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十二 别释《中论》名题门

  乙十二 别释《中论》名题门

  丙一 总释三字

  丁一 正释名题

  次别释《中论》名题门。此论立名,有广有略。所言略者,但称《中论》故睿法师序云:“《中论》有五百偈,龙树菩萨之所造。”而后但释“中论”二字,故名为略。问:何故但称《中论》不题观耶?答:中是所论之理实,论是能论之教门,若明理教,故义无不周也。所言广者,加之以观,故影法师《中观论序》云:“寂此诸边,名之为中,问答折征,称之为论。又云观者,直以观辨于心,论宣于口耳。”问:何故具题三字耶?答:因中发观,由观宣论,要备三法,义乃圆足也。

  别释众品,有十二大科,可分为二:前十一门总明四论要义,此第十二门别释《中论》名题。《中论》名题,有广略二名,略名《中论》,广称《中观论》。这是由《中论》两篇序文传下来的。罗什翻译《中论》,参加翻译的有两人为《中论》作序,一是僧睿,二是昙影。昙影并作注释,名《中论注》。僧睿序云:“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以论为称者,尽其言也。”故但释《中论》二字。昙影序如今文所引:“寂此诸边,名之为中,问答折征,称之为论。又云观者,直以观辨于心,论宣于口耳。”这就是说,龙树观点,存在心内,便是“中观”,说出于口,就是“中论”。所以此论有三个名称:一名《中论》,二名《中观》,三名《中观论》。

  丁二 次第门

  次第门。问:此三字有何次第耶?答:有二种次第:一者能化次第,二者所化次第。能化次第者,中谓三世十方诸佛菩萨所行之道,故前明中;由此道故,发生诸佛菩萨正观,故次明观;由内有正观,故佛宣之于口,名之为经,四依菩萨宣之于口,目之为论也。约所化悟入次第者,禀教之徒,因论识中,因中发观。若望于佛,因教识理,因理发观也。

  《中观论》三字,有两种次第:一是能化次第,二是所化次第。“能化”是就佛菩萨而言,佛菩萨能教化众生,故名能化。“中”是佛菩萨所行之道,佛菩萨所行的是中道,故“中”在前。因行于中道,能发生正观,故次明于观。由内有正观,依此正观,佛菩萨宣之于口,故为经为论,今论是菩萨所造,故题名《中观论》三字以为次第。次约所化悟入者,“所化”就是被教化的众生。所化众生,受学菩萨的论,由学习《中论》,认识中道,由中道发生正观,故先论次中后观,若约所化,应名《论中观》以为次第。今论是菩萨所造,应以能化为主,故题名《中观论》以为次第。若是学习佛经,应名因教识理,佛经是佛的言教,理是经中所说的中道之理,故言“若望于佛,因教识理,因理发观”。

  丁三 制立门

  次制立门。所以但明三字,不多不少者,略有三义:一者诸佛菩萨,凡有二德:一者自行,二者化他。中之与观,谓自行也,论之一字,即是化他。自行化他,义无不摄,故但标三字。二者,化于众生,要必具三:一者有所悟之理,二者因理发观,三者由观宣论,故但明三也。三者,以中对观,是境智之名,以观对论,为说行之称。因中发观,故以中为境,以观为智。如说而行为观,如行而说为论。以义唯此四,故名字但有三名也。

  制定建立论题的字数叫“制立”。为什么要制定,不多不少,只“中观论”三字为论题呢?此略有三义:第一,诸佛菩萨大分有两种功德:一是诸佛自修成就的功德,此德无量不可说;二是说法教化众生,此亦善巧无量。中之与观是自修功德,经论是说法教化,是化他功德。这两种功德摄尽佛菩萨一切功德。又佛菩萨功德,不出法报化三身,中是真如法性,就是理法身;观是观智,是修得的智慧法身,就是报身;经论是说法教化的结果,配应化身。“中观论”三字能表达佛菩萨的三身功德故不多不少。第二,就化他德中要具备三义: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就是中,谓中道实相;二要有实践的方法即观法为观;三自己成就后还要说法教化他人为论。故“中观论”三字意义深远,不多不少,圆满具足。第三,“以中对观,是境智之名”,谓“中”是所观的中道理境,“观”是能观的主观心智。以心观境,由境生智,即是自行。“以观对论,为说行之称”者,以心观境,由境生智,这是“如说而行”是观行;说此境智意义以教他人,即是“如行而说”为经论。义理虽广,不出境智说行四种,故言“义唯有四”,故但立三字为题。

  丁四 通别门

  次论通别门。通而为言,三字皆中、皆观、皆论。所言皆中者,理实不偏,故理名为中;因中理发观,观非偏观,观亦名中;因中观宣论,论非偏论,论亦名中。三字皆观者,中是义相观,观是心行观,论是名字观。亦如三种般若:中是实相般若,观是观照般若,论是文字般若。三种皆论者,论是能论,故名为论,余二所论,亦名为论也。就别而言,理实不偏,与其中名,智是达照,当其观称,论是言教,故目之为论。

