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智爲稱,故還對實智以釋方便,也有四義:一者照空爲實,入有爲方便。《智度論》雲:“般若將入畢竟空,方便將出畢竟空。”以空是實相,般若照空,故名實智。雖複照空,即能涉有,涉有名爲方便。方便涉有的同時,便能照空,照空即是般若,此用也巧,也應名方便,但照空爲實,實智是體,故隱其巧稱,立實智名,第二直照空有,皆爲實智,行空不證,涉有無著,名爲方便。實是一般若智,既照且巧,義分權實,故此二智,實無兩體。雖巧分別而能照空,故名實智,雖照空而能善分別,名方便智。叁者般若爲實,五度爲方便。所以然者,般若爲空解,空解故爲實,五度爲有行,有行故名權。四者般若照空爲實,知空亦空,能不證空;能不證空,即是方便。所以然者,二乘不知空亦空,以空爲妙極,故名但空,所以證空,菩薩知空亦空,空亦不可得,名不可得空,故不證空,即能涉有,名爲方便。此二智圓融無礙,不偏在一邊,即是中觀智慧。
釋摩诃般若。權實二智,只是體用關系。但實智名爲摩诃般若,權智不名摩诃,此是爲何?總而言之,般若稱大,方便也可稱大,如《般若·常啼品》說:“漚和俱舍羅,大師方便力。”別而爲言,般若稱大特有其義,略明十條。一者實相曠而無邊,深而無底,無有一法出法性外,般若照于實相,故名大慧。方便雖巧,不照實相,故不名大。二者叁乘實智,皆從般若中生。所以然者,所照實相既一,即能照般若無二,但衆生根性,不堪聞大般若,故于一般若慧,開爲叁乘智慧,叁乘智慧,攝入般若觀中,故名爲大。叁者由實相生般若,實相既無所依,則般若也無著,以般若無著,能引導衆行,也無所著,故不住叁界,不中息二乘,直趣佛道,以有引導之功,故名爲大。四者五十二大賢聖位,在般若觀中,故名爲大。所以然者,唯是一般若,只是明味不同,故開成五十二位。五者叁大阿僧祇劫,修此大慧,故名爲大。六者能斷大惑,所謂無明。是故經雲:“無明住地,其力最大,二乘雖傾四住,未能斷之,菩薩照窮實相,方除此大惑,故名爲大。七者能拔叁界內外,一切大苦,故名爲大。八者諸大菩薩之所行法,故名爲大。九者于衆行中,最勝無過,故名爲大。十者信之而得大福毀之而招大禍,故名爲大。
第四章 斷證位次
第一節 論明位次
“位次”是學佛修行者,從初發心修行,直至成佛,中間經過由淺到深,由低到高的級別和層次,今宗依《華嚴》、《仁王》、《璎珞》等經,建立五十二個位次,也就是五十二個級別、層次。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首先是十信。明信心淺深不同,有十個層次。一信心,二念心,叁精進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護法心,八回向心,九戒心,十願心。
次是十住。一發心住,二治地住,叁修行住,四生貴住,五方便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
次是十行。一歡喜行,二饒益行,叁無嗔恨行,四無盡行,五離癡亂行,六善現行,七無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實行。
次是十回向。一救護衆生離相回向,二不壞回向,叁等諸佛回向,四至一切處回向,五無盡功德藏回向,六隨順堅固善根回向,七等心隨順衆生回向,八如相回向,九無縛無著解脫回向,十法界無量回向。
其次是十地。一歡喜地,二離垢地,叁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再加等覺、妙覺,爲五十二位。
這五十二位,十信是外凡夫初發心修習信心,信什麼?信佛法僧叁寶的功德,信真如法性的真理,要經過這十個位次,信心才能成就。次十住又名十解,謂理解叁寶功德,理解法性真理,而安住其中,故名爲住。如經雲:“入理般若名爲住。”次十行者,行,謂修行。既理解佛法,須要依教修行,名爲十行。十回向者,菩薩修行六度諸行,同時也教化衆生,所生功德,盡須回向,回向衆生及佛道,故名十回向。此叁十心人,超脫外凡,名爲內凡,稱爲賢位菩薩。其次十地,地是所依義,能生義,不動義,菩薩所有真實功德,皆從此生,堅固不動,故名爲地。登地以後,皆名聖位,斷叁界煩惱,了分段生死,以慈悲願力,不住涅槃,常在世界,修行六度,教化衆生。等覺菩薩,級別最高,位居補處,與佛相差一等,故名等覺。最後妙覺,無明斷盡,智慧圓明,萬德具足,究竟果位,稱爲妙覺佛地。
菩薩修行成佛,時間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從初發心到初地經一阿僧祇劫,從初地至八地爲第二阿僧祇劫,從八地到佛果是第叁阿僧祇劫。這是從凡到聖爲一阿僧祇,從功用心到無功用心爲二阿僧祇,從因地到佛果爲叁阿僧祇。阿僧祇翻爲無數,是《華嚴經》中一百二十個大數目名稱之一。這是有數的無數,因爲數目太大,是世人智力數不清的數,故名阿僧祇。
