義者,如《涅槃》釋本有今無偈雲:我昔本無中道實義,是故現在有無量煩惱。睿師《中論序》雲:“以中爲名者,照其實也。”照謂顯也,立于中名,爲欲顯諸法實,故雲照其實也。所言正者,《華嚴》雲:“正法性遠離,一切言語道,一切趣非趣,悉皆寂滅相。”此之正法,即是中道。離偏曰中,對邪名正。肇公《物不遷論》雲:“《正觀論》曰:觀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故知中以正爲義也。
依名、隨名,皆是隨文釋義。中有叁義:一是中,二是正,叁是實義。就是中道、正法、實相叁名。今釋“中”字,即以正實二義解釋,故雲“中以正爲義,中以實爲義”。釋“中以實爲義”,首先引《涅槃經》我昔本無中道實義,是故現在有無量煩惱。反過來說,假使我悟得有中道實義,豈不是就沒有煩惱了嗎?此文“中道”與“實義”是聯系在一起的,不能分開,表明中道就是實義,故引以爲證。次引僧睿《中論序》雲:“以中爲名者,照其實也。”並說明照謂顯也。意謂:所以中爲名,爲的是顯示真實義,顯實相義,故言“照其實”。
釋“中以正爲義”,也引兩處文,先引《華嚴》,次引《肇論》。《華嚴》雲:“正法性遠離一切言語道。”正法性就是真如實相,故文釋雲:此之正法即是中道。離偏曰中,對邪名正,這是會通正法就是中道,只是對緣不同,詞異義同。次僧肇《物不遷論》引《中觀論》即引作《正觀論》,可見中就是正義。“觀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這是引《中論·觀去來品》明無去來義,只是引其義,而不是引其文。意謂:看著有人朝向東方去,但這人永遠也到不了東方,明去即不去。現在流通本的《物不遷論》的引文,還是作《中觀論》。但不管怎樣,至少嘉祥見到的《物不遷論》中的引文作《正觀論》,所以才作爲依據,引來作證。
己二 顯道釋
理教釋者,中以不中爲義,所以然者,諸法實相,非中,非不中,無名相法,爲衆生故,強名相說,欲令因此名,以悟無名,是故說中,爲顯不中。問:中以不中爲義,出何文耶?答:《華嚴》雲:“一切有無法,了達非有無。”若爾,一切中偏法,了達非中偏,即其事也。
依《二谛章》應是第叁。理教釋義,《大乘玄論》名爲“豎論表理”,《二谛章》叫作“顯道釋”,今文與彼頗不相應。依上兩書,此文應名教理釋,而不應名理教釋。“中以不中爲義”,即是“豎論表理”,也是“顯道”的意思。道即是理,所謂中正之道,實相之理。教能顯理,爲顯此理,故應是教理釋。“諸法實相,非中非不中”,爲顯此中實之理,才說“中以不中爲義”,引《華嚴經》作證。晉譯《華嚴》卷五偈雲:“一切有無法,了達非有無,如是正觀察,能見真實佛。”意謂:說有說無皆是言教,皆是假名,了達非有非無的中道,才是真實。今說中不中也是這樣,說中說不中皆是名教,了達非中非不中,才是絕待的中道真實。故後兩句說:“如是正觀察,能見真實佛。”真實佛就是法身報身佛。
己叁 因緣釋
所言互相釋者,中以偏爲義,偏以中爲義。所以然者,中偏是因緣之義,故說偏令悟中,說中令識偏。如經雲:說世谛令識第一義谛,說第一義谛令識世谛也。
依《二谛章》是第二因緣釋。互相釋義,《大乘玄論》名爲“橫論顯發”。橫論顯發就是互相釋義,也叫因緣釋義,意思是一樣的。“中以偏爲義,偏以中爲義”,對偏故說中,因中故說偏,所以中偏是因緣義,也是互相釋義,此不難解。經雲,是引《涅槃經》義,文也易知。
己四 無方釋
四無方釋者,中以色爲義,中以心爲義。是故《華嚴經》雲:“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故一法得以一切法爲義,一切法得以一法爲義。
《二谛章》卷中說:第四無方釋義者,明俗以一切法爲義,人是俗義,柱是俗義,生死是俗義,涅槃是俗義,無方無礙,故一切法皆是俗義。釋二谛義既是如此,今釋中義也是如此。人是中義,柱是中義,色是中義,香是中義,無方位、無限量、圓通無礙,故一切法皆是中道。《二谛章》又說:“《華嚴》何意雲,一念無量劫,無量劫一念?體道故如是。何者?一念即是道,無量劫亦是道,故無量劫即一念,何以故?無礙道故。體無礙道,故得無礙用,一念無量劫,無量劫一念。無量劫一念非一念,一念無量劫非無量劫。非一念非無量劫,而一念無量劫。