  即是以通别二义,解释“中观论”三字,故名通别门。若依别义解释,实相之理,远离二边,称之为中;以心照境,名之为观;吐言宣义,呼之为论。故“中观论”三字名义各别,是为别门。若就通义解释,通是同义,三字皆是中,三字皆是观,三字皆是论,故是通门。所言三字皆是中者,实相之理,离偏称中,名为中道;发生的观智,此观不偏,观也是中,故称中观;依中观宣教,言论不偏,论也是中,故称“中论。所言三字皆是观者,“中”是义相观,“观”是心行观,“论”是名字观。这是本宗所说的三观。以中道实相的义理为所观境,故名义相观;观智是能观的心行,以此心行观实相境,当体为名,即是心行观;论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能说明中道观法,故是名字观。又如三种般若,般若即是观智,也可称为三观:实相般若是义相观,观照般若是心行观,文字般若是名字观。三字皆是论者,“中观”是论的主体内容,是所论,“论”之一字是论说,即是语言文字,是能论,能论所论皆是论,故三字皆是论。

  丁五 互发互尽门

  戊一 标互发互尽

  

  次明互发互尽门。就中有:中发观、观发中;缘尽观、观尽缘。

  “中发观、观发中”,即是解释中和观的关系,又是说明修观的过程。“中”谓中正之理,“观”谓观心智慧,发谓发生或发现。中观互发,意谓: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才能引发正确的智解,有正确的观点智解,才能体会或发现正确的理论,这种相辅相成,名为境智互发。“缘尽观、观尽缘”,称为缘观互尽门。前境智互发门,是指的正理对正观,故言互发,今是邪缘对正观,故言互尽。尽谓灭尽。以正确的观智,观察错谬见解的邪缘,此种邪缘都被消灭于正观之内,名缘尽于观;邪缘既消灭已尽,正观也无须保留,名观尽于缘。是谓:内外并冥,缘观俱寂。

  戊二 释中观互发

  所言中发观者,如《涅槃经》云:十二因缘,不生不灭,能生观智,譬如胡瓜,能发热病也。观发中者,众生本谓因缘是生是灭,不知是中,以正观检生灭不得,方悟因缘是中,此则因观发中。

  中发观者,观一切法不生不灭,能见中道实相,即生般若正观。此外引《涅槃经》说:观十二因缘不生不灭,能生观智。诸法实相本来不生不灭,但凡夫颠倒,没有正观知见,只见诸法生灭无常。若是佛菩萨以正智观诸法,常是不生不灭。学者若能依教修观,观十二因缘不生不灭,便能发生观智。譬如胡瓜,能发热病一样,名为中发于观。观发中者,众生本来谓因缘是生灭是生死,不知是诸法实相。但是若能以正智的观点,分析检查生灭法的实体不可得,这才悟得生灭法即是不生不灭的实相。由正观发现正道,这就是观发于中。

  戊三 释缘观互尽

  缘尽于观者,凡夫二乘及有所得偏邪之缘,尽菩萨正观之内,故名缘尽于观。观尽于缘者,邪缘既尽,正观亦息,故名观尽于缘。缘尽于观,故非缘,观尽于缘,故非观,非缘非观,不知何以美之,强名正观也。

  上是以正观对正道,正对正则互相显发,此是正观对邪缘,邪对正便无处容身,而归灭尽。缘尽于观,“缘”是外道、二乘及有所得大乘人的偏邪知见之缘,本不真实,菩萨以正观达照,皆不能自立,悉消灭于正观之内,故名缘尽于观。观尽于缘者,本对邪缘,故说正观,邪缘既尽,正观自息,故名观尽于缘。《中论疏》卷八(木刻本)说:“摄岭大师云,“缘尽于观、观尽于缘”。缘尽于观者,凡夫二乘,有所得大乘,此诸缘尽于正观之内,以正观既生,如此之缘即不生,故云缘尽于观;在缘既尽,正观便息,故名观尽于缘。非缘非观,不知何以美之,强名为中,强名为观。”摄岭大师即僧朗大师。

  戊四 释中观互尽

  问:既得缘尽观、观尽缘,亦得中尽观、观尽中否?答:亦得尔也。中是智境,观是境智。境不自境,因智故境;智不自智,由境故智。由智故境,境不自境;由境故智,智不自智。不自智则非智,不自境则非境,故是境尽于智,智尽于境。

  前明中观互发,缘观互尽,现在反转过来说,中观互尽,缘观互发,以示教理圆融。中观亦名境智,中是所观的理境,观是能观的心智,故中观也是境智。今谈中观互尽,于言不便,即作境智说明。中境不自成为境,因对智才说为境;观智不自成为智,因照境才说为智,故境智都是相待缘起的。境不是自境,则非境;智不是自智,则非智,如是非境非智,缘起即是性空,故境智俱尽,就是中尽观、观尽中。

  戊五 释缘观互发

  问:亦得缘发于观,观发于缘否?答:由邪缘故,得显正观,即是缘发于观;由正观故,显缘是邪…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十二 别释《中论》名题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百论释义 前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