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十二 别释《中论》名题门▪P2

  ..续本文上一页,谓观发于缘耳。

  次设问答,以释缘观互发。答意是:两相对照,互相显发。由彼邪缘,才显得我是正观,就是缘发于观;由我正观,方显得彼是邪缘。前中观互发,发谓发生或发现,今缘观互发,是两相对照,发谓显发,同是互发,而发义不同。

  丙二 别释中字

  丁一 四种释义

  戊一 总标

  次明别释三字门。总论释义,凡有四种:一依名释义,二就理教释义,三就互相释义,四无方释义也。

  前总释三字,是将三字合在一起解释,今别释三字,是分别解释三字。虽言别释三字,实际只解释一个“中”字,并未解释“观论”二字。不解释的原因,《大乘玄论》说:“然解中既显,则观义可明。何故尔?既称中观,中离断常,观亦离断常,故既解中,即是解观。”今《玄义》显正章最后说:“正既有对偏、尽偏、绝待,观论亦然,类前可知。”故今但解释中,观论二名,类推可知,故不另释。“四释”名称不同,《二谛章》作:“一随名释,二就因缘释,三显道释,四无方释。”《二谛章》又说:“此四义不得前后。”“不得前后”者,是说不得改变前后次第。与今文次第名称略异。《二谛章》是刊定说,应依《二谛章》的名称和次第。现在且依此文的次第解释。

  戊二 别释

  己一 依名释

  依名释义者,中以实为义,中以正为义。中以实为义者,如《涅槃》释本有今无偈云:我昔本无中道实义,是故现在有无量烦恼。睿师《中论序》云:“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照谓显也,立于中名,为欲显诸法实,故云照其实也。所言正者,《华严》云:“正法性远离,一切言语道,一切趣非趣,悉皆寂灭相。”此之正法,即是中道。离偏曰中,对邪名正。肇公《物不迁论》云:“《正观论》曰: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故知中以正为义也。

  依名、随名,皆是随文释义。中有三义:一是中,二是正,三是实义。就是中道、正法、实相三名。今释“中”字,即以正实二义解释,故云“中以正为义,中以实为义”。释“中以实为义”,首先引《涅槃经》我昔本无中道实义,是故现在有无量烦恼。反过来说,假使我悟得有中道实义,岂不是就没有烦恼了吗?此文“中道”与“实义”是联系在一起的,不能分开,表明中道就是实义,故引以为证。次引僧睿《中论序》云:“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并说明照谓显也。意谓:所以中为名,为的是显示真实义,显实相义,故言“照其实”。

  释“中以正为义”,也引两处文,先引《华严》,次引《肇论》。《华严》云:“正法性远离一切言语道。”正法性就是真如实相,故文释云:此之正法即是中道。离偏曰中,对邪名正,这是会通正法就是中道,只是对缘不同,词异义同。次僧肇《物不迁论》引《中观论》即引作《正观论》,可见中就是正义。“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这是引《中论·观去来品》明无去来义,只是引其义,而不是引其文。意谓:看着有人朝向东方去,但这人永远也到不了东方,明去即不去。现在流通本的《物不迁论》的引文,还是作《中观论》。但不管怎样,至少嘉祥见到的《物不迁论》中的引文作《正观论》,所以才作为依据,引来作证。

  己二 显道释

  理教释者,中以不中为义,所以然者,诸法实相,非中,非不中,无名相法,为众生故,强名相说,欲令因此名,以悟无名,是故说中,为显不中。问:中以不中为义,出何文耶?答:《华严》云:“一切有无法,了达非有无。”若尔,一切中偏法,了达非中偏,即其事也。

  依《二谛章》应是第三。理教释义,《大乘玄论》名为“竖论表理”,《二谛章》叫作“显道释”,今文与彼颇不相应。依上两书,此文应名教理释,而不应名理教释。“中以不中为义”,即是“竖论表理”,也是“显道”的意思。道即是理,所谓中正之道,实相之理。教能显理,为显此理,故应是教理释。“诸法实相,非中非不中”,为显此中实之理,才说“中以不中为义”,引《华严经》作证。晋译《华严》卷五偈云:“一切有无法,了达非有无,如是正观察,能见真实佛。”意谓:说有说无皆是言教,皆是假名,了达非有非无的中道,才是真实。今说中不中也是这样,说中说不中皆是名教,了达非中非不中,才是绝待的中道真实。故后两句说:“如是正观察,能见真实佛。”真实佛就是法身报身佛。

  己三 因缘释

  所言互相释者,中以偏为义,偏以中为义。所以然者,中偏是因缘之义,故说偏令悟中,说中令识偏。如经云:说世谛令识第一义谛,说第一义谛令识世谛也。

  依《二谛章》是第二因缘释。互相释义,《大乘玄论》名为“横论显发”。横论显发就是互相释义,也叫因缘释义,意思是一样的。“中以偏为义,偏以中为义”,对偏故说中,因中故说偏,所以中偏是因缘义,也是互相释义,此不难解。经云,是引《涅槃经》义,文也易知。