第二節 論斷證
“斷證”,是斷煩惱證菩提,煩惱即貪嗔無明等諸煩惱,它能令人心煩意惱,故名煩惱;又能迷惑人心,使不清醒,故又名惑名使。煩惱無量,難以備舉,今以五住地,總攝一切煩惱。何謂五住地?一是“見一處住地”。這是把叁界衆生,所有見解上的顛倒迷惑,聚在一起說,斷除它也是在見道時一同斷,故名“見一處住地”。二是“欲愛住地”,這是欲界衆生的情欲愛染煩惱。叁是“色愛住地”,這是色界衆生對宮殿色身光明的貪愛煩惱。四是“有愛住地”,這是無色界衆生對于禅定安隱貪愛的煩惱。五是“無明住地”,這是叁界外,叁乘聖人不明了一切法,沒有智明的煩惱。四住煩惱名煩惱障,無明住地是所知障,叁乘聖人,阿羅漢、辟支佛,斷除了叁界內四住地煩惱,了分段生死,證偏真涅槃,但沒有能斷除叁界外的“無明住地煩惱”,包括大乘登地菩薩,也沒有能斷盡無明住地煩惱,還得受叁界外的“變易生死”。生死原有兩種:一是叁界內的“分段生死”,二是叁界外的“變易生死”。叁乘聖人,只了脫叁界內“分段生死”,還有叁界外的“變易生死”,只有成佛,才能斷盡無明住地煩惱及習氣,了脫叁界外的“變易生死”。《勝鬘經》說:有漏業爲因,四住煩惱爲緣,招感叁界內“分段生死”;以無漏業爲因,無明煩惱爲緣,招感叁界外“變易生死”。爲了斷除五住煩惱,了脫二種生死,所以須要修學佛道。聲聞緣覺,雖出叁界,並不究竟,至于成佛,方才究竟。
斷惑證真的位次,諸宗各說不同,吉藏大師,依據經論說:十信菩薩伏“見一處住地”,十住菩薩伏“欲愛住地”,十行菩薩伏“色愛住地”,十回向菩薩伏“有愛住地”,初地初心斷“四住煩惱”盡,了“分段生死”,與阿羅漢同。引《地持論》雲:“二障叁處過,地前一向伏。”但大乘菩薩,發四弘誓願,願成佛度衆生,不出叁界,不取涅槃,常生佛前供養叁寶,常在世間救度衆生,不與二乘同。初地初心斷叁界煩惱盡,從初地到金剛後心,斷二十二種無明便成佛。
二十二種無明者:第一執著有相我法無明,怖畏生死惡趣無明。此二無明障于初地,初地菩薩斷此二種無明。二者微細學處誤犯無明,發起種種業行無明。此二無明障于二地,二地菩薩斷此二種無明。叁者未得今得愛著無明,能障殊勝總持無明,此二無明障于叁地,叁地菩薩斷此二種無明。四者味著等至喜悅無明,微妙淨法愛樂無明,此二無明障于四地,四地菩薩斷此二種無明。五者欲背生死無明,希趣涅槃無明,此二無明障于五地,五地菩薩斷此二種無明。六者觀行流轉無明,粗相現前無明,此二無明障于六地,六地菩薩斷此二種無明。七者微細諸相現行無明,作意欣樂無相無明,此二無明障于七地,七地菩薩斷此二種無明。八者于無相觀功用無明,執相自在無明,此二無明障于八地,八地菩薩斷此二種無明。九者于所說義及名句文,此二無量未善巧無明,于詞辯才不隨意無明,此二無明障于九地,九地菩薩斷此二種無明。十者于大神通未得自在變化無明,微細秘密未能悟解事業無明,此二無明障于十地,十地菩薩斷此二種無明。十一者,于一切境微細所知障礙無明,極微細煩惱粗重無明,此二無明障于佛地,等覺菩薩金剛後心斷此二種無明,金剛後心斷除最後一分無明習氣盡,一轉而成爲妙覺佛果,便得大解脫,證大菩提,湛然不動,法身常住。
此二十二種無明出《解深密經》和《金光明最勝王經》,嘉祥所引用的是《解節經》,即舊譯《解深密經》,今所用者出《最勝王經》。
又大乘菩薩常修中道無生觀,約五忍另分五位。五忍即:信忍、伏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初十信菩薩,信諸法無生,名爲信忍;叁賢菩薩,折伏生心令不起念,名爲伏忍;初地到六地,無生觀稍明,隨順無生,名爲順忍;七地至九地,生心動念不再現起,無生觀現前,名無生忍;十地到佛地,生心動念畢竟寂滅,無生妙悟,了了分明,名寂滅忍。以上斷證位次,是每一個學佛修行人,從初發心,直到成佛的整個經曆過程。
第叁節 菩提與涅槃
菩提涅槃皆是佛果上的功德智慧的嘉稱,清淨法身常存的美名。“菩提”譯爲“覺”,譯爲“道”,故以覺道爲菩提。菩提有叁種:一是聲聞菩提,二是緣覺菩提,叁是無上佛菩提,即是叁乘道。佛菩提即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譯爲“無上正等正覺”,或譯爲“無上正遍知”,一切衆生無有誰能與佛相等者,故稱“無上”,無明斷盡,智慧圓滿,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故名“正遍知”。是從智得名,故佛名大覺,智德圓明,即以智爲佛,故佛名“一切種智”,稱“佛菩提”。得此菩提,便得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功德。又名得大解脫。何爲解脫?破除五住煩惱,了脫二種生…
《叁論宗綱要 叁論宗的教理和觀行 第叁章 觀智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