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观智义
第一节 明观行
已辩教理,次明观法。观法就是修行的方法。“观”是观察义,明达义,观照义,谓观察邪正,明达教相,观照真理。今宗观法,有三观、二观、一观三种。
一 明三观
言三观者,一是名字观,二是义相观,三是心行观。“名字观”者,观有多种,名字各不相同,以名表义,因名识观。如小乘观名生灭观,大乘是无生灭观。虽同是观,观名不同,观义即异,是为名字观。又名字观者,谓诸法性空,但是假名,观此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中间,即观此名字无所有,不可得,从名字便悟入真如实相,是为名字观。
义相观者,“义相”就是教理教相,如二谛中道等。教理是修行的依据,如修二谛观,必须先明了二谛意义,二谛的“义相”在心中明明白白,就是义相观。修中道观也是如此,中道的“义相”在心中清清楚楚,就是义相观。修观,即以所学的教理为所观境,无教理即无观。试问,离开教理,哪里还另有观法?所以中假二观,所观还是二谛八不教理,修观要依据教理,要依法不依人,离开教理修行,便是邪行。学懂教,明白理,即须依此教理修行,不然,学而不修,只是狂慧。修观不依教理,又无明眼人指导,便是盲修瞎练,会出很多问题,所以要教观并重,不可偏废。古德云:“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吉藏大师说:“如说而行,行则行我所说,如行而说,说则说我所行,故所行如所说,所说如所行。故说行不二,谛智平等。”所说的是中假二谛,所行的是中假二观,故言“说行不二,谛智平等。”
心行观,本无多言,就是根据所说教理,实践修行便是。然《中论疏》释八不,有一段文可以作为心行观的楷模,疏云:“然解此八不,一一皆须将自心来承取之。如破假实二生,前须自看己心,若见此身心,有实生实灭,即是实病,求之无从,故实病即差;若为他说者,还为他检实病无从,则他实病亦差。若自心中闻说因缘,即作因缘假解,成因缘病,以检假生,无踪迹处所,假病即差;为他说亦尔。如此之人,于念念中,自他俱益,语默之间,,常顺佛教,为诸佛护念。于念念中,身心得住无生,名之为住,回一切假实颠倒心,向于实相,名为回向。得此心不可动,故名为地,所以常须看心。作此释者,不违三世诸佛,真龙树门人矣。”这是教人依八不,修二谛无生观,要如此实践,世谛破性实生灭,明不生不灭,即是世谛无生观,真谛离言,破假名生灭,明不生不灭,即真谛无生观。这是世谛破自性实生,真谛破因缘假生,八不二谛破假实二生,明一切法不可得,即是无得正观。所以学中观者,不应一向专破他人,要常以此返观自心,破除自己心中的虚妄颠倒想病。能这样实践,就是心行观。
其实,四卷《中观论》就是一部中道观法,《十二门论》就是十二门实相观法,为什么要取名“中论”?是讲中道之论,故名《中论》。为什么又名“中观”?是讲的中道观法,所以名为《中观》。离教无观,即教为观。所以三论学者,读经研论,阅览章疏,要深体其义,随文入观,便是修学并进。切不可只当学问研究。
《三论玄义》释《中观论》论题中说:“《中观论》三字皆观“中”是义相观,“观”是心行观,“论”是名字观。又如三种般若,即是三观,实相般若是义相观,观照般若是心行观,文字般若是名字观。”此三观又是闻思修三慧,名字观是闻慧,义相观是思慧,心行观是修慧。法门无量,每一法门都具此三种观法,故此三观,通一切法。
二 辨二观
言二观者,又有三种:第一就大小乘合论,说有二观。一是小乘生灭观,二是大乘无生灭观。小乘生灭观者,如声闻人观四谛,观苦集相生为生,灭道还灭为灭,苦集道三谛是有为,入无余依涅槃时都尽为断。证灭谛无为是常,所以小乘是生灭断常之观。大乘无生观者,菩萨观诸法本自不生,今亦不灭,观诸法不生不灭,故名无生灭观。又生灭观者,小乘人有烦恼可灭,有智解可生,有圣可取,有凡可舍,故是生灭取舍之观。无生灭观者,菩萨知诸烦恼本自不生,今何所灭,平等性中无生佛之假名,何取何舍?了悟诸法不生不灭。法性平等,故名无生灭观。
第二,二观者,即是真俗二谛观。俗谛观,观诸法缘生如幻,如《大品般若》十喻:谓了解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乾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金刚般若》说有六喻,如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观一切法,都无自性,虚幻不实,皆是缘起假名,故经云:所谓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论亦云: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如是观察,就是世谛观。真谛观,观诸法本来不生,今亦不灭。观外境无名无相,观内心无主无依,性空寂灭,了无一物,如此观照,名真谛观。又观世谛生灭,是假生假灭,如幻如化,观此世谛假生假灭,空无自体,即是不生不灭真谛实观。真俗不二,名为中观,不二而二,名二谛观。
