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死,不为万累所拘,纵任无碍,得大自在,故名解脱。
“涅槃”译“灭度”、“不生不灭”、“无为”以及“圆寂”。烦恼法灭,而人得度,故名“灭度”。不再受分段、变易两种生死,故言“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称为“无为”。德无不备名“圆”,累无不尽为“寂”,德圆累寂,故称“圆寂”。“涅槃”有二种,一是有余涅槃,二是无余涅槃。烦恼业尽,果报尚存,名有余涅槃。烦恼业尽,身智又舍,灭身泯智,名无余涅槃。此是小乘义,声闻人证阿罗汉,了脱烦恼业种,名有余涅槃。若又舍去身智,就是无余涅槃。例如释迦世尊,树下成道,烦恼业尽,身智健在,名有余涅槃。双林入灭,捐身弃智,名无余涅槃。释迦是应化身佛,示同声闻。若纯大乘圆满报身成佛,有余无余同时,无有先后,无灭身泯智,同法身常住,故不分有余无余。约三身讲,法身报身是无余,应化身是有余,又大小乘合论有余无余,大小乘对比,小乘有余无余皆是有余,大乘有余无余,皆是无余。又大乘涅槃具足三德,谓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具此三德名大涅槃,又为翻小乘所说的无常、苦、无我、不净四倒,而说大乘涅槃是常、乐、我、净四德。世间有为法,可说是无常、苦、无我、不净,佛果涅槃原是常、乐、我、净。万德圆具,法身常住,是大乘涅槃。
第四节 佛身与佛土
一 佛身
十方诸佛皆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何为“法身”?就是真如法性理体,也就是众生固有的佛性。此性此理本非两物,原是一个理性,众生平等,人人本具,只因迷此真理,所以成为颠倒众生。若能依教修持,消除了颠倒妄想心,悟得本有法性,便得成佛,诸佛即以此为身,故名法身。此“法身”无名无相,而无所不在,因真如法性遍一切处,所以法身遍一切处。经云:“十方诸如来,共同一法身。”即是同一理性。
何为“报身”?菩萨修行六度万行,并彻悟法性,功行圆满,所得果报身,以是修因所得,故名“报身”。此“报身”又名“应身”。“应”有二义:一是诸佛以如实智,冥契法性,法性常故,诸佛亦常。以与法性相应,唯佛所见,名“内应身”,又名“自受用身”。二是外应机缘,教化法身大士,唯法身菩萨所见。如《华严经》毗卢遮那佛,光明无量,相好无量,眷属无量,纯为高位法身菩萨说成佛法门,凡夫二乘不见不闻,因是外应法身大士根缘,故名“外应身”,又名“他受用身”。
何为“化身”?化身是应钝根众生机缘,从报身佛以神通愿力分化示现的佛身。化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教化凡夫二乘和初发心菩萨。例如释迦牟尼就是化身佛,化身也称“应身”,是为适应凡夫二乘等初机根缘而化现的,所以称为应化身。
有的经论只说真应二身,“真身”谓法身,报身。“应身”即是应化身。但一般说三身。《大乘玄论》列三身有四种名称:一是法身,舍那身,释迦身。二是法身、报身、应化身。三是法身、应身、化身。四是佛所见身、菩萨所见身,二乘所见身。法身无始无终,报身有始无终,化身有始有终。法身如法性无始无终故,所以法身无始无终。报身初成正觉故有始,成佛已后,与法性冥合,湛然常住,故无有终。化身有始有终,如释迦如来,树下成道,双林入灭故有始终。就常、无常论者,法身报身是常,化身有生有灭,故是无常;若就大悲无尽,常现身十方,教化众生,化身亦有常义。
二、佛土
总谈佛土,凡有佛五种:一是净土,二是不净土,三是不净净土,四是净不净土,五是净秽杂土。所言净土者,菩萨以善法教化众生,众生都修善法,同造善缘,得纯净土,是为净土。言不净土者,若世界众生,不修善法,同造恶缘,便得恶报,故感不净秽土。言不净净土者,初是不净秽土,此不净众生缘尽,后净业众生来生,因此就变成净土,如释迦之与弥勒,同一世界,释迦佛时,是五浊秽土,弥勒佛时,是七宝净土。言净不净土者,初是净土,此净业众生缘尽,后恶业众生来生,此国土就变成不净,是为净不净土。五者净秽杂土,众生造善恶杂业便感得净秽杂土,是为净秽杂土。此五种国土,皆是众生自业招感,是众生的报土,应名众生土,但佛有主化之功,故称佛土。众生的报土,既有此五种,佛的应土也有此净不净等五种,报应合称,便有十种佛土。
问:何为“报土”?何为“应土”?答:“报土”是就众生业感说,“应土”是据如来示现说。若以宝玉之净,沙砾之秽,以此二土为佛土者,皆是应土,非是报土。为何这样说?凡说净土秽土,不出三界内外,而佛既无三界内外惑业,故无复有土,今说有佛土者,皆是应众生机缘示现,故名应土。即此应土也可说为报土,此有二义:一是据佛说,二是就众生说。据佛说者,如来昔在因地修行时发愿,愿我成佛时,国土清净,有缘众生,来生我国,事如法藏比丘四十八愿,今成佛果,遂能以净土应众生机,当知此土即是报土。二就众生说者,佛虽能应众生机示现净土,众生若无净业感招,尚不能见此净土,何由能生!以众生修行净业,感此应土,即此应土,复名报土。故《华严经》说:“非一因缘,净土得起。”
上说五种佛土,十种佛土,就净土中,复开为四,一是凡圣同居土,如弥勒出世时,凡圣同在净土中住。亦如西方极乐净土,九品往生为凡,复有三乘贤圣。二是大小同居土,谓阿罗汉、辟支佛及大力菩萨,舍三界内分段生死,生三界外净土中是。三是菩萨独居土,谓菩萨道,超过二乘,所居净土也不相同。如香积世界,无二乘名,亦如七宝世界,纯诸菩萨。四是诸佛独居土,如《仁王经》说: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普贤观经》说:佛住在常寂光中,即佛住常寂光净土中。所有净土,不出此四种,此是从劣到胜以为次第。
三论宗纲要终
《三论宗纲要 三论宗的教理和观行 第三章 观智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