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慧思到智顗
陳遠明
慧思提倡的觀心、定慧雙修和“一心叁觀”爲智顗直接承傳,但智顗于此,發展大于繼承。分述如次。
一、觀心
來自北方的禅師慧思特別重視坐禅,把坐禅置于大乘“六度”中的持戒、忍辱、施舍、精進、般若之上,說一切智慧和佛法功能“皆從禅生”。認爲以一切種智指導禅觀,可以同時普見上至佛、菩薩,下至六道的一切衆生。“一令心中一時行,無前無後,亦無中間”。此爲智顗“一念叁千”理論所直接繼承。如何坐禅,慧思認爲應先觀“身本”。即先觀作爲人生本體的“如來藏”或“自性清淨心”,然後再觀作爲自身肉體的“身身”和作爲自身精神的“身心”。認爲“身本”是無生滅來去的,而“身身”與“身心”則是“從妄身生,隨業受報”。慧思在《諸法無诤叁昧法門
法念處品》中說:“一切煩惱,無明爲主。因眼見色,生貪愛心,愛者即是無明,爲愛造業,名之爲愛,貪著心者,即名爲愛。四方求愛,名之爲取。如是法生,名之爲有。次第不斷,名之爲生,次第斷故,名之爲死。衆苦所逼,名之爲惱。乃至識法因緣生貪,亦複如是。如是十二因緣,一人一念中心,悉皆具足,名爲煩惱,生老病死,十二因緣非是解脫。”
可見慧思提倡的觀心,是“因眼見色,生念愛心,愛者即是無明”,如何破解,是要求先觀“身本”即觀“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然後再觀自己的“身心”,兩者是截然分開的。而到了智顗則強調直接觀六識中的“意識”,即作爲“惑本”之心,當下的無明煩惱之心。從佛教心性論和修行論的發展史看,智顗的觀心論,更具有容易被人接受的現實主義特性。
二、定慧雙修
“定慧雙開”是慧思佛學思想的一大特色,慧思的這一思想,又爲智顗直接繼承,成爲中國佛教天臺宗的基本宗風。
雖然如此,但是慧思提倡的“定慧雙開”實際上是還將兩者分開,有前有後,這和整個北方學派重視禅定修習和造像等佛教功能的積累,而相對輕忽對佛教義理的探討有關。
慧思征引多種佛教經論,力陳“般若諸慧皆從禅定生”義。如在《諸法無诤叁昧法門
禅定論)中說:“叁乘—切智慧皆從禅生。傲若論)中亦有此語:般若從禅生,汝無所知,而生疑惑。……複次,(般若波羅蜜光明釋論)中說廣…
如來—切智慧及大光明,大神通力;皆在禅定中得。……複次,如(勝定經)中說:若複有人,不須禅定,身不證法,散心讀誦十二部經,卷卷滿,十方世界皆誦通利,複大精進,恒河沙劫講說是經,不如一念思惟入定。何以故
促使發心欲坐禅者,雖未得禅定,已勝十方—切論師,何況得禅定!
可見慧思雖強調定與慧須雙修,但二者的地位不是等同的。他強調“叁乘一切智慧皆從禅生”,只有在禅定中親身體證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因此,必須走“由定而慧”或者說“由定發慧”的路子,禅定乃智慧之本。
與慧思相比較,智顗的思想則不同,不拘于“由定而慧”的路子,而是把“南義北禅”的不同學風圓融起來,成爲一個統一的整體。
起初,智顗的思想受慧思影響較大。認爲止是停止,指停止于谛理而不動。又作止息解,即止息妄念。觀是觀達,即觀智通達,契會真如。在(摩诃止觀》中說:“息義者,諸惡覺觀、妄念思想寂然休息……此就所破得名,是止息義。停義者,緣心谛理,系念現前,停位不動”,“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智顗認爲,若從所修之方便來說,則止偏于空門、真如門,依靠無爲主真如,遠離諸相。觀屬于有門、生滅門,依靠有爲之事相,發達智解。若從所修之次第來看,則止在前,先伏煩惱,觀在後,斷煩惱,正證真如。因爲止伏妄念、譬如擦拭鏡子,使鏡體沒有塵垢,能照出萬像,這即是觀。
但在後來,在《小止觀》中,當論及止與觀,定與慧的關系時,智顗已轉向了“止觀並重”,“定慧雙修”。在小止觀中,智顗指出:“當知此之二法,如車之二輪,鳥之兩翼,若偏修習,即墮邪倒。故經雲: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學智慧,名之日愚;偏學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日狂。狂、愚之生,雖小不同,邪見輪轉,蓋無差別。若不均等,此則行歸圓備,何能疾登極果”。後來的思想則更是強調兩者的“不二”。在《觀音玄義》中指出:“非禅不慧,非慧不禅。禅、慧不二。分門別說,作定慧二解”。
智顗不愧爲一代高僧,具有開宗立派的恢宏氣度和廣闊的胸襟,將一直以來的“南義北禅”加以圓融,這是慧思所未曾達到的境界。中國佛教天臺宗所賴以自豪的“定慧雙修”、“止觀並重”的宗風,實出自智顗,而非慧思。
叁、一心叁觀
傳統的說法,認爲慧文創“一心叁觀”之法,慧文把這種獨創觀法傳給慧思,慧思再傳給智顗,經過智顗的進一步闡發,“一心叁觀”就成爲中國佛教天臺宗的基本觀法。
在談及叁觀時,智顗並沒有指出源于慧文、慧思,而是說:“一心叁觀”者,此出《釋論》。(論》雲:“叁智實在一心中得。只一觀而叁觀、觀于一谛而叁谛,故名“一心叁觀””。但灌頂在(摩诃止觀》中說“止觀明靜,前代未聞”,“此之止觀,天臺智者說心中所行法門”。也就是說灌頂認爲“一心叁觀”爲核心的“圓頓止觀”實爲智者所創,智顗以《法華》爲宗旨,以《大品》爲輔翼,即通過對(法華經》“十如是”經文的叁轉讀法來揭示“叁谛圓融”的實相義理,再以“叁谛圓融”的思想來解釋《大智度論}的“叁智實在一心中得”和中論的“叁是偈”,並由此創立了一心叁觀的圓融觀法。正如他在《摩诃止觀》中說:“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總空觀也,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總假觀也。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總中觀也。”慧思則以(大品》空觀爲主旨來理解《法華》,重視的是“如”,亦即“空”的一面,理趣上達不到一心同時觀悟圓融的空假中叁谛的水平。
從以上天臺宗教義上去分析,是智顗以獨到的見解奠定和確立了天臺宗的基本理論和整套觀法。
智顗大師(讀音:yǐ ,隋炀帝尊稱他“智者大師”)