丁二 四種中義
問:中有幾種?答:既稱爲中,則非多非一,隨義對緣,得說多一。所言一中者,一道清淨,更無二道。一道者,即一中道也。所言二中者,則約二谛辨中,謂世谛中、真谛中。以世谛不偏,故名爲中,真谛不偏,名爲真谛中。所言叁中者,二谛中及非真非俗中。
中義,約體性說,無名無相,言忘慮絕,是非一非多的,若是隨緣立義,可以得說一多,有一中二中,叁中四中,乃至無量中道。所言一中者,即不二法門,一實中道。《華嚴經》說:“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畏人,一道出生死。”真理唯一個,即是一真中道。所言二中者,就是約真俗二谛明中。言俗是即真之俗,說真是即俗之真,二谛融通,義無偏礙,當體是中。所言叁中者,如文所說,二谛中道及非真非俗二谛合明中道,也是前文所說的體中和用中,非真非俗是體中,二谛中道是用中。
所言四中者,謂對偏中、盡偏中、絕待中、成假中也。對偏中者,對大小學人,斷常偏病,是故說對偏中也。盡偏中者,大小學人,有于斷常偏病,則不成中,偏病若盡,則名爲中,是故經雲:衆生起見,凡有二種:一斷二常。如是二見,不名中道,無常無斷,乃名中道。絕待中者,本對偏病,是故有中,偏病既除,中亦不立,非中非偏,爲出處衆生,強名爲中,謂絕待中。故此論雲:“若無有始終,中當雲何有?”經亦雲:遠離二邊,不著中道,即其事也。
此四種中義,對偏等叁中,前“顯正章”末,已略解釋。此文自釋頗詳,不須多解。“此論雲”者,即是《中論·破本際品》,偈雲:“生死無有始,亦複無有終,若無有始終,中當雲何有?”意思是說,若沒始終兩頭,哪裏還有中間。經亦雲者,《大品·法施品》說:“不以二法,不以不二法。”不以二法,是遠離二邊,不以不二法,即是不著中道。
成假中者,有無爲假,非有非無爲中,由非有非無,故說有無,如此之中,爲成于假,謂成假中也。所以然者,良由正道未曾有無,爲化衆生,假說有無,故以非有非無爲中,有無爲假也。就成假中,有單複疏密橫豎等義,具如中假義說。如說有爲單假,非有爲單中,無義亦爾。有無爲複假,非有非無爲複中。有無爲疏假,非有非無爲疏中。不有有爲密假,有不有爲密中。疏即同橫,密即是豎也。
前面說過,真理絕待,無名無相,非中非不中,爲教化衆生,于無名相中,強說中道。中是實義,對中說假,借假顯中。如來善巧,說非有非無爲中道,說有無爲假名,說此中道,爲成立假名,故名成假中。“就成假中,有單複疏密橫豎”等者,《大乘玄論》辨釋二谛中假,具明單複中假疏密義,今略述之。單複中假者,例如:只說一有不說無爲單假,只說無不說有,也是單假,雙說有無爲複假。中也是這樣,只說一非有,爲單中,只說一非無也是單中,雙說非有非無爲複中,疏密之義也是如此,約有無二字合說中假,爲疏中疏假,單約一個有或單說一個無明中假,是密中密假。例如說,假有假無此是疏假,若說有不有,此是密假。中也如此,若說非有非無,此是疏中,若說非有非不有,同樣是中道,名爲密中。就是約有無二字說爲疏,單約一字說爲密。密即是豎,疏即是橫。
爲什麼要分單複中假疏密義?爲釋經論,經論中說有兩種百非,兩種對治,所以立單複中假疏密等以釋經論。例如說苦樂虛實,此是疏對治,若說苦不苦,實不實,此是密對治;若說如來涅槃非有非無,此是疏百非,若言非有非不有,非無非不無,此是密意辨非。因爲經中有此單複疏密義,所以立此以示學人,用以通曉經義。《叁論玄義檢幽集》載攝山僧朗說:長安道融《維摩經注》,引羅什語雲:“若不識橫豎疏密單複義者,終不解大乘經論意。”可見單複疏密中假義,原是關中攝山曆代相傳的教義。
丁叁 各家釋中不同
戊一 外道明中
次釋中不同,得有四種:一外道明中,二毗昙明中,叁成實明中,四大乘明中也。外道說中者,僧佉人言,泥團非瓶非非瓶者,即是中義也。衛世師雲:聲不名大不名小。勒沙婆雲:光非暗非明。此之叁師,並以兩非爲中,而未知所以爲中耳。
