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二別釋衆品 乙叁 明諸部通別門

  乙叁 明諸部通別門

  丙一 標通別二論

  次明諸部通別義。論有二種:一者通論,二者別論。

  此文標通論與別論兩種:下文也稱通申論和別申論。“申”是申明、申展,是解釋顯了意。本爲釋經,所以造論,故經爲所申,論爲能申。明代藕益智旭,亦明二論,謂宗經論和釋經論。今明通別二論,皆爲釋經,通論通釋諸經要義,別論別解一部經文。

  丙二 釋通別二論

  丁一 就大乘論明通別

  若通破大小二迷,通申大小二教,名爲通論,即《中論》是也。故前二十五品,破大迷,申大教,後兩品,破小迷申小教。二者別論,別破大小迷,別申大小教,名爲別論。如《攝大乘論》、《地持論》等,謂大乘通論,《十地論》、《智度論》等,大乘別論。

  此又有二種:一者,通破大小乘二迷,通申大小乘兩教者,名爲大小乘通論;別破大小乘二迷,別申大小乘兩教者,爲大小別論。通申大小乘兩教者,如《中觀論》,前二十五品,破大乘迷,申大乘教,後兩品,破小乘迷,申小乘教,故名大小乘通論。別申論者,別破大小乘迷,別申大小乘教者,此事易知,如《大乘起信論》別申大乘教,故是大乘別論,《成實》、《俱舍》別申小乘,故是小乘別論。這是雙申大小乘兩教爲通申論,各別解釋大小乘兩教爲別申論。二者,但就大乘論中辨通別,如《大乘起信論》、《攝大乘論》通釋大乘教義,故是大乘通申論,《十地經論》、《大智度論》,只別釋大乘中一部經,故名別申論。

  丁二 就小乘論明通別

  如《成實論》等,通申叁藏,謂小乘通論,馬鳴菩薩師名脅比丘,造《四阿含優婆提舍》,別釋修多羅藏,《善見毗婆沙》別釋毗尼藏。《智度論》雲:八十部律,八十部毗婆沙釋之。《善見律》別釋師子國《要用十誦律》。舍利弗別釋佛九分毗昙。如此別釋叁藏,故是小乘別論。就叁藏中複有通別,若具釋一藏,名爲通論,別釋一藏中一部,名爲別論也。

  就小乘論明通別,也有二種:一就經律論叁藏辨通別,二就一藏明通別。通釋經律論叁藏,名爲通論,如《成實》、《俱舍》等,經律論的教義教相皆談,通釋小乘叁藏,故是通申論。別釋叁藏中一藏,名爲別申論。如脅尊者造《四阿含論》,別釋經藏,《善見毗婆沙》別釋律藏,舍利弗造《法藏論》,一般名爲《舍利弗毗昙》,唐譯爲《集異門論》,解佛九分毗昙,別釋論藏,如此別釋叁藏,故是小乘別論。次就叁藏中一藏辨通別者,通釋一藏名通申論,若別釋一藏中一部的,名別申論。

  丙叁 別釋叁論通別

  問:《中論》既釋大小,應名大小通論,不得名爲大乘論也?答:雖釋大小,但爲顯大,故是大乘通論。所以然者,以初分明大乘,中分明小乘,後分還明大乘故,以是義故,名大乘論耳。問:《十二門論》是何論耶?答:是大乘通論。以始終破于大迷,通申大教,無破小迷,別申于小教,故是大乘通論也。問:《百論》複雲何?答:《百論》通破障大小乘之邪,通申如來大小兩正,故是大小乘通論,但始終爲明大乘,故屬大乘通論耳。

  辨叁論通別者,《中論》和《百論》若就大小乘合辨通別,皆屬大小乘通論,章主自有解說。《十二門論》獨申大教,無釋小乘文處,故是別論。若就大乘中自辨通別者,《十二門論》通申大乘深義,故是大乘通論,不別釋某一經,故不屬別論。故《中》、《百》、《門》叁論,皆是大乘通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