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迹
第一節 二藏
原本衆生無量,根性萬差,所以諸佛說法,有無量法門,無量教法,統攝爲大小乘經律論叁藏。叁藏教典,古代名德,判釋不同,各有其義,今嘉祥大師以二藏叁輪,判釋如來一代聖教,攝無不盡。
言二藏者,謂菩薩藏和聲聞藏,又名大乘藏和小乘藏。又名半字教與滿字教。聲聞小乘,名半字教,菩薩大乘稱滿字教。究竟圓滿稱爲滿字,不了義教,名爲半字。佛法雖廣,不出此大小二藏。
小乘中有聲聞緣覺,爲什麼但說聲聞藏?大乘中有佛和菩薩,爲什麼只說菩薩藏?這是因爲二藏是佛所說的教法,如來所以說教,正因爲有受教的人,緣覺多出在無佛世,不從佛受教,故無緣覺藏,聲聞人須從佛學教,所以只有聲聞藏。大乘中佛是極果位人,是說教之主,不須受教,菩薩須從佛學教,所以只有菩薩藏。
二藏判教的根據,吉藏大師于《叁論玄義》,引叁經叁論爲證。第一《摩诃般若·無作品》雲:諸天子歎曰:“我于閻浮提,見第二*輪轉。”龍樹釋雲:“鹿林已轉小輪,今複轉大*輪。”第二《法華經·譬喻品》說:“昔于波羅奈,轉四谛*輪,分別說諸法,五衆之生滅,今複轉最妙,無上大*輪。”第叁《涅槃經》卷十叁說:“我于昔日波羅奈城,爲諸聲聞轉于*輪,今于此拘屍那城,爲諸菩薩轉大*輪。”經中只對小說大,故知教法唯有二門。叁部論的根據,第一《智度論》卷百說:“佛法有二,一者叁藏,二者大乘藏。”又說:“阿難迦葉結集叁藏,文殊彌勒阿難結集大乘。”第二《地持經》卷叁說:“十一部經名聲聞藏,方等大乘名菩薩藏。”第叁《中觀論》初品雲:“前爲聲聞人說生滅法,次爲菩薩說無生滅法。”以經論檢驗,只有大小二藏,故此判釋,最爲精確。
就大乘菩薩藏中,是否有深淺次第?有了不了義等差別?回答是否定的。今宗說,諸大乘經,就顯理而言,悉皆平等,無有高下深淺。故《叁論玄義》說:“通論大小乘經同明一道,故以無得正觀爲宗,但小乘教者,正觀猶遠,故就四谛爲宗,大乘正明正觀,故諸大乘經,同以不二正觀爲宗,但約方便用異,故有諸部差別。”這說明諸大乘經所明的理性是相同的。所謂真如法性之理,菩提涅槃之道是相同的,只是因對衆生的機緣不同,所施設的方便教用有異,才有諸部大乘經的不同。有四句料簡可以說明此義,一者但教菩薩,不化聲聞,是《華嚴經》。《華嚴經》專爲法身大菩薩說,聲聞羅漢縱然在座,也不見聞,故但教菩薩,不化聲聞。二者但化聲聞,不教菩薩謂四《阿含經》,叁者顯教菩薩,密化聲聞,謂《般若》、《維摩》等諸大乘經。命聲聞人爲菩薩說般若大法,是爲顯教菩薩,即密示此法以爲己任,如《法華》中付窮子財,謂密化聲聞。又如說大乘經,命小乘人同聽,也是爲的密化聲聞。四者顯教聲聞,顯教菩薩是《法華經》。經雲: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謂顯教菩薩;又說:“爲諸聲聞,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即是顯教聲聞大乘法。又爲小乘人授記作佛,也是顯教聲聞。四句之中,叁句從菩薩中開出,以顯諸大乘經因根性時機不同而有差別,一句專指聲聞藏四《阿含經》。
諸大乘經,所以不同,又因爲各有傍正二義。如《般若》廣破有所得差別相,明無依無得實相爲正宗,佛性,一乘是其傍義;《法華》廣明佛乘一因一果爲正宗,無所得及佛性是其傍義;《涅槃》廣明常住佛性爲正宗,一乘,無所得是其傍義。又是衆經逗機不同,互相開避。《般若》已廣明無所得實相,故《法華》不再廣說;《般若》少說一乘因果,故《法華》廣說,《法華》已廣明一乘因果,故《涅槃》不再廣說;《法華》少說常住佛性,故《涅槃》廣說。舉此叁經爲例,其余諸經,類此可知。又只是一法,作叁義說之,故有叁經不同;無境不照義,說爲般若,真極不二義,名爲妙法,恒常不變義,故名涅槃。故須領悟,諸大乘經,顯道無異,而作異名宣說。
第二節 叁輪
言叁輪者,即是叁種*輪,一是根本*輪,二是枝末*輪,叁是攝末歸本*輪。根本*輪,是《華嚴經》,《華嚴》大教,純爲法身大菩薩,開演一因一果法門,任道平直,無所斥奪,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五十二階位,直趣佛果,究竟圓滿,對比以後諸教,名爲根本*輪。枝末*輪者,鈍根衆生不堪受根本一乘法門,遂暫息大化,佛垂方便,即于一佛乘教,分別說爲叁乘,謂聲聞乘、緣覺乘和佛乘,令小根機人,先學淺法,逐漸深入佛道,故名枝末*輪。攝末歸本*輪,謂《法華經》。釋尊四十余年,雜說叁乘教法,陶煉小機,漸趣大道,根機漸次成熟,到《法華》會上,始得會彼叁乘歸于一乘,是謂攝末歸本*輪。
