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二別釋衆品 乙八 叁論通別門

  乙八 叁論通別門

  丙一 正明叁論通別

  

  次論叁論通別門。以《智度論》對叁論,則《智度論》爲別論,叁論爲通論。就叁論中自有叁別,即爲叁例:《百論》爲通論之廣,《中論》爲通論之次,《十二門論》爲通論之略,所以然者,《百論》通破障世出世一切邪,通申世出世一切正,故名通論之廣。《中論》但破大小二迷,通申大小兩教,不破世間迷,申世間教,故爲通論之次。《十二門》但破執大之迷,申大乘之教,爲通論之略。

  此文明通別凡有二義:一者以《智論》對叁論辨通別,前文已說。二者,就叁論中自論通別,今文正辨此義。就叁論中自論通別者,叁論皆是大乘通論,故名通,就通中又有不同,通中有別,故言“叁論通別門”。叁論不同,即有叁別:《百論》是廣論,《中觀》居中,《十二門》是略論。所言別者,就是指廣中略之別。今言廣中略,不是約文字多少說,而是就破申含義廣狹說。若約文字多少說,《中論》文廣,《百論》居中,《十二門論》爲略。今約破申廣狹說,《百論》爲廣,《中觀》居中。是以文雲:《百論》通破障世出世間一切邪,通申世出世間一切正,包括人天乘的是非在內,故爲通論之廣。中觀但破出世大小兩乘之迷,通申大小兩教之正,不破世間迷,不申世間教,故爲通論之中。《十二門論》獨破大迷,獨申大教,故爲通論之略。約破申範圍的廣狹,分廣中略叁品不同。

  丙二 說明理由

  問:何故爾耶?答:外道邪興,遍障世出世大小一切教,故提婆遍破衆邪,備申衆教。是以論明,始自叁歸,終竟二谛,無教不申,無邪不破。《中論》爲對大小學人,封執二教,故但破二迷,但申二教。是以論文有大小二章之說。《十二門論》辨觀行之精要,明方等之宗本,故正破大迷,獨申大教。是以論文命宗但說,略解摩诃衍義。

  解釋其所以然的道理。爲什麼說《百論》爲廣論?因爲《百論》破邪顯正,開始是從叁歸二善談起,最後歸宗二谛。其間包括世出世間大小乘一切佛教,邪無不破,教無不申,故論義爲廣。《中論》針對大小乘兩種學人,但破大小乘兩種迷,申大小乘兩門教。所以《十二因緣品》雲:“汝以摩诃衍說第一義道,我今欲聞聲聞法入第一義道。”這是論文自分爲大小乘二章之說,是故中觀爲處中之論。《十二門論》開宗明義便說:“今當略解摩诃衍義。”摩诃衍者,即是大乘,因但申明大乘教義,所以名爲略論。

  丙叁 重釋叁論不同

  丁一 重釋《十二門論》

  問:《十二門》亦備破小乘外道,雲何言但破大迷,但申大教?答:雖備破衆病,而正意爲申大乘,故論文前明略解大乘。而後則言:末世衆生,薄福鈍根,雖尋經文,不能通了,即知尋大乘失旨。但小乘外道,障彼大乘,故須破之耳。又欲令小乘外道,同入大乘,故須破之。

  重釋《十二門論》雖兼破小乘外道,而論的宗旨大意,正爲申明大乘,不爲申小。又小乘外道遮障大乘教法,故須破除。又爲欲令彼小乘外道,同學大道,故兼而破之。

  丁二 重釋《中》、《百》二論

  問:《百論》申大小兩教,與《中論》何異?答:《百論》總申大小,然《中論》別申二教。又《百論》從淺至深,《中論》從深至淺。問:何故爾耶?答:《百論》爲回邪入正,始行之人,故始自叁歸,終入方等,故從淺至深。《中論》示諸佛本末之義,大乘爲本,小乘爲末,故從深至淺也。

  以《百論》對《中論》而言,二論雖同申大小兩教,而有總別不同。《百論》凡邪皆破,是正便顯,不分權實,故名“總申大小”。《中論》前二十五品,別申大乘,後有兩品,別申小乘,大小兩乘,分別申顯,故名“別申二教”。又《百論》從淺至深,因爲《百論》正爲舍邪歸正初學的人,始說叁歸二善,終入大乘教理,是從淺至深。言“叁歸二善”者,叁歸即歸依佛法僧叁寶,二善是“惡止善行”。申而言之,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言“《中論》從深至淺”者,《中論》前二十五品,申明大乘,大乘是根本故深;後兩品申明小乘,小乘從大乘分出,是枝末故淺。以是因緣,故二論不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