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论宗纲要 三论宗的教理和观行 第三章 观智义▪P2

  ..续本文上一页智为称,故还对实智以释方便,也有四义:一者照空为实,入有为方便。《智度论》云:“般若将入毕竟空,方便将出毕竟空。”以空是实相,般若照空,故名实智。虽复照空,即能涉有,涉有名为方便。方便涉有的同时,便能照空,照空即是般若,此用也巧,也应名方便,但照空为实,实智是体,故隐其巧称,立实智名,第二直照空有,皆为实智,行空不证,涉有无著,名为方便。实是一般若智,既照且巧,义分权实,故此二智,实无两体。虽巧分别而能照空,故名实智,虽照空而能善分别,名方便智。三者般若为实,五度为方便。所以然者,般若为空解,空解故为实,五度为有行,有行故名权。四者般若照空为实,知空亦空,能不证空;能不证空,即是方便。所以然者,二乘不知空亦空,以空为妙极,故名但空,所以证空,菩萨知空亦空,空亦不可得,名不可得空,故不证空,即能涉有,名为方便。此二智圆融无碍,不偏在一边,即是中观智慧。

  释摩诃般若。权实二智,只是体用关系。但实智名为摩诃般若,权智不名摩诃,此是为何?总而言之,般若称大,方便也可称大,如《般若·常啼品》说:“沤和俱舍罗,大师方便力。”别而为言,般若称大特有其义,略明十条。一者实相旷而无边,深而无底,无有一法出法性外,般若照于实相,故名大慧。方便虽巧,不照实相,故不名大。二者三乘实智,皆从般若中生。所以然者,所照实相既一,即能照般若无二,但众生根性,不堪闻大般若,故于一般若慧,开为三乘智慧,三乘智慧,摄入般若观中,故名为大。三者由实相生般若,实相既无所依,则般若也无著,以般若无著,能引导众行,也无所著,故不住三界,不中息二乘,直趣佛道,以有引导之功,故名为大。四者五十二大贤圣位,在般若观中,故名为大。所以然者,唯是一般若,只是明味不同,故开成五十二位。五者三大阿僧祇劫,修此大慧,故名为大。六者能断大惑,所谓无明。是故经云:“无明住地,其力最大,二乘虽倾四住,未能断之,菩萨照穷实相,方除此大惑,故名为大。七者能拔三界内外,一切大苦,故名为大。八者诸大菩萨之所行法,故名为大。九者于众行中,最胜无过,故名为大。十者信之而得大福毁之而招大祸,故名为大。

  第四章 断证位次

  第一节 论明位次

  “位次”是学佛修行者,从初发心修行,直至成佛,中间经过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的级别和层次,今宗依《华严》、《仁王》、《璎珞》等经,建立五十二个位次,也就是五十二个级别、层次。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首先是十信。明信心浅深不同,有十个层次。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护法心,八回向心,九戒心,十愿心。

  次是十住。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

  次是十行。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嗔恨行,四无尽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

  次是十回向。一救护众生离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诸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坚固善根回向,七等心随顺众生回向,八如相回向,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

  其次是十地。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再加等觉、妙觉,为五十二位。

  这五十二位,十信是外凡夫初发心修习信心,信什么?信佛法僧三宝的功德,信真如法性的真理,要经过这十个位次,信心才能成就。次十住又名十解,谓理解三宝功德,理解法性真理,而安住其中,故名为住。如经云:“入理般若名为住。”次十行者,行,谓修行。既理解佛法,须要依教修行,名为十行。十回向者,菩萨修行六度诸行,同时也教化众生,所生功德,尽须回向,回向众生及佛道,故名十回向。此三十心人,超脱外凡,名为内凡,称为贤位菩萨。其次十地,地是所依义,能生义,不动义,菩萨所有真实功德,皆从此生,坚固不动,故名为地。登地以后,皆名圣位,断三界烦恼,了分段生死,以慈悲愿力,不住涅槃,常在世界,修行六度,教化众生。等觉菩萨,级别最高,位居补处,与佛相差一等,故名等觉。最后妙觉,无明断尽,智慧圆明,万德具足,究竟果位,称为妙觉佛地。

  菩萨修行成佛,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从初发心到初地经一阿僧祇劫,从初地至八地为第二阿僧祇劫,从八地到佛果是第三阿僧祇劫。这是从凡到圣为一阿僧祇,从功用心到无功用心为二阿僧祇,从因地到佛果为三阿僧祇。阿僧祇翻为无数,是《华严经》中一百二十个大数目名称之一。这是有数的无数,因为数目太大,是世人智力数不清的数,故名阿僧祇。

