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論玄義記 二、叁論教義的先河

  二、叁論教義的先河

  叁論的教義來源于《般若》,先有《般若經》而後有中觀《叁論》。中觀叁論,不僅在印度是大乘最早的教派,就是在中國也是大乘最早的一個學派。佛教經典,傳入中國,大批的翻譯,早在漢代就已經開始,漢代桓靈之世(148-186)先後有安世高和支婁迦谶二人來華翻譯。安世高所譯,多屬小乘禅數之類,支婁迦谶所譯,多屬大乘性空教義。支谶翻譯的方等諸經有十余種,其中《道行般若》十卷極爲重要。此經第一品名“道行品”,故稱《道行般若》。西晉時無羅叉翻譯《放光般若》叁十卷,也因初品佛放光明,故名“放光”。其實這兩部經,原本的名題,都稱爲《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只是經文詳略不同,因而人稱《放光》爲《大品般若》,稱《道行》爲《小品般若》。這兩部經翻譯後,相輔弘傳,影響很大,講說者甚多,在晉代大乘經中流行最廣的是《般若經》,般若之學不久發展成爲六家七宗。東晉末年,鸠摩羅什來長安(401-414),重新翻譯《大品》、《小品》兩部般若,同時又翻譯了《大智度論》、《中論》、《百論》和《十二門論》,形勢爲之一變,羅什所譯,詞意婉雅,法義明確,翻譯之美,古今流譽,般若教義猶如日麗中天,六家七宗之說,不批破而自息,此後,談般若性空義者,無不以中觀四論爲准則。羅什高足,僧睿有言:“自慧風東扇,法言流詠已來,雖曰講肆,格義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性空之宗,以今驗之,最得其實,然爐冶之功,微恨不盡,當是無法可尋。《中》、《百》二論,文未及此,又無通鑒,誰與正之!先哲所以辍章遐歎,思決言于彌勒者良在此也,于今始聞宏宗高唱。”僧睿此言說明了當時的曆史事實,代表了性空學者的心聲。般若四論之學,羅什僧睿僧肇之後,齊梁有攝山僧朗僧诠,陳時有興皇法朗,隋代有嘉祥吉藏,曆六代的專門強學,遂發展成爲中國的叁論宗。《叁論玄義》是叁論宗的重要著作之一,爲研究叁論宗入門要典,概括地敘述了般若四論的宗旨要義,牢固地奠定了立宗的思想基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