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東方淨土發微▪P3

  ..續本文上一頁、暗、風、雨、山、河、草、木、鳥、獸、蟲、魚、上、下、父、母、自、他等名稱。人類的文化日漸進步,語文也日漸繁複起來。而且是由具體的事物,而到達抽象的關系、法則等。語文的由簡而繁,或是依舊有的,引申意義而略爲變化;或觸對新的事理,而創造新的語文。就是舊有的語文,音聲也在隨時隨地而演化不已(標准語音是人爲的、後起的);意義也在變,所以不論古今中外,一字每有不同的意義。在印度,即使是“字界”,也有不同的意義。“字界”與“字緣”相合而成字,由于字界字緣的解說不同,和合而成的字義,解說也可作多樣的解說。語文的音義,只是約定俗成,一直在演化中。也就因此,印度的聲常論者,想以梵文的音韻,表顯宇宙的真相,完全是神學路數!

  這裏,有一點是必要記得的。應用語文的比較研究,探求一字的原意,只能證明某時某地某字的本義是什麼,不能就此否定演化發展的新意義。這樣,即使婆羅門教的涅槃原義,與月亮神話有關,不能就此論定佛教的涅槃,也不過如此。耶稣以完成“上帝”的律法自居;孔子是憲章堯舜文武之道,事實上,也只是“以述爲作”,舊瓶裝入新酒。這還不能以舊義來論定耶稣或孔子的是否,何況釋迦以反婆羅門的立場,而宣告無師自悟呢?釋迦說法,當然應用當時的語言與術語;業、輪回、菩提、涅槃,這都是舊有的語文。而釋迦不像神類學者那樣的賣弄字源說,而是從“空相應緣起”,悟入無常、無我而體現涅槃;涅槃是內自證知的,不是外在的他力信仰。釋迦教證的特質在無我;在“知法(即絕對真理、即涅槃)入法”時,“但見于法,不見于我”。這所以徹底否定了神的創造,而洗盡神教的愚昧。杜而未漠視這些,竟敢武斷地,以爲佛教的涅槃也不外乎此,真是荒謬之極!我相信,真正的人類學者與字源說,與神化了的人類學,歪曲僞濫的字源說,並不相同。

  上面說過,宗教的崇敬對象,有關于我們觸對的境界。人類的語文,起初依指事而引申演化。在佛教,依德立名,無論稱爲什麼,都不離取象于世俗的事理來诠表“正法”。所以,涅槃的原義,與月亮神話有關或無關,都沒有什麼。不過我要說的,大小乘所共的涅槃,“無數無量,廣大甚深,寂滅”,不是取象于月亮,月亮那裏有“無數無量,廣大甚深,寂滅”的德性?取象于世俗的方便假說,佛經是約虛空界以譬說“正法”(法性、空性);體法性而成身的“法身”;契入法性而無礙自在的“涅槃”(涅槃也名無上法)。約大乘從體起用,即事顯理(融相歸性)來說,約虛空日月爲比喻,倒不是沒有的,但決不離卻空界。如說:“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慧日除諸闇,普明照世間”。經中更多說太陽:如佛名毗盧遮那,即是“遍照”;有的即稱爲“大日”。這是以杲日當空的光明遍照,來喻說覺法性而成佛的智光普照。成佛與示現涅槃,也就以日出及日輪潛晖來比喻了。阿彌陀(婆耶)佛,是無量光。“觀無量壽經”,以落日爲觀而生起一切,那是比喻從今生到後生,此土到彼土,意味著那邊(淨土)的光壽無量。至于月輪,是取象于夜晚的空月皎潔,清涼寂靜的境地。以此表達聖者的解脫,也比喻聖者的利益衆生,如說:“如月清涼被衆物”。

  我想告訴神類學者杜而未:佛教的涅槃,無論取象于什麼,無論依什麼而演化,主要是自內證知的寂滅,超越相對名相的絕對界。這不是根源于初民的神話,照著人類自己樣子所造成的神。這裏面,沒有主宰(我)的權力欲,與一切神教──多神、一神無關。初民蒙昧意識所造成的,擬人的神,在人類文明進步中,早已宣告消失,無影無蹤。當然,杜而未如以爲初民蒙昧意識所想像的神最好;或者一心一意,羨慕那不識不知,不知人間有羞恥事(眼目一明亮,知有羞恥,就失去了樂園)的亞當夏娃,那是各人的自由。不過,無論如何,不要爲了這個,神經失常,滿眼所見無非月亮才好!

