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宗所依的經論
作者:菩提法師
天臺宗以《妙法蓮花經》爲正依的經典,因之建立一宗的教義。此外並以《涅般經》爲扶疏,以《大品般若經》爲觀法,以《大智度論》爲指南,更引《維摩》、《仁王》等經以坤信,引《佛性》、《它性》等論以助成,是以此一宗之教觀之所依。
《妙法蓮花經》,是釋尊成道以來四十余年間 以種種方便教化,根機垂漸調熟,于是在將入涅槃叁月前于清淨衆中演說,暢談出世之本懷,示一切衆生皆可成佛之旨,以明十界皆成之法,今諸弟子盡成一佛乘之人。進而開顯釋尊自身本地,示出現印度之釋迦,爲化聖汝等故示觀化迹,實則于五百億塵點劫前早已成佛之古佛,且示以本地實成之道。一部《妙法蓮花經》:明其所化教益之實理,迹門十四品,窮能化化用之實事,本門後十四品,凡二十八品,總括暢說如來出世之懷,馨盡化導始末,《妙法蓮花經》是佛陀說法終窮究竟之暢說故智者大師宗之爲根本所依。
《妙法蓮花經》漢譯共有八種,現存叁種:
1.西晉竺法護于公元286年,譯《正法華經》十卷(二十七品);
2.姚秦鸠摩羅什于公元406年,在長安逍遙國譯出《妙法蓮花經》七卷(二十八品)(現行本八卷);
3.隋阖那崛多共達摩笈多,于公元601年譯出《添品妙法蓮花經》七卷(或八卷)(二十七品)。
此經傳譯我國以後爲各宗所信奉。天臺宗以依羅什譯本而立宗,故又稱法華宗。唐道宜律師在《法華經弘傳序》中說:“自漢至唐六百余載,雖曆群籍,四千余軸,孚持盛者,無出此經。”據《法華新二王》幽溪傳燈《序》說:“天臺以前,六朝之間,諸師竟作法華注疏,其數至七十余人。”羅什與天臺智者大師相去僅一百五十年,期間就有七十余人疏釋《法華》可見當時弘揚《法華》的盛況。但在天臺以前弘傳《法華》的人,都不是專以《法華》爲宗趣,也沒有對其作出特別的顯揚,專弘《法華》並以之爲旨歸,乃至發揚光大,蔚然成風者,則始于智者一人而已。
智者大師說:“傳道在行亦在說。”于是便有叁大部之産生。《法華玄義》說一家之教相;《法化文句》解釋《法華》之經文;《摩诃止觀》示一心之觀行,一宗教理悉名于此。天臺宗主張教觀並重,即理論與實踐的一致性。智者曾說教從觀起,觀還從教起(見四教卷一),因此他在專明觀法的《摩诃止觀》等著作裏,貫穿著教義的闡述;而在專論教義的《法華玄義》、《法化文句》等著作裏,又有“觀心”釋,處處體現著教觀並重的思想。
⑴《法華經玄義》(二十卷)是以五重玄義解釋法華經之經題,以明佛教深玄的思想教義。天臺宗解釋一切經論,首先從釋名、顯體、明宗、論用和判教相五個方專闡發一經的道理,使聽衆或讀者明了經論的綱要,叫做五重玄義。“名玄義”是 妙法蓮花經之經題,五宗來解說佛教的教義,“體玄義”是顯述此經的思想本質。“宗玄義”是明述此之宗教理想,“用玄義”要 付北玄之社會效用。“教相玄義”即明了一代時教之一切經典的地位和特色。《法華經玄義》就是智者用五重玄義解釋《法華經》題,揭示一經的要旨,這是天臺宗釋經的一種特別體裁。
⑵《法華經玄義》(二十卷),《法華玄義》是闡明《法華》一經的要旨,《法華文句》則是解釋《法華經》二十八品文句的要義的。《法華文句》,從法華經二十八品之文句以四種立場治予 府解釋的。然另一方面,從法華經之文句加以解釋,所以表面上,爲明白二十八品之前後生起關淨及文章之起成轉潔,自然以第一因緣爲主。
智者大師解釋《法華經》用的是“四釋法”,自是以後,他對一切經典的注疏,均以因緣、約教、本迹、觀心之四種解釋。下面略明“四釋法”:
①四緣釋:以四悉檀爲因緣解說的緣起。
②約教釋:以藏通別圓四教解釋聽法的機感。
③本亦釋:依本地、垂迹二門解釋法義。
④觀心釋,即靜所吾所釋攝爲觀心。把教觀二者聯系起來,以闡釋經義,是天臺宗獨創的釋經方法。
⑶《摩诃止觀》(二十卷),《法華經玄義》是解釋妙法蓮花經經師的,業談化意;《法華經文句》是用“四釋法”解釋經文,但事消文;而至《摩诃止觀》,方談行法。天臺叁大部中,《摩诃止觀》一書,是智者大師禅觀實踐的總結。他一生所說的“止觀”有四種:一者,“圓頓止觀”:是智者大師在荊州玉泉山說的圓頓妙觀,明初心使觀諸法實相,而不從諸種法根著眼,修四種之昧,即于道場,開佛知見,得無生忍。即現在所明的《摩诃止觀》。二者,“漸次止觀”:在南京百宮寺說,先則叁皈五戒,從淺入深,由凡至聖,次第修習,如彼登梯,即今之《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通常稱之爲禅門修證,禅波羅蜜,次第禅門,從傳教大師起即被稱之爲禅門謬證。叁者,“一定止觀”:隨人根性修習,不拘一定,前後互用,能大能小,“如金鋼寶,置之日中”即今之《六妙門》是也。所謂的六妙法門,是數息觀、隨息觀、止、觀、還、淨之六種法門依此而示人,定止觀修證方法之谛要。四者,名“小止觀”,又名“童蒙止觀”,是智者大師當時爲他的兄陳铖說的,據說陳铖當時依照這部小止觀的方法修習,對***,很有成效。這部小止觀,乃《摩诃止觀》的概要,全明止觀的下手工夫,爲天臺宗指導初心學人修證入道最爲切要的法門。