敘外道明中有叁家:第一僧佉派即是數論師,說泥團非瓶非非瓶者,彼意:泥團可說不是瓶,故言“非瓶”,但泥團可以製造成瓶,離泥無瓶,因中有果,這又不能說泥團不是瓶,故言“非非瓶”,即以此爲中。衛世派即是勝論師,說聲音不是大也不是小,以此爲中。聲音近聽則大,遠聽便小,而聲音實非大小。又聲音隨大器則大,隨小器則小,如鍾大故聲大,磬小故聲小,而聲音自身無大小。勒沙婆是尼乾子派,說光非暗非明爲中道。夜間遠處射來的光,不能看書,不能辨物,故言“非明”,光又與暗不同,故言“非暗”。此外道叁師,皆以雙非爲中道,而不知真正的意義。
戊二 小乘人明中
毗昙人釋中者,有事有理。事中者,無漏大王不在邊地,謂不在欲界及非想也。理中者,謂苦集之理,不斷不常也。成實人明中道者,論文直言,離有離無,名聖中道,而論師雲:中道有叁:一世谛中道,二真谛中道,叁非真非俗中道。
毗昙事中“無漏大王不在邊地”者,聲聞法的無漏道慧,是無煩惱的別稱,無漏清淨,叁界第一,故稱大王;“不在邊地”者,不在欲界及非非想天。欲界衆生,煩惱濁重,故無漏不在;非非想天,是外道所修所生處,也是有漏,故無漏不在,色界居叁界之中,五淨居天是叁果聖人所住,故是無漏,此即事明中。四谛中的苦集二谛,是世間因果,集是煩惱業因,苦是由因生果。此因果道理,因滅故不常,果續故不斷,不斷不常,即是中道。這是約苦集之理以明中道。成實明叁種中道:世谛中道、真谛中道、二谛合明非真非俗中道。此叁種中道,與叁論宗所說叁種中道名同,其實大異。《叁論》《成實》皆傳自羅什,故兩家皆明叁種中道,然而由于大小乘教理深淺的不同,故兩家叁種中道的意義有所不同,《大乘玄論》卷二和《中論疏》卷二,皆有明辨,這裏就不多說了。
戊叁 大乘人明中
四大乘人明中者,如攝大乘論師明,非安立谛,不著生死,不住涅槃,名之爲中也。義本者,以無住爲體中,此是合門。于體中開二用,謂真俗,此是用中,即是開門也。又中假師雲:非有非無爲中,而有而無爲假也。
攝大乘論師,以非安立谛無住涅槃爲中道。《攝論》以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叁性爲安立谛,以叁無性爲非安立谛,即以叁無性非安立谛,無所住爲中道。此言攝論者,是梁代真谛叁藏所傳由來之攝論師。約唯識明中,唯有內識故非無,都無外境故非有,非有非無,唯識即是中道。“義本者,以無住爲體中”者,是本宗自述中義。今宗義本,以無住爲體中,于體中開爲二用,謂真俗二谛。何謂“無住”?《大乘玄論》卷一說:“不真不俗,亦是中道、亦名無所有,亦名正法、亦名無住。”故此無住,就是中道正法,故爲體中。于體中開爲二用,即真俗二谛,總爲叁中,與“顯正章”中所說不異。
又“中假師雲”者,中假師是叁論宗的一個派別,不久消失。攝山僧诠,有高足四人,即興皇寺的法朗、棲霞寺的慧布,長幹寺的玄辨,禅衆寺的慧勇。非有非無爲中道,說有說無爲假名,這本來是止觀诠師所立義趣,後來四公領解不同,講說有異。辨勇二公固執非有非無爲中,而有而無是假,所以被興皇門下稱爲中假師。興皇、嘉祥認爲:通常雖是以非有非無爲中,說有說無爲假,但也不能定執,應當是中假互通,中道也是假名,二谛假名也是中道,稱爲圓融中假。
《中論疏》卷四說:“以有不自有,故有是假有,即此假有,遠離二邊,故稱中道。問:若爾,中假何別?答:論雲:“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更無二休,約義不同耳。問:若爾,攝山大師,雲何非有非無名中道,而有而無稱爲假名,即體稱爲中,用即是假,雲何無別?答:此是一往開于體用,故體稱爲中,用名爲假。問:大師何故作是說?答:論文如此,故大師用之。《四谛品》雲:“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長行釋雲:以遠離二邊,故名中道,爲衆生故,以假名說。中道爲體,不可說其有無,用是有無故,可得假說,故以非有非無爲中,而有而無爲假,蓋是一途論耳。若辨叁中叁假,即中假常通。”可見興皇、嘉祥雖常談中假,而不固執于中假,說中假常通。對定執非空非有是中道,言而有而無爲假名者,被稱爲是中假師。
《叁論玄義記》終
攝山後學 劉常淨撰記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二別釋衆品 乙十二 別釋《中論》名題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