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十 四論對緣不同門
丙一 正明對緣不同
次明四論對緣不同門。著于四論,略明二種:提婆菩薩,震論鼓于王庭,九十六師,一時雲集,各建名理,立無方論,提婆面折邪師,後歸閑林,撰集當時之言,以爲《百論》。龍樹菩薩,潛帷著筆,探取外情,破病申經,故造《中論》。
所言對緣不同,是指龍樹、提婆造論時,面對的對象情況不同。提婆破外道,與外人面對面的辯論,後來回到閑居的山林中,整理撰寫當時辯論會上的記錄而成爲《百論》。龍樹造《中論》就不是這樣,他是一個人安靜地坐在屋裏,探取外人各種偏執偏見,分別批破,同時申明佛法的二谛中道。“潛帷著筆”的“潛帷”,《大乘玄論》卷五作“潛懷”,應以“懷”字爲正。
丙二 釋其所以然
問:何故爾耶?答:龍樹聲聞天下,外道小乘,不敢與交言,故潛帷著筆,以造論也。提婆爲弟子,物情所不畏憚,故與之交言,故後集以爲論。
解釋其所以然的道理,意思是說:龍樹的名聲高大,沒有人敢與他面對面的辯論,只是著書立說破邪顯正。提婆名聲不那麼大,所以有人敢與他交言辯論。這可能是陳隋時期有這種解釋,後來章主又不用此說。《大乘玄論》卷五說:“明所破之緣,有對不對。提婆面折外道,所以對緣,龍樹潛懷著筆,是故不對外人。問:何故一對一不對?有釋雲:龍樹妙思深遠,鋒辯難當,外人無敢與敵,故不對外人;提婆所明,一時面折外人,所以相對也。然此釋極不可解。若言龍樹妙思深遠,外人無敢與對者,提婆亦爾,便應不對!又且若言龍樹妙思深遠,外人不能與對者,佛與外道相對,便應智淺耶?如來智深,而與外道相對,故知不以龍樹智深,故不對也。今不用此釋。問:若不爾,何得二人有對有不對?答:此亦何定,自有須面折方破外道,自有須潛懷著筆,用此破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