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論宗綱要 叁論宗的教理和觀行 第叁章 觀智義

  第叁章 觀智義

  第一節 明觀行

  已辯教理,次明觀法。觀法就是修行的方法。“觀”是觀察義,明達義,觀照義,謂觀察邪正,明達教相,觀照真理。今宗觀法,有叁觀、二觀、一觀叁種。

  一 明叁觀

  言叁觀者,一是名字觀,二是義相觀,叁是心行觀。“名字觀”者,觀有多種,名字各不相同,以名表義,因名識觀。如小乘觀名生滅觀,大乘是無生滅觀。雖同是觀,觀名不同,觀義即異,是爲名字觀。又名字觀者,謂諸法性空,但是假名,觀此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中間,即觀此名字無所有,不可得,從名字便悟入真如實相,是爲名字觀。

  義相觀者,“義相”就是教理教相,如二谛中道等。教理是修行的依據,如修二谛觀,必須先明了二谛意義,二谛的“義相”在心中明明白白,就是義相觀。修中道觀也是如此,中道的“義相”在心中清清楚楚,就是義相觀。修觀,即以所學的教理爲所觀境,無教理即無觀。試問,離開教理,哪裏還另有觀法?所以中假二觀,所觀還是二谛八不教理,修觀要依據教理,要依法不依人,離開教理修行,便是邪行。學懂教,明白理,即須依此教理修行,不然,學而不修,只是狂慧。修觀不依教理,又無明眼人指導,便是盲修瞎練,會出很多問題,所以要教觀並重,不可偏廢。古德雲:“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吉藏大師說:“如說而行,行則行我所說,如行而說,說則說我所行,故所行如所說,所說如所行。故說行不二,谛智平等。”所說的是中假二谛,所行的是中假二觀,故言“說行不二,谛智平等。”

  心行觀,本無多言,就是根據所說教理,實踐修行便是。然《中論疏》釋八不,有一段文可以作爲心行觀的楷模,疏雲:“然解此八不,一一皆須將自心來承取之。如破假實二生,前須自看己心,若見此身心,有實生實滅,即是實病,求之無從,故實病即差;若爲他說者,還爲他檢實病無從,則他實病亦差。若自心中聞說因緣,即作因緣假解,成因緣病,以檢假生,無蹤迹處所,假病即差;爲他說亦爾。如此之人,于念念中,自他俱益,語默之間,,常順佛教,爲諸佛護念。于念念中,身心得住無生,名之爲住,回一切假實顛倒心,向于實相,名爲回向。得此心不可動,故名爲地,所以常須看心。作此釋者,不違叁世諸佛,真龍樹門人矣。”這是教人依八不,修二谛無生觀,要如此實踐,世谛破性實生滅,明不生不滅,即是世谛無生觀,真谛離言,破假名生滅,明不生不滅,即真谛無生觀。這是世谛破自性實生,真谛破因緣假生,八不二谛破假實二生,明一切法不可得,即是無得正觀。所以學中觀者,不應一向專破他人,要常以此返觀自心,破除自己心中的虛妄顛倒想病。能這樣實踐,就是心行觀。

  其實,四卷《中觀論》就是一部中道觀法,《十二門論》就是十二門實相觀法,爲什麼要取名“中論”?是講中道之論,故名《中論》。爲什麼又名“中觀”?是講的中道觀法,所以名爲《中觀》。離教無觀,即教爲觀。所以叁論學者,讀經研論,閱覽章疏,要深體其義,隨文入觀,便是修學並進。切不可只當學問研究。

  《叁論玄義》釋《中觀論》論題中說:“《中觀論》叁字皆觀“中”是義相觀,“觀”是心行觀,“論”是名字觀。又如叁種般若,即是叁觀,實相般若是義相觀,觀照般若是心行觀,文字般若是名字觀。”此叁觀又是聞思修叁慧,名字觀是聞慧,義相觀是思慧,心行觀是修慧。法門無量,每一法門都具此叁種觀法,故此叁觀,通一切法。

  二 辨二觀

  言二觀者,又有叁種:第一就大小乘合論,說有二觀。一是小乘生滅觀,二是大乘無生滅觀。小乘生滅觀者,如聲聞人觀四谛,觀苦集相生爲生,滅道還滅爲滅,苦集道叁谛是有爲,入無余依涅槃時都盡爲斷。證滅谛無爲是常,所以小乘是生滅斷常之觀。大乘無生觀者,菩薩觀諸法本自不生,今亦不滅,觀諸法不生不滅,故名無生滅觀。又生滅觀者,小乘人有煩惱可滅,有智解可生,有聖可取,有凡可舍,故是生滅取舍之觀。無生滅觀者,菩薩知諸煩惱本自不生,今何所滅,平等性中無生佛之假名,何取何舍?了悟諸法不生不滅。法性平等,故名無生滅觀。

  第二,二觀者,即是真俗二谛觀。俗谛觀,觀諸法緣生如幻,如《大品般若》十喻:謂了解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乾闼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金剛般若》說有六喻,如偈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觀一切法,都無自性,虛幻不實,皆是緣起假名,故經雲:所謂衆生,即非衆生,是名衆生。論亦雲:衆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如是觀察,就是世谛觀。真谛觀,觀諸法本來不生,今亦不滅。觀外境無名無相,觀內心無主無依,性空寂滅,了無一物,如此觀照,名真谛觀。又觀世谛生滅,是假生假滅,如幻如化,觀此世谛假生假滅,空無自體,即是不生不滅真谛實觀。真俗不二,名爲中觀,不二而二,名二谛觀。

