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論宗綱要 叁論宗的史傳和典籍 第二章 此宗的典籍

  第二章 此宗的典籍

  叁論宗的典籍,可分爲經論和章疏兩大類。

  第一節 所依經論

  就經論中,此宗所依和注疏弘揚的經論很多。今擇其主要者,說有四經四論。四經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

  《摩诃般若(大品)經》

  《妙法蓮華經》

  《大般涅槃經》

  四論是:

  《中觀論》

  《經百論》

  《十二門論》

  《大智度論》

  一般都知道叁論宗依《般若經》立宗,若說依這四部經立宗,有些人可能不知其所以,但在曆史過程中確是如此,這裏須要加以說明。

  中觀四論學的創始人,是龍樹菩薩。從龍樹起,直至鸠摩羅什,主要是弘揚《般若》與《華嚴》。龍樹菩薩造《中觀論》和《智度論》以釋《般若》,又造《大不可思議論》和《十住毗婆沙論》以解《華嚴》。漢文中現存的《十住毗婆沙論》十五卷,就是龍樹釋《華嚴·十地品》的部分著作。故知龍樹學說包括《華嚴》和《般若》深廣兩種法門。羅什傳譯也是如此。翻《大品》、《小品》、中觀等四論以弘般若,又譯《十住經》及《十住毗婆沙論》以弘《華嚴》,與龍樹相一致。乃至攝山僧朗亦以“《華嚴》、《叁論》命家”,蓋是一脈相承。至于《法華》,從龍樹起,就極爲重視。《大智度論》中,曾多次引用《法華》,並說《法華》是般若的異名。羅什譯出《法華》,即命道融爲衆講說,其後道融、道生、昙影皆注有《法華經疏》。僧睿《小品經序》說:“是以《法華》、《般若》相待以期終。”是說《法華》與《般若》同等重要,二經不可偏廢。足見《法華》是叁論宗的要典。只有《涅槃經》納入叁論宗的時間較晚。至陳代興皇法朗始講《涅槃》。這是因爲南北朝時,涅槃佛性之說盛行,故興皇大師即以般若中觀教義講涅槃佛性,故與他宗講佛性大不相同。嘉祥《涅槃遊意》雲:“攝山大師唯講《叁論》及《摩诃般若》,不講《涅槃》,……自興皇以來,始大弘斯典。”所以興皇門下,常有“四經叁論”或“四論叁經”之說。

  叁論宗弘傳上列四經四論,在陳隋初唐時期叁論學者傳記中,每多言及。興皇門下法安傳中說:“叁論四經皆講。”慧壁傳中說:“四論叁經。谘詢賞要。”羅雲傳中說:“講四經叁論各數十遍。”興皇法朗再傳弟子義褒傳中敘其師:“四經叁論,江表高推。”法敏傳中說他:“講四部大經,功德難量。”而傳中列出所講的經名,是《法華》、《華嚴》和《涅槃》,雖未列舉《大品般若》,只是意中事耳。查嘉祥著作,每論及釋迦一代言教,總是舉《華嚴》、《大品》、《法華》、《涅槃》四經爲宏綱。解釋法義時,也總是引這四部經作證次數最多。由此可見叁論宗自興皇起,弘宗演教主要是以上述四經四論爲宗依。安澄《中觀論疏記》中說本宗有四部大經,四部小經。四部小經是:

  《維摩诘所說經》

  《思益梵天所問經》

  《佛藏經》

  《諸法無行經》

  這四部經,都是般若性空方面的典籍。《大乘玄論》卷五,敘說興皇法朗講叁論,每次方式不同,共有十條,其第七條說:“七者或直唱《無行》、《佛藏》等經,然後入論,欲明經論相成,共顯一道,經旨可見,論意易明。”這就是說,四經與叁論相輔相成,以經顯論,以論釋經,故直唱《無行》、《佛藏》等經,即能達到“經旨可見、論意易明”的效果。欲示此等經論,同爲今家所宗依。但後來這四部小經,只有《維摩》講說盛行,其余叁經就很少有人講了。

  叁論宗亦稱爲四論宗。《中觀》等四論,爲本宗的根本教典,四論又以《中觀論》爲重心,所以此宗又稱中觀宗。所言中者,不偏之謂中,不邪之謂正,不虛之謂實,具此叁義,名爲中義。離偏邪無虛妄的觀點智慧就叫中觀。又簡稱《中論》,是發揚中道實相理論的著作,故名《中論》。有正確的理論才能發生正確觀智,故名《中觀論》。《十二門論》是發揮真空實相理論的論著,依此修學,就是修學真空實相觀。有十二章論文,即以此爲門修實相觀,所以名爲《十二門論》或稱《十二門觀》。以上二論,皆是龍樹菩薩造作。

  《百論》是提婆菩薩造。提婆造論,多名“百論”,亦有簡別。今所知者,有叁部《百論》,一是《四百論》,因有四百個偈頌故名《四百論》。玄奘所譯的《廣百論》二百頌,就是《四百論》的後半部。二是《字百論》,又名《百字論》,因爲只有一百個字,故名《百字論》。唐代人稱爲《字百論》。叁是羅什翻譯的《百論》,《提婆傳》名爲《百論經》,唐人稱爲《經百論》。此論原有二十品,每品各有五偈,因有百偈,故名《百論》。今論只有前十品五十偈,後十品羅什以爲無益此土,故缺而不翻。此論皆是散文。古印度俗習,滿叁十二字即爲一偈。此論凡標有“修妒路”者,皆是提婆本論,無“修妒路”者,是天親注釋。“修妒路”又譯作“修多羅”,即是“經”意,此論稱經,原因就在于此。

  《大智度論》是龍樹菩薩解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釋論。“摩诃”譯大,“般若”翻智,“波羅蜜”爲度,故名《大智度論》,應稱《大智度經論》,通常簡稱《智度論》。此論雖是專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但論中有立有破,深廣具足,內容非常廣泛,爲此宗不可缺少的根本大論。

  第二節 此宗章疏

  所謂章疏,“章”是指專章專著的作品,名曰義章,如叁論宗的《二谛章》,法相宗的《唯識章》,賢首宗的《金師子章》等。又各家的《玄義》也屬于“義章”之類。“疏”是注疏,是經論文言的注釋,意爲:疏通經論的文義,令人易懂爲疏。如《法華經義疏》、《中論疏》等。今宗的章疏,主要的有:

  《叁論玄義》 兩卷

  《大乘玄論》 五卷

  《淨名玄論》 八卷

  《中論疏》 二十五卷(流通本)

  《百論疏》 十四卷(流通本)

  《十二門論疏》 六卷 (流通本)

  《維摩經義疏》 十二卷(流通本)

  《法華經義疏》 叁十卷(流通本)

  《勝鬘經寶窟》 十五卷(流通本)

  叁論宗經論章疏總有數十種,今選其主要的說有四經四論,章疏中僅舉出叁經疏、叁論疏和叁玄章,可稱作叁叁部。若欲廣研此宗者,則不限于此。今宗雖有四經四論,但時至今日,人根轉鈍,精力有限,大經大論難弘,讀誦一遍,尚且不易,何況講說。今意:四論四經中,《華嚴》、《涅槃》和《大智度論》可以從緩,而《大品》、《維摩》、《法華》叁經及《中》、《百》、《十二門》叁論,不可放松。這幾部經論,部頭不大,比較易弘。可說是以此叁經叁論、叁義章爲基本典籍。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