  參、東方淨土爲人間的極致

  一、東方的理想國

  淨土,是佛菩薩的清淨土,也是人間的理想國。約智證畢竟空性以明清淨,只就佛的自證說;而淨土是有社會性的,有衆生,有衣食等一切問題。現實人間,是無限的苦迫與缺陷;淨土是無限的清淨莊嚴,自由與安樂。在這淨土中,一切圓滿,經常受佛菩薩的教化庇護。生在此中,一直向上修學,過著光明合理的生活。約佛的真淨土說,一切佛土都是一樣的。如有什麼不同,那是適應教化的示現不同。那末,東方淨土與西方極樂世界,有什麼差別呢?阿彌陀佛,在因中發願,主要是:凡願生我國土的,只要念我名號,決定往生。這著重在攝受衆生,使死了的衆生,有著光明的前途。琉璃光如來,因中發十二大願,都是針對現實人間的缺陷而使之淨化,積極地表現了理想世界的情況。這對于人間,富有啓發性,即人間應依此爲理想而使其實現。十二大願是:

  (一)、人人平等。一切衆生的相好莊嚴,都與佛一樣;這意味著衆生與佛的本性不二。淨土的衆生身相,都是黃金色的,表示了種姓的平等。印度種姓的階級森嚴,起初依形色來分別。所以梵語的“種姓”,從色字而來。到現在白種人還歧視有色人種呢!這是人間苦迫的根源之一;所以淨土中人人金色,也就是人人平等,沒有種族歧視等因素了。

  (二)、佛光普照,人人能成辦一切事業。依世間的光明說,如白日臨空,才能進行各種的事業。依智光說,沒有智慧,什麼都不會,什麼困難都不能解決;有了智慧,才能無事不辦。佛以無量智光普照大衆,普熏衆生而智慧漸長,所以所作事業,沒有不成就的。

  (叁)、資生物非常充足。在人人平等,智力開展下,無事不成,所以生産豐富,民生安樂。

  (四)、人人安住大乘。在這苦迫的人間,都安住凡夫法。凡夫是爲了自己的名利享受而努力;或爲了自己,而專修禅定,獨善其身。也有安住小乘法的,那是專心于自己的身心解脫,缺少積極爲人的悲心。安住大乘法的,被稱爲火裏蓮花,是極難得的。但在淨土中,都能安住大乘,不離世間,又不著世間。如“維摩诘經”所說,“非凡夫行,非聖賢(指小乘)行,是菩薩行”。菩薩是自他俱利,上求下化的。大家能這樣,那當然是極理想的了。

  (五)、戒行清淨。淨土衆生,行爲都合于道德,沒有殺盜淫妄的種種罪惡。人格健全,德行具足。

  (六)、淨土衆生,沒有六根不具的。個個身心正常,能進修佛法。

  (七)、淨土中沒有衆病的迫切苦。有了病,也不會貧病交加,而是眷屬、資具、醫藥具足。有療養,有休息,衆病自然痊愈了。

  (八)、人人是丈夫相。女人在生理上,苦痛多,障礙重;尤其是一向重男輕女的社會。淨土都是大丈夫相,表示沒有男女間的不平等。

  (九)、思想正確,意志堅定。淨土衆生,不受魔網所纏縛,不爲外道邪見所欺騙,個個修習大乘正道。

  (十)、衆生不受王法所錄。古有“政簡刑輕”的理想;政治修明到沒有犯罪的,有也是很少,社會多麼和平而安樂!淨土就是這一理想的實現,不像我們這個世界,多有系閉牢獄,刑戮鞭撻等身心苦惱。

  (十一)、淨土中飲食豐足,而又進一步的飽餐法味,身心都有良好的糧食。不像我們這個世界,饑渴逼惱,爲了飲食而造惡業。

  (十二)、沒有貧無衣服,常受蚊蟲寒熱逼惱的。不但有衣穿,還有種種正當的娛樂。負責教化的佛菩薩,先使衆生的生活不匮乏,再施以佛法的化導,真是“衣食足而後知禮義”。

  淨土中,不但物質生活夠理想,而智慧、道德,又能不斷的向佛道而進修。這樣的淨土,比起中國人所說的大同世界,清淨莊嚴得多了!佛在因中,立下這樣的大願。爲了實現這樣的理想,廣行菩薩道,從自利利他中去完成。這不是往生淨土,而是建設淨土。這可說是最極理想的社會了!