  第叁,二觀者,即是中假二觀,“中”是非真非俗中道觀,“假”是真俗二谛觀,是中道觀和二谛觀合稱爲中假二觀。似乎可說有叁觀,世谛觀、真谛觀、非真非俗中道觀。但真俗二谛是教用,是假名,故二谛觀是假觀,非真非俗實相理是中實,名爲中道實觀。叁者一實二假,故稱中假二谛觀。然《華嚴》、《大品》、《涅槃》等經,《中》、《百》、《智度》等論,只談二谛,並無叁谛,是故今宗,依此經論,只談二谛。假設言有叁谛,而亦是真俗爲教,中道是理,教和理性質不同,義分假實,不能混爲一談。故前明二谛觀,是依教起觀,名爲假觀,後顯一中道理體,是約理明觀,名爲實觀,今雙就教理,辨假實觀,故稱爲中假二觀。若就二谛叁種中道,便有叁中叁假,如前八不中說,而大乘無生妙觀,悉蘊含在中假觀中。二谛俱說無生,世谛說自性無生,真谛說假名無生,二谛合明中道,雙泯性假,歸無所得,即是究竟無生觀。叁種二觀,列表如下:

  ┌小乘觀法————生滅觀

  │  ┌世谛無性實生┐

  大小乘觀法┤大乘觀法┤ (無生觀)├二谛觀——假觀┐

  │  └真谛無假名生┘  ├中假觀

  └大乘無所得實相觀———————中觀——┘

  叁 明一觀

  言一觀者,謂一中道觀,一實相觀,又名無所得正觀。中道觀者,如八不,不生不滅,不常不斷,非空非有,遠離二邊,即是中道,修此觀法,名中道觀。又真俗二谛是言教,由此言教說明闡發非真非俗中道實理,觀此中道,名爲中觀。中觀有雙遮雙照兩種:觀非空非有,是名雙遮,空有齊觀,名爲雙照,不偏二邊,皆是中觀。中是無礙義,不礙空有和非空非有,故名爲中。又中是無方義,無有方位處所,無在無不在,一切法一切處,無非中道。故《叁論玄義》釋雲:“中以色爲義,中以心爲義。是故《華嚴經》雲:“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故一法得以一切法爲義,一切法得以一法爲義。”“中以色爲義,中以心爲義”者,即是隨舉一法,無非中道。“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者,即是法界緣起,融通無礙,觀此法法無礙,即是一中道觀。

  所言實相觀者,諸法實相是宇宙真理,此理非空非有,非亦空亦有,非非空,非非有。無名無相,言忘慮絕,不可以之示人,唯證方曉。如《叁論玄義》說:“體絕百非,理超四句。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反其愚,有之者乖其性,無之者傷其體。故七辯辍音,五眼冥照,照達此義,名實相觀。”如經雲:“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以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又名無得正觀者,深觀一切法體,了不可得,名無所得觀。了達宇宙萬有,皆由衆緣所生。從衆緣生,即無自體,若有自體,何假緣生,緣生即空,空則無所得。無所得者,離能所絕緣觀,心體離念,無所依住,如佛境界。故寶積贊佛雲:“不著世間如蓮華,常善入于空寂行,達諸法相無挂礙稽首如空無所依。”以上所說中道觀,雖有叁名,實是一觀。約義不同,無有二體。

  第二節 權實二智

  觀就是智,智也是觀,故有時稱爲觀智或觀慧。但有區別,凡位初修名觀,久修成就,名爲智慧,故前明因行,次辨智果,智慧圓滿,成就菩提。凡位初修名真俗二谛觀,久修成聖便是權實二智。七地菩薩,能真俗並觀,名得中道智,佛地究竟圓滿,稱一切種智。然離二谛,無別中道,二谛不偏便是中道,乃至佛地也稱權實二智,所以先明因行,次辨果智。《大品般若》初,說菩薩名道慧,道種慧,佛名一切智,一切種智,這是菩薩名慧,佛地名智,所以經說,佛名一切智人,又說佛智名爲一切種智。然通常佛菩薩皆稱智慧,也分空有。但總的來說,佛地都是中道智慧,不可強分空有,只是約義說空有罷了。

  權實二智,“權智”是差別智,又名“方便智”,凡位修世俗觀,修行成就名“方便智”,此智以分別世俗,自行化他爲用。“實智”是無分別智,又名“如實智”,因位修真谛觀,成就名“如實智”,此智以觀照實相,冥契法性爲用。此二智就是“摩诃般若”。般若分二道,即“般若道”和方便道”。“般若道”是智體,故名“實智”,“方便道”是巧用,故名“權智”,方便入有,般若照空。通而言之,二智皆如實而照,應皆名實智,也都有善巧,可悉稱方便,但就差別而言,般若名實,方便名權。

  略以四義,釋實智名:一者般若照實相,從所照爲名,故稱“實智”。二者般若從實相生,從能生爲名,故名爲實。叁者如實而照,鏡鑒無倒,當體名實。第四對凡夫二乘不實之慧,故稱歎般若爲如實智。

  次釋方便智。“方便”是從善巧立名,對實…

《叁論宗綱要 叁論宗的教理和觀行 第叁章 觀智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叁論玄義記 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