這叁種*輪,是依據《法華經》建立的。《法華》總結一化始終。如《信解品》說:“大富長者,踞師子座,眷屬圍繞,羅列珍寶。這是指盧舍那佛,說《華嚴》大教,爲根本*輪。其次喚子不得,密遣二人,乃至脫珍禦服,著蔽垢衣,得近其子,是指釋迦,隱蔽一乘,說叁乘教,爲枝末*輪。如富長者,知子志劣,柔伏其心,心漸體信。付與家業,召會親友,言是我子,皆成菩薩,爲攝末歸本*輪。以此叁種*輪,總攝釋尊一代聖教義無不盡。
若依此叁輪判教,《般若》、《維摩》、《思益》等諸大乘經,不知應歸哪一*輪?是根本還是枝末?正確的解答,有根本有枝末。《般若》等經,正說大乘,故是根本,未廢二乘,故有枝末。有四句料簡:一者是根本非枝末,謂《華嚴》與《法華》;二者是枝末非根本,謂《阿含》教和人天乘等;叁者有根本有枝末,即《般若》《維摩》等諸大乘經。此叁句是教。四者非枝末非根本,泯上叁門,歸乎實相。
如果這樣說,只有《華嚴》《法華》是了義教,《般若》《維摩》等經,應是不了義教?今明不然,《般若》等經,宣說大乘,究竟了義;與《華嚴》《法華》同,只是未廢二乘爲異,不是不了義教。前文說的半滿二教,小乘有淺無深名爲半字,如謂《法華》有深無淺,純圓獨妙,守實喪權,亦應是半字教,故興皇有五滿之說。若如某種說法,純圓獨妙,有深無淺,這只是半邊滿,而不是具足滿。若是《般若》教義,深淺具足,權實雙運,普攝群機,方是具足圓滿,中道正法。
叁輪與二藏的同異,叁輪與二藏有同有異,它們的共同點,二藏只是大小兩乘,叁輪不過本末二輪,大乘是根本,小乘即枝末,故叁輪與二藏是一致的。不同處,二藏是橫判,叁輪是豎判。二藏是橫判者,不論時間地點,不論前後次第,凡是釋迦一生所說小乘法,結集在一起,即爲聲聞藏,凡一生所說大乘教,結集在一起,便是菩薩藏。故二藏跨越時空,名爲橫判。言叁輪爲豎判者,釋迦最初成道于寂滅道場,純爲法身諸菩薩,說《華嚴》大教,名爲根本*輪。次後趣鹿野苑,爲五比丘說四谛法,如《阿含經》,是枝末*輪。從此已後,四十余年,爲衆根機雜說五乘,最後于《法華》會上,總結一化始終,會彼五乘,歸一佛乘,爲攝末歸本*輪。這是就時間先後次第而說,故名豎判。又佛對聲聞人說的是生滅法門,對菩薩說的是無生法門,約生滅教與無生滅教而分二藏:可說是就法義門判,叁輪是就釋迦一生說法先後程序而言,可說是就化儀門判。
或有人問,大乘不只談無生,還說有更高的無量和無作,爲何只言無生?答:今宗依《般若》《勝鬘》經意,無生無量和無作,其實平等,無有高下,說一即叁,故《勝鬘經》雲:“說無作聖谛義者是說無量四聖谛義。”《大品般若》雲:“無作故無生。”又無生是四聖谛的“體”,法體無生;無量是說四聖谛的“相”,假相無量;無作是說四聖的用,是大乘無功用心的“作”用。體、相、用叁法一體,舉體即攝相用,其實平等。小乘名生滅四谛,名有量四谛,名有作四谛。大乘是無生四谛,是無量四谛,是無作四谛。此叁義皆是對小乘的有,明大乘的無,《勝鬘經》廣明此義,勿容異議。
二藏和叁輪對照表
聲聞藏但是枝末,菩薩藏該攝叁輪,示大能該小,小不能攝大,此大乘之所以稱大,小乘之所以爲小者,由此可見。
第叁節 叁時教
在我國初唐的時候,印度佛教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有中觀大德智光論師,聲高五印,獨步當時,傳龍樹、清辨學說,依《般若》等經,《中觀》等論,判釋如來一代言教,以爲叁時:第一謂佛成道已後,趣鹿野苑,爲小根機人,說四谛法,明心境俱有,說諸法有決定性。第二時爲中根人,說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唯識教義,緣生不空。因爲根機尚差,未能全入平等性空,故權作是說。于第叁時爲上根人,說法性實相,無相大乘,顯心境俱空,平等一味,離諸差別:是真了義。
此叁時教,第一爲破外道自性,大自在天等能生萬物,故說諸法從衆緣生,而此緣生決定是有。其次,爲破小乘實有,說緣生法以爲假有,猶未說一切法空,恐彼中根怖畏真空,猶存有以作引導。于第叁時,方就究竟大乘,說緣生諸法即是性空。平等一相,泯諸差別。此叁時教即是次第,是學修佛法由淺至深的前進次第。據說這是智光論師,在《般若燈論釋》中,引《大乘妙智經》作這樣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