第三,二观者,即是中假二观,“中”是非真非俗中道观,“假”是真俗二谛观,是中道观和二谛观合称为中假二观。似乎可说有三观,世谛观、真谛观、非真非俗中道观。但真俗二谛是教用,是假名,故二谛观是假观,非真非俗实相理是中实,名为中道实观。三者一实二假,故称中假二谛观。然《华严》、《大品》、《涅槃》等经,《中》、《百》、《智度》等论,只谈二谛,并无三谛,是故今宗,依此经论,只谈二谛。假设言有三谛,而亦是真俗为教,中道是理,教和理性质不同,义分假实,不能混为一谈。故前明二谛观,是依教起观,名为假观,后显一中道理体,是约理明观,名为实观,今双就教理,辨假实观,故称为中假二观。若就二谛三种中道,便有三中三假,如前八不中说,而大乘无生妙观,悉蕴含在中假观中。二谛俱说无生,世谛说自性无生,真谛说假名无生,二谛合明中道,双泯性假,归无所得,即是究竟无生观。三种二观,列表如下:
┌小乘观法————生灭观
│ ┌世谛无性实生┐
大小乘观法┤大乘观法┤ (无生观)├二谛观——假观┐
│ └真谛无假名生┘ ├中假观
└大乘无所得实相观———————中观——┘
三 明一观
言一观者,谓一中道观,一实相观,又名无所得正观。中道观者,如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非空非有,远离二边,即是中道,修此观法,名中道观。又真俗二谛是言教,由此言教说明阐发非真非俗中道实理,观此中道,名为中观。中观有双遮双照两种:观非空非有,是名双遮,空有齐观,名为双照,不偏二边,皆是中观。中是无碍义,不碍空有和非空非有,故名为中。又中是无方义,无有方位处所,无在无不在,一切法一切处,无非中道。故《三论玄义》释云:“中以色为义,中以心为义。是故《华严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故一法得以一切法为义,一切法得以一法为义。”“中以色为义,中以心为义”者,即是随举一法,无非中道。“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者,即是法界缘起,融通无碍,观此法法无碍,即是一中道观。
所言实相观者,诸法实相是宇宙真理,此理非空非有,非亦空亦有,非非空,非非有。无名无相,言忘虑绝,不可以之示人,唯证方晓。如《三论玄义》说:“体绝百非,理超四句。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反其愚,有之者乖其性,无之者伤其体。故七辩辍音,五眼冥照,照达此义,名实相观。”如经云:“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又名无得正观者,深观一切法体,了不可得,名无所得观。了达宇宙万有,皆由众缘所生。从众缘生,即无自体,若有自体,何假缘生,缘生即空,空则无所得。无所得者,离能所绝缘观,心体离念,无所依住,如佛境界。故宝积赞佛云:“不著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以上所说中道观,虽有三名,实是一观。约义不同,无有二体。
第二节 权实二智
观就是智,智也是观,故有时称为观智或观慧。但有区别,凡位初修名观,久修成就,名为智慧,故前明因行,次辨智果,智慧圆满,成就菩提。凡位初修名真俗二谛观,久修成圣便是权实二智。七地菩萨,能真俗并观,名得中道智,佛地究竟圆满,称一切种智。然离二谛,无别中道,二谛不偏便是中道,乃至佛地也称权实二智,所以先明因行,次辨果智。《大品般若》初,说菩萨名道慧,道种慧,佛名一切智,一切种智,这是菩萨名慧,佛地名智,所以经说,佛名一切智人,又说佛智名为一切种智。然通常佛菩萨皆称智慧,也分空有。但总的来说,佛地都是中道智慧,不可强分空有,只是约义说空有罢了。
权实二智,“权智”是差别智,又名“方便智”,凡位修世俗观,修行成就名“方便智”,此智以分别世俗,自行化他为用。“实智”是无分别智,又名“如实智”,因位修真谛观,成就名“如实智”,此智以观照实相,冥契法性为用。此二智就是“摩诃般若”。般若分二道,即“般若道”和方便道”。“般若道”是智体,故名“实智”,“方便道”是巧用,故名“权智”,方便入有,般若照空。通而言之,二智皆如实而照,应皆名实智,也都有善巧,可悉称方便,但就差别而言,般若名实,方便名权。
略以四义,释实智名:一者般若照实相,从所照为名,故称“实智”。二者般若从实相生,从能生为名,故名为实。三者如实而照,镜鉴无倒,当体名实。第四对凡夫二乘不实之慧,故称叹般若为如实智。
次释方便智。“方便”是从善巧立名,对实…
《三论宗纲要 三论宗的教理和观行 第三章 观智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