  第二节 论断证

  “断证”,是断烦恼证菩提,烦恼即贪嗔无明等诸烦恼,它能令人心烦意恼,故名烦恼;又能迷惑人心,使不清醒,故又名惑名使。烦恼无量,难以备举,今以五住地,总摄一切烦恼。何谓五住地?一是“见一处住地”。这是把三界众生,所有见解上的颠倒迷惑,聚在一起说,断除它也是在见道时一同断,故名“见一处住地”。二是“欲爱住地”,这是欲界众生的情欲爱染烦恼。三是“色爱住地”,这是色界众生对宫殿色身光明的贪爱烦恼。四是“有爱住地”,这是无色界众生对于禅定安隐贪爱的烦恼。五是“无明住地”,这是三界外,三乘圣人不明了一切法,没有智明的烦恼。四住烦恼名烦恼障,无明住地是所知障,三乘圣人,阿罗汉、辟支佛,断除了三界内四住地烦恼,了分段生死,证偏真涅槃,但没有能断除三界外的“无明住地烦恼”,包括大乘登地菩萨,也没有能断尽无明住地烦恼,还得受三界外的“变易生死”。生死原有两种:一是三界内的“分段生死”,二是三界外的“变易生死”。三乘圣人,只了脱三界内“分段生死”,还有三界外的“变易生死”,只有成佛,才能断尽无明住地烦恼及习气,了脱三界外的“变易生死”。《胜鬘经》说:有漏业为因,四住烦恼为缘,招感三界内“分段生死”;以无漏业为因,无明烦恼为缘,招感三界外“变易生死”。为了断除五住烦恼,了脱二种生死,所以须要修学佛道。声闻缘觉,虽出三界,并不究竟,至于成佛,方才究竟。

  断惑证真的位次,诸宗各说不同,吉藏大师,依据经论说:十信菩萨伏“见一处住地”,十住菩萨伏“欲爱住地”,十行菩萨伏“色爱住地”,十回向菩萨伏“有爱住地”,初地初心断“四住烦恼”尽,了“分段生死”,与阿罗汉同。引《地持论》云:“二障三处过,地前一向伏。”但大乘菩萨,发四弘誓愿,愿成佛度众生,不出三界,不取涅槃,常生佛前供养三宝,常在世间救度众生,不与二乘同。初地初心断三界烦恼尽,从初地到金刚后心,断二十二种无明便成佛。

  二十二种无明者:第一执著有相我法无明,怖畏生死恶趣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初地,初地菩萨断此二种无明。二者微细学处误犯无明,发起种种业行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二地,二地菩萨断此二种无明。三者未得今得爱着无明,能障殊胜总持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三地,三地菩萨断此二种无明。四者味著等至喜悦无明,微妙净法爱乐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四地,四地菩萨断此二种无明。五者欲背生死无明,希趣涅槃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五地,五地菩萨断此二种无明。六者观行流转无明,粗相现前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六地,六地菩萨断此二种无明。七者微细诸相现行无明,作意欣乐无相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七地,七地菩萨断此二种无明。八者于无相观功用无明,执相自在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八地,八地菩萨断此二种无明。九者于所说义及名句文,此二无量未善巧无明,于词辩才不随意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九地,九地菩萨断此二种无明。十者于大神通未得自在变化无明,微细秘密未能悟解事业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十地,十地菩萨断此二种无明。十一者,于一切境微细所知障碍无明,极微细烦恼粗重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佛地,等觉菩萨金刚后心断此二种无明,金刚后心断除最后一分无明习气尽,一转而成为妙觉佛果,便得大解脱,证大菩提,湛然不动,法身常住。

  此二十二种无明出《解深密经》和《金光明最胜王经》,嘉祥所引用的是《解节经》,即旧译《解深密经》,今所用者出《最胜王经》。

  又大乘菩萨常修中道无生观,约五忍另分五位。五忍即:信忍、伏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初十信菩萨,信诸法无生,名为信忍;三贤菩萨,折伏生心令不起念,名为伏忍;初地到六地,无生观稍明,随顺无生,名为顺忍;七地至九地,生心动念不再现起,无生观现前,名无生忍;十地到佛地,生心动念毕竟寂灭,无生妙悟,了了分明,名寂灭忍。以上断证位次,是每一个学佛修行人,从初发心,直到成佛的整个经历过程。

  第三节 菩提与涅槃

  菩提涅槃皆是佛果上的功德智慧的嘉称,清净法身常存的美名。“菩提”译为“觉”,译为“道”,故以觉道为菩提。菩提有三种:一是声闻菩提,二是缘觉菩提,三是无上佛菩提,即是三乘道。佛菩提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或译为“无上正遍知”,一切众生无有谁能与佛相等者,故称“无上”,无明断尽,智慧圆满,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故名“正遍知”。是从智得名,故佛名大觉,智德圆明,即以智为佛,故佛名“一切种智”,称“佛菩提”。得此菩提,便得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功德。又名得大解脱。何为解脱?破除五住烦恼,了脱二种生…

《三论宗纲要 三论宗的教理和观行 第三章 观智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三论玄义记 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