  二、東方淨土與中華政治理想

  東方淨土,受琉璃光如來、日月遍照菩薩的化導。佛菩薩的光臨淨土,如虛空明淨,日月輝光一樣。象征這國土的清淨與光明。中國的政治社會,從來也有這種理想,只是沒有佛法所說的具體。古時帝舜作“卿雲歌”說:“卿雲爛兮,糾缦缦兮,日月光華,旦複旦兮”──以天像的瑞兆,來象征國家的治平。民國初年,曾用此爲國歌。如贊譽政治的修明(帝王的賢明),每說:“堯天舜日”,“光天化日”。陳後主的:“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也是贊美君王的聖明。唐代的武則天,君臨天下,自己起個名字叫“曌”,也就是日月臨空,光照天下,以表示他政治的抱負。我們現在的國旗,還是“青天白日”。所以,青天(琉璃光)與日月輝光,象征理想的政治社會,實是佛教與中國人的共同願望。琉璃光如來,發十二大願(淨土的建設計劃),已經實現了東方淨土,爲人間淨土的典範。大乘行者,應共同爲這偉大理想而努力!

  肆、東方淨土之輝光此土

  現在,再說到東方淨土,藥師琉璃光佛的光明威德,加被我們這娑婆世界的衆生。東方與西方淨土,在攝化娑婆衆生方面,是不同的。西方淨土,從西方落日,生起清淨世界,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二菩薩。這如太陽的落山,所以著重攝受衆生,作爲死後的歸宿。西方表示肅殺,像秋冬一到,草木都枯萎凋謝。但這種萎落,常下即是新生機的開始。所以,西方淨土是無量光明藏。也是進入光明的開始。往生西方的,親近佛菩薩,一直向佛道進修。而東方是表示生長,是光明(神聖)的出現處,如易說:“帝出于震”。東方藥師琉璃光佛,是無量清淨光明體。除了淨土的莊嚴與淨土衆生的福樂上進而外。還加被娑婆世界的衆生,好像天上的日月,光明照耀到大地來一樣。所以東方淨土的攝受此土衆生,不但死後得安穩。現生也能免除種種災難危厄。如于佛法沒有正見,或破戒的,悭貪嫉妒的,誤入外道邪魔歧途的,造作種種惡業的,都可依琉璃光如來的威光加被,而改邪歸正,轉迷啓悟,獲得新生。這或者修人天行。或修二乘行,或修菩薩行;求往生西方淨土而不能成就的,也能承琉璃光佛的威光,于臨命終時,爲八大菩薩所攝引而到達西方。東方淨土,如天色黎明,百事俱興。常持“藥師經”、藥師佛號、藥師咒,都能得佛力的加持。所以東方淨土,不但爲人間的理想國。在現實困迫災禍的人間,能蒙佛力的救護。這可見東方淨土的法門,是如何的廣大!

  伍、東方淨土之表征自心

  依天界而表現的東方淨土,及佛菩薩威光的加被此土衆生,似乎佛與淨土是外在的。這當然可以這樣說,但還有深刻的意義。一切宗教,都外依境界而啓發內在的。人類有平等自由,永恒安樂的理想;有超越現實苦迫的願望,所以出現種種宗教。但總是擬想爲外在的神與神國,而攝引人去歸向。佛法所說的佛與淨土,是我們的師範,理想世界;但同時,並非向外馳求,而是內在德行的體現,能達到與佛一樣的究竟圓滿。這才是宗教的究極意趣!外教雖有神與天國,但信他學他,最多是進入神國,與神同在。其實,神是神,你是你,你永遠是不徹底不平等的被統治者。這不能算是究竟圓滿的宗教!