  己四 无方释

  四无方释者,中以色为义,中以心为义。是故《华严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故一法得以一切法为义,一切法得以一法为义。

  《二谛章》卷中说:第四无方释义者,明俗以一切法为义,人是俗义,柱是俗义,生死是俗义,涅槃是俗义,无方无碍,故一切法皆是俗义。释二谛义既是如此,今释中义也是如此。人是中义,柱是中义,色是中义,香是中义,无方位、无限量、圆通无碍,故一切法皆是中道。《二谛章》又说:“《华严》何意云,一念无量劫,无量劫一念?体道故如是。何者?一念即是道,无量劫亦是道,故无量劫即一念,何以故?无碍道故。体无碍道,故得无碍用,一念无量劫,无量劫一念。无量劫一念非一念,一念无量劫非无量劫。非一念非无量劫,而一念无量劫。

  丁二 四种中义

  问:中有几种?答:既称为中,则非多非一,随义对缘,得说多一。所言一中者,一道清净,更无二道。一道者,即一中道也。所言二中者,则约二谛辨中,谓世谛中、真谛中。以世谛不偏,故名为中,真谛不偏,名为真谛中。所言三中者,二谛中及非真非俗中。

  中义,约体性说,无名无相,言忘虑绝,是非一非多的,若是随缘立义,可以得说一多,有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乃至无量中道。所言一中者,即不二法门,一实中道。《华严经》说:“文殊法常尔,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畏人,一道出生死。”真理唯一个,即是一真中道。所言二中者,就是约真俗二谛明中。言俗是即真之俗,说真是即俗之真,二谛融通,义无偏碍,当体是中。所言三中者,如文所说,二谛中道及非真非俗二谛合明中道,也是前文所说的体中和用中,非真非俗是体中,二谛中道是用中。

  所言四中者,谓对偏中、尽偏中、绝待中、成假中也。对偏中者,对大小学人,断常偏病,是故说对偏中也。尽偏中者,大小学人,有于断常偏病,则不成中,偏病若尽,则名为中,是故经云:众生起见,凡有二种:一断二常。如是二见,不名中道,无常无断,乃名中道。绝待中者,本对偏病,是故有中,偏病既除,中亦不立,非中非偏,为出处众生,强名为中,谓绝待中。故此论云:“若无有始终,中当云何有?”经亦云:远离二边,不著中道,即其事也。

  此四种中义,对偏等三中,前“显正章”末,已略解释。此文自释颇详,不须多解。“此论云”者,即是《中论·破本际品》,偈云:“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若无有始终,中当云何有?”意思是说,若没始终两头,哪里还有中间。经亦云者,《大品·法施品》说:“不以二法,不以不二法。”不以二法,是远离二边,不以不二法,即是不著中道。

  成假中者,有无为假,非有非无为中,由非有非无,故说有无,如此之中,为成于假,谓成假中也。所以然者,良由正道未曾有无,为化众生,假说有无,故以非有非无为中,有无为假也。就成假中,有单复疏密横竖等义,具如中假义说。如说有为单假,非有为单中,无义亦尔。有无为复假,非有非无为复中。有无为疏假,非有非无为疏中。不有有为密假,有不有为密中。疏即同横,密即是竖也。

  前面说过,真理绝待,无名无相,非中非不中,为教化众生,于无名相中,强说中道。中是实义,对中说假,借假显中。如来善巧,说非有非无为中道,说有无为假名,说此中道,为成立假名,故名成假中。“就成假中,有单复疏密横竖”等者,《大乘玄论》辨释二谛中假,具明单复中假疏密义,今略述之。单复中假者,例如:只说一有不说无为单假,只说无不说有,也是单假,双说有无为复假。中也是这样,只说一非有,为单中,只说一非无也是单中,双说非有非无为复中,疏密之义也是如此,约有无二字合说中假,为疏中疏假,单约一个有或单说一个无明中假,是密中密假。例如说,假有假无此是疏假,若说有不有,此是密假。中也如此,若说非有非无,此是疏中,若说非有非不有,同样是中道,名为密中。就是约有无二字说为疏,单约一字说为密。密即是竖,疏即是横。

  为什么要分单复中假疏密义?为释经论,经论中说有两种百非,两种对治,所以立单复中假疏密等以释经论。例如说苦乐虚实,此是疏对治,若说苦不苦,实不实,此是密对治;若说如来涅槃非有非无,此是疏百非,若言非有非不有,非无非不无,此是密意辨非。因为经中有此单复疏密义,所以立此以示学人,用以通晓经义。《三论玄义检幽集》载摄山僧朗说:长安道融《维摩经注》,引罗什语云:“若不识横竖疏密单复义者,终不解大乘经论意。”可见单复疏密中假义,原是关中摄山历代相传的教义。