《摩诃止觀》(二十卷)是注述圓頓止觀的。《摩诃止觀》由十大章所構成,第一“大意”章,是十章的大要,並有五個項目,所以古來都稱此爲五略十廣。五略是發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此五門相當于全書的總論。其它九章是廣說,相當于分論。第二章釋名,第叁體相,第四攝法,第五編圓的五章,乃爲理解圓頓止觀之本質而說,可說是資修圓頓止觀之法,故該當高叁五略中的第一發大心。第六方便,第七修證二章,該當于五略中的第二修大行。第八果報,第九起教,第十旨歸之叁章,即該當于第一大意章之叁略的第叁感大果,第四裂大網,第五歸大處。這明示了圓頓止觀的修行果報,乃其所起的教化能力,和歸處于究頓。從第二章到第五章相當于全書的導論,都顯談的修習止觀所應備的知識,第六方便章,把修習止觀者平時用功應注意的事項綜合爲五類,每類各有五事,共有二十五種方便,它是在四種叁昧進入實修十乘觀法的准備。也是觀行實踐上內外各方面必須具備的條件。二十五方便即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
住何修行方法,即一.持戒清淨;二.衣食具足;叁.閑居靜處;四息諸緣務;五.須善知識。這就是第一具五緣。
其次對現前的環境,必排除我們所趨的五欲,所以一.呵色欲;二.呵聲欲;叁.呵香欲;四.呵味欲;五.呵觸欲。此即是第二呵五欲。
外在的惡條件我們要脫掉,而對我們內在的修行的妨害,亦必須除棄。這即是第叁棄五蓋:
一.棄食欲蓋;二.棄嗔恚蓋;叁.棄睡眠蓋;四.棄掉悔蓋;五.棄疑蓋。
蓋是纏綿蓋覆我們的心意,貪之昏暗不醒的意思。把內外的惡條件排掉了,還常不能如意地進修,這即說明必有不調之處。所需要調秘五事:一.調食;二.調眠;叁.調身;四.調息;五.調心;這即是第四調五事。五事調和,進一步更積極而堅實地策進修行五法,于甚深法門發起好樂熱意和勇猛精進的願力。念,即認識不亂,正確判斷的巧慧,而決定一心修行。也就是一欲二念叁精進四巧慧五一事,有此五項和策勵,才能真入求道的修行相界。
第七正觀章,是《摩诃止觀》一書的重心所在,正依天臺宗的觀行方法的綱領,主要是止觀十境和十乘觀法。十乘觀法依十境而一一的修證,故十乘觀和十境合起來即百法成乘觀。十乘觀法,第一是觀不思議境,以不思另而思另,以不能思議而思議谛觀一念叁千之妙觀。此一念叁千之觀不思議境,是修證圓頓止觀的要旨。第二真正發菩提心,是振起廣大的慈悲心,痛切地發弘誓願。這樣的弘願緊張于心,對一念叁千的修悟反而不能成就。經過反複的反省,才發起第叁的善巧安心觀,乃把止與觀之心、善巧的安住於法界。安心的方法,有種種的有效的而適宜的工夫,若努力地在安心觀上仍持一念叁千也未見有進長,此時則應繼修第四、第五、第六之破法遍,識通竅,道品調適的方法。以上第一觀不思議境一法爲修證的文體,第二真正發菩提心乃至第六道品調適,爲入理之常規。第七對治助開一法,是克服除去阻礙的諸條件,以助長內觀的修證。第八知位次,對自己修證的界限有正確的判斷,而不懈地努力實踐,已知自己的位次,對順逆之緣天幼于心,則是第九能安思。順逆二緣是障道之法,所以要安思地反省和不息的努力。不信住于相修方法,更精進地進入真實的證悟,至此境地位應自蹴法愛和惰心,必從相似位而進入如來之真因位,則是第十離次愛。
十乘觀法,是初心學人以觀心爲主而統一日常之行爲,不實現高潔的人格和圓滿的證悟而組織的。智者大師在說完正觀十境的第七門觀諸見境時,因一複九句期滿,就停止了講說,因此正觀章的十境只說了七門,第八主觀上慢境,第九觀二乘境,第十觀菩薩境這叁門都來不及詳細說明。全書八至章至境有去沒有進,這是一大缺憾。不過末後叁章之綱領,在第一章內略示大概,所以荊溪大師說:“其文雖缺,其義已足。”
對天臺叁大部,唐荊溪湛然大師對之一一作了注釋,即《法華玄義釋箴》、《法華文句記》和《止觀輔行解弘訣》。此叁釋爲湛然大師中興天臺宗力作,他還撰有《圓頓止觀七念》,擇要序說,易于頌會,堪爲初學入門的指南。本宗的主要典籍,除了智者大師的叁大部、五小部以外,章安灌頂的《八較大意》荊溪湛然的《好怒心要》,谛觀大師《天臺四教儀》,藕益大師的《教觀綱宗》皆爲入門要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