  現實不徹底的一切苦迫,淨化而到達圓滿境地,即是成佛,佛是自心的究竟清淨。因此,或說“心即是佛”,或說“唯心淨土”。有些誤解了,抹煞外在的淨土,這是不對的。法性身土雖沒有彼此差別,但不能沒有其他的淨土與諸佛;不能因自心的佛淨土,而否認其他的一切。

  從自己身心來說,東方淨土表征些什麼呢?衆生是愚昧的,顛倒的,沒有實在的我法,而執著實我與實法。這不能通達法性──空性,就是無明。有了無明,即生死流轉,苦苦不已。這如有了雲霧,就不見虛空的真相;虛空是那樣的暗昧。到成佛,覺證了法界的清淨真相,才不爲無明所蔽。如虛空的雲消霧散,是那樣的明淨。覺(慧)證清淨法界性──勝義谛,迷了即成世俗谛。梵文中,俗谛含有隱覆的意思,所以說:“無明覆真故世俗”。這如帶上凹凸鏡,所見的都不正確一樣。依龍樹論說:如悟了無明的實性,無明就是般若(明);如不悟,般若也成爲無明。所以即暗昧的虛空爲明淨的;即迷昧了的衆生,如覺了法性清淨,究竟圓滿,是琉璃光佛。

  衆生無明爲本,而有兩大煩惱──愛與見。見是知解的,見解的種種偏執。愛是情感的,對自我及外境,貪戀不舍。所以煩惱有見所斷、修所斷二類。經說煩惱有五住地: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無明住地。無明住地(虛空暗昧)爲本依,而有見、愛(如雲如霧);見是我見法見,愛是我愛法愛。到了證入清淨法性,兩大煩惱就轉爲兩大德性。見是如實正見,就是般若,菩提。愛淨化而爲慈悲。智慧如日光的遍照成事,慈悲如月光的清涼蔭物。這就是東方淨土中,日光遍照與月光遍照二大菩薩所表征的德性。

  還有八大菩薩,在凡夫位,即有漏八識或八邪道;覺悟時,成無漏八識(或名四智)或八正道。約“八正道行入涅槃”說,表征八正道的導向寂滅,更爲妥貼。又迷于見,著于愛,引起無邊的煩惱;這些煩惱(八萬四千),如無數星宿的隱沒闇淡。空界明淨時,無數星宿輝光,那就是覺證清淨法界,成就一切(八萬四千)功德了!

  東方淨土的表征自心,可說是佛法的特色。從衆生的本性清淨(本性空),而顯出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無明愛見等一切煩惱的轉化,就是佛果的無邊功德。如來藏(佛性)法門,特別指出衆生心,本具清淨德性,智慧光明;所以不僅是心本淨性,而且是心光明性。這是直指生死雜染的當下,本有淨明;明暗、染淨,只是迷悟而已。如風雨之夜,光明不顯,只是被烏雲遮蔽了。而我們能見黑暗,也還是由于微弱的光;沒有光,黑暗也說不上了。這樣,闇染不離明淨,離愚癡雜染,就沒有智慧清淨。衆生本具明淨的可能性,這才自發的,現起求明求淨的意欲,也才有成佛的理想與實現。所以,佛法的深義,是以外在的諸佛與淨土爲增上緣,作爲開發自心光明種種功德的典範。而又以自心勝德爲因緣,直從自己本身去體現,以達到內外一如,心境不二,生佛無別的境地。總之,若專向外求,而不知直向自身去掘發,如自身有寶而向他求乞,失卻佛教的真價值,類如神教的歸向于天神求生于天國了。反之,如了解宗教的究極意趣,那末仰望神力與求生天國的神教,病在不能徹底體認自己,如霧裏看花,近似而不夠真切。如能徹了究竟,才知一切宗教的崇仰──神與天國等,都不外衆生本具明淨性德的內熏,而表達出來。這所以“楞伽經”列舉印度宗教的梵、自在、因陀羅等神,而說世人只知崇拜,而不知道就是佛。

  在人智不斷進步的現在到將來,擬人的神教,必然的歸于消失。真正的宗教──佛教,將成爲一切人的依怙。

  

  

《東方淨土發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