  丁三 各家释中不同

  戊一 外道明中

  次释中不同,得有四种:一外道明中,二毗昙明中,三成实明中,四大乘明中也。外道说中者,僧佉人言,泥团非瓶非非瓶者,即是中义也。卫世师云:声不名大不名小。勒沙婆云:光非暗非明。此之三师,并以两非为中,而未知所以为中耳。

  叙外道明中有三家:第一僧佉派即是数论师,说泥团非瓶非非瓶者,彼意:泥团可说不是瓶,故言“非瓶”,但泥团可以制造成瓶,离泥无瓶,因中有果,这又不能说泥团不是瓶,故言“非非瓶”,即以此为中。卫世派即是胜论师,说声音不是大也不是小,以此为中。声音近听则大,远听便小,而声音实非大小。又声音随大器则大,随小器则小,如钟大故声大,磬小故声小,而声音自身无大小。勒沙婆是尼乾子派,说光非暗非明为中道。夜间远处射来的光,不能看书,不能辨物,故言“非明”,光又与暗不同,故言“非暗”。此外道三师,皆以双非为中道,而不知真正的意义。

  戊二 小乘人明中

  

  毗昙人释中者,有事有理。事中者,无漏大王不在边地,谓不在欲界及非想也。理中者,谓苦集之理,不断不常也。成实人明中道者,论文直言,离有离无,名圣中道,而论师云:中道有三:一世谛中道,二真谛中道,三非真非俗中道。

  毗昙事中“无漏大王不在边地”者,声闻法的无漏道慧,是无烦恼的别称,无漏清净,三界第一,故称大王;“不在边地”者,不在欲界及非非想天。欲界众生,烦恼浊重,故无漏不在;非非想天,是外道所修所生处,也是有漏,故无漏不在,色界居三界之中,五净居天是三果圣人所住,故是无漏,此即事明中。四谛中的苦集二谛,是世间因果,集是烦恼业因,苦是由因生果。此因果道理,因灭故不常,果续故不断,不断不常,即是中道。这是约苦集之理以明中道。成实明三种中道:世谛中道、真谛中道、二谛合明非真非俗中道。此三种中道,与三论宗所说三种中道名同,其实大异。《三论》《成实》皆传自罗什,故两家皆明三种中道,然而由于大小乘教理深浅的不同,故两家三种中道的意义有所不同,《大乘玄论》卷二和《中论疏》卷二,皆有明辨,这里就不多说了。

  戊三 大乘人明中

  四大乘人明中者,如摄大乘论师明,非安立谛,不著生死,不住涅槃,名之为中也。义本者,以无住为体中,此是合门。于体中开二用,谓真俗,此是用中,即是开门也。又中假师云:非有非无为中,而有而无为假也。

  摄大乘论师,以非安立谛无住涅槃为中道。《摄论》以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三性为安立谛,以三无性为非安立谛,即以三无性非安立谛,无所住为中道。此言摄论者,是梁代真谛三藏所传由来之摄论师。约唯识明中,唯有内识故非无,都无外境故非有,非有非无,唯识即是中道。“义本者,以无住为体中”者,是本宗自述中义。今宗义本,以无住为体中,于体中开为二用,谓真俗二谛。何谓“无住”?《大乘玄论》卷一说:“不真不俗,亦是中道、亦名无所有,亦名正法、亦名无住。”故此无住,就是中道正法,故为体中。于体中开为二用,即真俗二谛,总为三中,与“显正章”中所说不异。

  又“中假师云”者,中假师是三论宗的一个派别,不久消失。摄山僧诠,有高足四人,即兴皇寺的法朗、栖霞寺的慧布,长干寺的玄辨,禅众寺的慧勇。非有非无为中道,说有说无为假名,这本来是止观诠师所立义趣,后来四公领解不同,讲说有异。辨勇二公固执非有非无为中,而有而无是假,所以被兴皇门下称为中假师。兴皇、嘉祥认为:通常虽是以非有非无为中,说有说无为假,但也不能定执,应当是中假互通,中道也是假名,二谛假名也是中道,称为圆融中假。

  《中论疏》卷四说:“以有不自有,故有是假有,即此假有,远离二边,故称中道。问:若尔,中假何别?答:论云:“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更无二休,约义不同耳。问:若尔,摄山大师,云何非有非无名中道,而有而无称为假名,即体称为中,用即是假,云何无别?答:此是一往开于体用,故体称为中,用名为假。问:大师何故作是说?答:论文如此,故大师用之。《四谛品》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长行释云:以远离二边,故名中道,为众生故,以假名说。中道为体,不可说其有无,用是有无故,可得假说,故以非有非无为中,而有而无为假,盖是一途论耳。若辨三中三假,即中假常通。”可见兴皇、嘉祥虽常谈中假,而不固执于中假,说中假常通。对定执非空非有是中道,言而有而无为假名者,被称为是中假师。

  《三论玄义记》终

  摄山后学 刘常净撰记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十二 别释《中论》名题门》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百论释义 前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